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quotation{padding:20px 20px 0px;background:url(//n.sinaimg.cn/tech/content/quote.png) no-repeat 0 0 #f4f4f4;margin-bottom:30px;}.tech-con p{margin-bottom:30px}.tech-con p a:visited{color: #4b729f !important;}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還有衆多優質達人分享獨到生活經驗,快來新浪衆測,體驗各領域最前沿、最有趣、最好玩的產品吧~!下載客戶端還能獲得專享福利哦!

自2015年首款12.9寸iPad Pro發佈至今已有三年,在前後四款Pro系列產品中,蘋果不斷嘗試把iPad進化爲生產力工具“iPad Pro”。

時間不斷向前,在今年新iPad Pro發佈時庫克說“新iPad Pro有着超過市面上92%筆記本電腦的性能表現”。我身邊也有朋友問:新iPad Pro能不能替代自己的筆記本。

基於此,我們這篇評測選擇通過新12.9寸iPad Pro來編輯完成;看看是否如官網所說“這臺電腦不是一般的電腦”,以及思考下“電腦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一、外觀改變巨大 更像塊MacBook屏幕

新iPad Pro是Pro系列演進過程中(12.9寸-9.7寸-10.5寸-至今)外觀調整最大。去掉Touch ID之後的窄邊、和iPhone系列融合的圓角屏幕、新鍵盤接口位置、首次運用在iOS設備中的Type-C接口,最後還有機身側面硬朗直角邊。顏值如何這個話題留給諸位自行評判,但顯然正面屏佔比提升後,一切都看起來更通透。

並且,以上幾個改變,都有其必要理由。

屏幕圓角是爲和手機視覺更統一。蘋果在這代產品上野心更大,官網把它看做“電腦”同時還藏着和iPhone體驗融合的心。“能完成電腦的功能,但同手機一樣熟悉、好操作”這首先就比傳統二合一觸屏本更高級。

圓角以及和iPhone相同的操作邏輯

背部鍵盤磁吸和“鍵盤式智能雙面夾”有關,這塊留待稍後再說。

磁吸位置變化另有玄機

側面直角邊則和Apple Pencil有關,初代手寫筆便攜性和充電方式(手寫筆要靠Lighting接口與平板連接充電、或者需要額外一個充電轉接頭)都是槽點;新配件採用側面磁吸固定+無線充電,一下解決兩個問題。而平板直角邊框配合一個小弧度,則給磁吸準備了固定位。

筆和本變得“形影不離”

實際體驗上這個直角邊並不硌手,蘋果在兩條直線交匯處有着圓弧過渡。

總體來說,這代iPad更像把一塊MacBook顯示器直接拽了下來。

二、屏幕 表現比筆記本更好

最大改進在正面,比如這塊顯示效果異常優秀的屏幕。

新iPad Pro分辨率爲2732*2048像素屏幕,官方稱”Liquid視網膜顯示屏“像素密度是264;支持P3廣色域、ProMotion自動適應刷新率、600尼特屏幕亮度。新詞舊詞,我們一併科普。

各方面看都很優秀的屏幕顯示

Liquid視網膜顯示屏:LCD材質出身、名字取自LCD中首單詞,也點明瞭它出自LCD又不那麼普通的特性。上個月剛發售的iPhone XR同樣採用這一材質,在那款手機上爲讓LCD的圓角切割有優秀觀感,蘋果用像素遮罩降低邊緣像素的通光量,並將它背光照明度提升2.5倍。在平板上,也有類似的操作。

至於264 PPI像素密度倒不是什麼問題,平板和電腦由於屏幕大,眼睛離屏幕視距遠,體驗中對這項數據要求並沒手機那般苛刻。大衆熟知的多款iPad和MacBook設備,像素數與其持平。

ProMotion最早見於去年的iPad Pro,是一種動態調節屏幕刷新的技術,數值範圍是24-120Hz。

此前我們曾在其他文章中探討過高刷新率在視覺上的影響,其作用在於減少動態畫面拖尾、提升大型3D動作畫面平順性,高能耗則是其代價。蘋果ProMotion動態幀率調解,就是控制能耗與體驗的閥門。

各個視角下的顯示都不錯

所以無論橫縱向對比諸位大可放心,新iPad Pro在顯示方面保持了自家的巔峯水準。

三、Face ID在平板上最大問題是“眼神”

自2014年蘋果首次在iPad Air 2上採用指紋識別,已過去四年。今年在iPhone X上出現的Face ID面容識別,又替換了指紋識別。這給新iPad Pro帶來了外觀改變:平板邊框更窄,劉海則被藏在黑邊裏。

