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數十年,此圖依然讓人錐心之痛。嗷嗷待哺的孩子,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哭喊,山河破碎,生命消逝,親人不見蹤影,家園不復存在,逃難的人們匆匆忙忙,誰能挽救這個幼下的生命?這是81年前,抗戰史上慘烈的淞滬會戰一縮影。這場歷時3個月的會戰,中國軍隊付出了傷亡30多萬人的代價,依然沒有守住上海。那麼,日軍爲何會首先入侵上海呢?

衆所周知,日軍此時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侵略中國,之前是做了充分戰爭準備的,並且也看準了中國當時面臨的內外形勢。在日本人看來,中國的經濟、工業、軍事、武器裝備等十分落後,不堪一擊。這張圖片,是戰前的上海蘇州河,表面上看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好一片繁榮發達,不愧是“十里洋場”的逍遙地,實際上此時已經危機重重。

日軍之所以率先攻佔上海,一個重要因素是上海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除了淞滬警備司令部和維持治安的警察總隊外,沒有部署像樣的軍隊,並且市內和市郊也無應對戰爭的工事,而日軍卻在上海駐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這在戰爭史上是十分罕見的現象。這是爲什麼呢?上圖,是繁華的上海跑馬場。會戰前,不知有多少官僚、軍閥、財主等權貴在此賽馬、買馬,過得逍遙自在,好不快活。隨着戰爭爆發,跑馬場成爲一片灰燼。

說起上海無守軍的原因,主要是因爲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當時南京方面向日軍妥協,簽訂了罪惡的《淞滬停戰協定》。協定中有一條,就是“中國同意在浦東和蘇州河南部,以及龍華對岸之若干地區不駐紮中國軍隊”。於是,中國最大的軍港城市上海,居然成了一座不設防的空城。僅有的一些警察隊伍,根本無力防禦外敵,反倒成了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保護傘,受苦的是百姓。

上海是老蔣發跡的地方,也是老蔣維繫軍隊的重要經濟支柱。這裏不僅離南京很近,還有優越的海港條件,日軍能發揮強大的海上作戰優勢。會戰爆發後,爲了抵禦日軍,老蔣做了一定準備,把大批主力部隊以及最得意的“德械師”都調往上海方向,把馮玉祥、陳誠等將領也安排到了第三戰區,自己則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圖爲會戰中,日軍揮刀砍殺中國人民。

這場大會戰,老蔣有兩點考慮:首先,他如果放縱日軍入侵,日軍就會一直推進,一旦佔領了武漢,抗戰形勢就會更加嚴峻,因爲控制了中樞地區,豐富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就會徹底落入日本人手中。因此,必須集中兵力防禦,絕不能讓日軍突破上海。其次,英、美等國在上海都有租界,也有他們的利益。如果上海這場戰役危及他們的利益,他們一定會出面干涉。這樣,可以利用英、美國等國的力量來制約日本。

會戰爆發後,上海大量房屋建築毀於炮火,數萬市民被迫到蘇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區避難。圖爲逃難的人羣。

老蔣將他最得意的“德械師”派上了戰場。在陸軍和空軍的配合之下,先期取得了一些小勝,但戰役到了後期,日軍連續增加兵力,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加上中國軍隊存在裝備劣勢和後勤補給困難,很難與日軍展開大面積決戰,守軍傷亡慘重,被迫全線撤退。

到了11月初,老蔣根據戰役形勢,果斷撤下了中央軍。在整場戰役中,雖然老蔣增加過兵力,甚至將精銳部隊投入了五分之三,但始終沒有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圖爲日軍在街道防禦工事後面作戰,記者在跟隨拍攝。

除了老蔣軍事指揮有誤、幻想英美干涉的誤判外,國軍的保障和工事很差,不少部隊伙食不能正常供應,許多官兵餓着肚子打仗,甚至有的士兵赤着雙腳上戰場;城市的防禦工事,由於奸商偷工減料,貪財誤國,多半一打就碎。縱觀整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損失慘重,但將士英勇無畏、誓死禦敵,打破了日軍“三月亡中國”的計劃。圖爲日軍入侵上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