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书赟

散 文:胡杨印象

我从未见过真的胡杨,却对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

现在想起来,最早接触“胡杨”这个词,应该是缘于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名字叫《胡杨女人》。大部分情节早已遗忘,只记得好像是说到一个替父还债的女人,经历了种种不幸后依然隐忍奋进、勇敢面对磨难、坚强生活的故事。那时候,只想着是赞颂中华儿女身上特有的人性光辉。没去想名字为什么要叫“胡杨女人”,更没想到和胡杨有什么关系,只是想那里可能是胡杨生长的地方,或是胡杨树特别多,所以才叫“胡杨女人”吧。

如果说那部电视剧是我和胡杨见的“第一次面”,那第二次就是在一首歌里再次和它相遇了。闲暇时,总喜欢听听歌放松放松,听得较多的是一些红歌,偶尔听一些流行歌曲。有一次,不经意间听到了刀郎的《喀什噶尔胡杨》,以我的理解,它是属于歌颂爱情的。其中的一段歌词是这样的:“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长,人世间中流浪,就算我是喀什噶尔的胡杨,我也会仔仔细细找寻你几个世纪,在生命轮回中找到你……”

散 文:胡杨印象

这一小节属于歌曲的高潮部分,反复唱了三次。刀郎从一开始的深情讲述,到后来充满悲切甚至是充满野性放荡不羁的呼喊,深深敲打、震感着我的心。心里疑惑:“为什么要说是‘三千年’的成长呢?”可能是夸张的说法?歌虽好听,但依然没有想到为什么会屡次提到胡杨树,只想着可能是发生在有胡杨树地方的爱情故事,刀郎以胡杨来代表爱情才写的这首歌。我和胡杨再一次“擦肩而过”。

说起和胡杨的“第三次见面”,还是和这首歌有关。有一天,打开手机又听到了它,跟随着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乐曲细细品味歌词的时候,儿子突然开口了:“妈妈,我读过《胡杨赞》!”

因为以前读过茅盾的《白杨礼赞》,当听到这个“赞”字,直觉告诉我胡杨不是一般的树,吃惊的同时,忙问他:“在哪里读过?”

“在外婆家,是哥哥的书——五年级下册第23课。”

散 文:胡杨印象

可是家里没有这本书,怎么办?上网找找看。我马上打开手机,搜索到这篇文章。果不其然,胡杨确实不同凡响!文中提到“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三千年’: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哦,终于知道为什么歌曲里是“三千年的成长”了,胡杨确实了不起!

文中提到胡杨的长相,说它是“惨不忍睹”,树形弯曲古怪难看,树叶灰暗,它独特的生存环境更是令人震惊: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然而,它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它把全身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丝毫没有索取!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就是这样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读到这里,我深深地被胡杨折服了!令人心疼的胡杨!令人佩服的胡杨!!令人崇敬的胡杨!!!伟大的胡杨!!!!

散 文:胡杨印象

接着,我查了胡杨的图片,确实如文章所说,长得不漂亮。翻阅了多张图片,最美的是它那灰黄灰绿的叶子,一团团似烈火燃烧的叶子,也有满树金黄的叶子,但它的树干呢,总是弯弯曲曲的,“挺拔、笔直、修长”这些词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

就在它弯曲古怪的树干上能生出很多小的枝丫,都是毫无规则地甚至是乱七八糟地伸向四周,似乎是无数的手臂要抓住什么一样,又像是不修边幅的老人一头长时间不洗的乱糟糟的头发。

而有的树干像是已经被风刮倒,但它却丝毫没有屈服的样子,它的头依然高高昂起,仰望苍穹,丝毫不把暴风沙放在眼里,它的身上又生出了小的枝丫,那是它生命的延续,是它的希望,是对付敌人的武器啊!

散 文:胡杨印象

有的胡树看起来确实已经死亡,它静静地躺着,紧紧地依偎在荒漠的怀抱里,像是倒下的战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长眠在大地上。它的同伴,看着牺牲的战友,没有被吓退,似乎更悲愤地怒视着涌上前的敌人,做好了与敌人进行肉搏的准备。身后,大片大片的密匝匝的胡杨,手挽手,肩并肩,它们怒吼着,咆哮着,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它们多像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献身的无数人民英雄啊!

这就是胡杨,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大漠风沙伤害,它自强不息,它有着铮铮铁骨,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它们只讲奉献,不求索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不堪回首,历经的苦难数不胜数,就像胡杨一生都在和恶势力搏斗一样。一步步走来,我想,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如今,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了,不知道现在胡杨的生长环境,是不是通过人们对风沙的治理,也有所好转呢?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看胡杨!

散 文:胡杨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