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許多人對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使用的“發聲”系統印象深刻。而日前一項語音腦機接口重大進展有望讓病人“發聲”系統更加先進:美國科學家團隊成功解碼了腦活動,研發出一種能夠將腦活動轉化爲語音的解碼器。

許多患有神經疾病的病人喪失了語言能力,需要依賴特定的通訊設備進行溝通,這類設備利用腦機接口或者頭部/眼睛的非言語動作來控制光標去選擇字母,從而“說”出他們想說的話。但是,這個過程要遠遠慢於正常的人類說話速度。

已故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就需要依靠類似的系統,工程師團隊爲避免他一個一個字母地拼寫單詞,曾採集大量霍金的文檔,分析詞頻及上下文關聯,以便在霍金輸入時給出最合適的預測詞。

而此次,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家愛德華·張(音譯)及其同事,利用與人類下頜、喉頭、嘴脣和舌頭動作相關的腦信號,開發出了一種人類語音合成系統。首先,他們在5名被試者大聲說出幾百個句子時,記錄下他們的大腦皮層活動,然後據此設計了一種能夠解碼負責聲道動作的腦信號的系統。之後,他們便能夠根據解碼出的動作合成語音。在包含101個句子的試驗中,聽者可以輕鬆地識別並記錄下合成的語音。

在論文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埃默裏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科學家切丹·潘達利納斯和亞海亞·阿里表示,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項非常有力的概念驗證,目前,要使該系統真正成爲一個臨牀可行的語音腦機接口,尚面臨着許多挑戰。

  總編輯圈點

說話,可以算是人類執行的最複雜的活動之一。依靠腦機接口設備,因疾病而失語的病人其實也可以“講話”,不過以往的設備只能達到一個個“蹦單詞”的程度。現在,新技術的辨識度和流暢度遠非此前可比,幾乎解決了這一系統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但重構語音畢竟要遜於自然語音,必須通過收集更大的數據集並繼續開發基礎計算方法以改進。未來,其或能真正實現讓病患們恢復“講話”能力,進而與世界重新建立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