作者 |健識局

  來源 | 健識局

  今天(11月1日),太極集團發佈調價公告稱,自今日起公司對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平均上調11%。

  太極集團表示,藿香正氣口服液爲公司骨幹品種,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含稅)。今年其主要原料蒼朮等原、輔、包材價格持續上漲,調價是爲了緩解公司成本持續上升壓力。對藿香正氣口服液的終端零售價也作調整,具體零售價以各省市備案價格爲準。

  健識君查閱太極集團的三季報發現,公司2018年1月-9月實現營業收入77.43億元,同比增長16.9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7億元,同比增長87.19%,中藥行業已披露三季報個股的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爲27.43%。

  事實上,產品漲價已成爲衆多醫藥公司控制業績的手段之一。華潤三九在5月發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中也提到,公司今年對三九胃泰、感冒靈、強力枇杷露等產品進行了小幅度的提價。而提價對品類增長有一定影響,不過提價幅度有限,影響較小。

  雲南白藥官網5月15日發佈的消息顯示,2018年公司對創可貼、痔瘡膏和氣霧劑進行了提價,調價主要考慮針對渠道商,特別是零售終端。因爲OTC激烈競爭態勢,在渠道利潤空間很小,爲調動渠道商積極性,彌補產品渠道利潤缺陷,做了價格調整;同時也對出場價進行了小幅度調整。

  事實上,自2017年起,原料藥價格上漲、更加嚴格的質量監管政策、環保令甚至稅收政策的從嚴,將共同推高藥企成本。毫無疑問,藥品價格在2018年上調,已是大概率事件,斷貨風險越來越大。

  原料漲價

  部分產品面臨斷貨風險

  近年來,原材料上漲已是普遍現象,有分析人士指出,爲了保證合理的利潤,企業已紛紛提高產品的零售價格,但也有部分企業不堪重負,亦然選擇了斷貨。

  10月31日,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發佈《關於硝酸甘油注射劑等臨牀緊缺藥品掛網採購的通知》,有24個藥品臨牀緊缺,將進行掛網採購。

  10月25日,黑龍江衛計委發佈黑龍江省關於啓動2018年第三批短缺及其他藥品網上交易的公告,共計有200個藥品告急。

  全國人大代表、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曾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健識君的採訪時表示,原料藥壟斷市場,價格一再上漲,讓生產企業很難受,“價格提升20—30倍,搞得我們沒法生產。”

  不可否認的是,部分短缺的原料藥品種,本來生產廠家就少,若形成價格聯盟很容易出現壟斷現象。不少廉價藥退市也是因爲原料藥的價格上漲,導致生產企業“無利可圖”,從而打消了生產積極性。

  今年9月,國內某知名的商業公司向醫院發出通知稱,由於產業無原料沒法生產,導致其公司生產的鹽酸利多卡因膠漿暫時不能供應。

  此前,相關藥企人士透露,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其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輔料價格已經暴漲90多倍。最終,因爲原料價格暴漲,他們企業暫停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生產,不得不斷供。

  更有藥企人士坦言,他們已經被幾個省份“拉黑”。但是,寧可被“拉黑”也不能供貨,因爲生產一盒就得賠三盒的錢。中標價格被壓得很低,幾乎沒有盈利空間。

  粉飾業績

  藥企也成產品漲價幫兇

  事實上,原料藥的漲價將直接影響着生產企業的利潤。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爲,倘若生產企業處於市場的壟斷地位,市場一旦出現供不應求,漲價就是提升業績的好辦法之一。

  以片仔癀爲例,年報數據顯示,片仔癀數次調價之後,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仍然分別實現了29.7%、22.45%、61.42%的增幅,價量齊升的局面讓這個名貴中成藥漲價的底氣十足。

  而有A股提價王之稱的東阿阿膠,2009年至今,已經11次提高阿膠出廠價,最高漲幅是在2011年1月,幅度高達60%。

  連年調價,東阿阿膠業績也水漲船高。東阿阿膠的總營業收入也從2010年的24.64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63.17億元,六年時間內東阿阿膠的營業收入增長了近兩倍。

  自2017年以來,無論是中藥材還是化藥,均出現原材料漲價,其原因主要是環保成本增加以及原材料市場壟斷等。同時,通貨膨脹因素導致人力成本也越來越高,提升了製藥企業的總體成本。

  隨着公立醫院嚴管藥佔比,採購藥品量大幅下降,導致不少藥品湧向院外,未來醫藥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政府出手

  整頓原料藥漲價亂象

  自2011年以來,全國價格主管部門相繼查處了鹽酸異丙嗪、別嘌醇片、艾司唑侖、異煙肼等多起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實施的價格壟斷行爲。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於原料藥的暴利,這些處罰的力度相對較輕,對於企業的威懾力還有待加強。某資深業內人士向健識君表示,原料藥一年掙幾個億,處罰幾十萬、幾百萬,其實可以算企業正常的運營成本。

  不可否認的是,違法成本一旦遠遠低於收益,犯罪就很難有效被控制,原料藥壟斷也是如此。

  2017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佈了我國首個《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爲指南》,提醒相關經營者不得實施捏造散佈短缺藥品和原料藥漲價信息、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違反《價格法》的行爲。

  其中,《指南》中還明確了十二種違法行爲

  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不得達成橫向價格壟斷協議

  不得達成縱向價格壟斷協議;

  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價或低價進行交易;

  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獨家交易;

  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拒絕交易;

  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定交易;

  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

  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行差別待遇;

  不得捏造、散佈漲價信息;

  不得囤積居奇、高價銷售;

  不得串通、操縱市場價格;

  不得實施價格欺詐等。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規範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市場行爲,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建立藥品購銷的公平市場環境,將進一步恢復該領域的競爭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事實上,原料藥壟斷經營已是行業內公開的“祕密”,這也造成一些生產廠家無原料藥可以採購,直接導致原料藥價格大幅上漲。更令人擔憂的是,原料藥漲價似乎並沒有降溫的勢頭,未來藥品終端市場的價格將不可避免的持續增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