Face ID藏在邊框裏 並沒有劉海

並且,爲了更符合平板使用習慣,Face ID自己也“進化了”——新iPad Pro支持正面360度面部解鎖,手機上並不能。

這一技術運用到神經網絡,也就是AI學習。蘋果通過軟硬件協作保證無論什麼方向拿起平板,都能面部解鎖。體驗這幾天新iPad Pro面部識別速度和準確率與iPhone XS差不多,但也有特殊情況:

在去年iPhone X評測中我們曾提到過“爲保證不會在睡覺等特殊情況被盜解鎖,Face ID需要同時檢測眼睛是否盯着傳感器鏡頭”,這成了iPad上的挑戰。

手機因爲體積足夠小,眼睛看屏幕就一定會被傳感器檢查到;但iPad面積大,眼鏡盯屏幕上部,恰巧傳感器在屏幕下側,解鎖就會失敗(屏幕和麪部保持一定距離,這問題出現幾率會降低 )。

蘋果目前給出的辦法是當發現傳感器在下側並且沒檢測到人眼時,會提示“向下看以解鎖”。

兩個邏輯基本一樣 就是擋哪提示哪

橫向握持有可能“手擋住傳感器”,蘋果同樣會提示。不過通過幾次肌肉記憶後,這類情況會少很多。

另外有兩點補充,第一是面部在首次錄入時還僅支持標準的頂部傳感器面部錄入。至於未來是否會把這種360度面部解鎖移植到手機上,蘋果並沒給出正面答案。

總之,加入面部識別後,新iPad Pro的解鎖和密碼錄入體驗更好,並且適應起來很快。

四、攜帶體驗 多種狀態下要分別評價

特點介紹完,剩下聊聊核心:新iPad Pro做生產力工具可成?我們從外觀說起,然後談性能。

評測的這臺12.9寸新iPad Pro官方數據高280.6毫米、寬214.9毫米、厚5.9毫米、重631克(蜂窩版重量633克)

需要注意官方套裝裏配件只有18瓦快充充電頭和數據線 筆和雙面夾要單獨買

但既然定位“電腦”,那鍵盤式智能雙面夾就不得不提。官網沒配件準確重量,在我電子秤上實測:鍵盤雙面夾約重401克、二代Apple Pencil約重18克——所以你可以估算下如果買全一套,跟筆記本輕便程度優勢還有多大?

電子秤測量數據

另外散熱區不在鍵盤 所以放腿上不熱

反觀平板模式,新iPad Pro重633克,是目前在售iPad的重量冠軍。好在看視頻、刷B站、逛豆瓣、翻淘寶、聊微信、閱讀電子書時不會覺得太沉——雙臂總能調整到一個比較舒適的姿勢,但遊戲除外。

喫雞、王者榮耀或2K這類遊戲在平板操作基本一樣,雙手左右端住設備、點按鈕操作並且還保證視角畫面穩定。不找支撐的情況下玩一局喫雞,我都覺得有些累妹子更不必說。

因此單純平板娛樂和便攜,11寸屏幕版本會更合適。

五、鍵盤式智能雙面夾“智能在哪”

這更像是上個話題的延伸,來輔助說明“準電腦模式下”新iPad Pro的操控體驗。

這代“鍵盤式智能雙面夾”(以下簡化爲鍵盤)對平板能進行雙面保護(上代爲單側),並且在“羣衆呼喚多年後”終於加入了兩檔可視角度調節。

背面也擁有保護

這種結構改變帶來另一優勢——底座因爲是個整體,重心更平穩,平板和鍵盤更牢固。機身背面大量磁吸固定放大了這個優勢,架在不平整的地方(比如腿上)重心穩定度以及減震都更好。

說個玄學問題,測試中會感覺新鍵盤鍵程更高,回饋感更好;在按壓空格和大小寫切換這種大面積按鍵時不會出現局部下榻的情況,實際觸感更接近超極本。

鍵盤沒有背光 但觸感稍微提升

其餘方面整個鍵盤佈局與標準MBP類似,但缺少頂部一排功能鍵,以及底部觸控板;佈局與此前保持一致,依舊沒背光。

如果說上代鍵盤是“在一個保護殼上增加了一個鍵盤”,那今年就是“蘋果給款Pad配了款鍵盤,順帶集成保護功能”。

六、性能和續航:對標筆記本也足夠強

蘋果移動設備在算力上一騎絕塵好多年,尤其是iPad Pro這條產品線。A12X處理器採用7納米制程工藝,八核心CPU設計,擁有4個高性能核心+4個節能核心。官方稱整體速度提升35%,多核性能提升90%;GPU性能提升1000x,理想的浮點運算能力與Xbox One S圖形性能相當。

不過移動設備受制於電能、散熱等問題,很難火力全開;遊戲主機對圖像引擎做的優化也更深入。況且如今設備對比經常跨平臺、機器體驗也和單純算力有區別。我們說性能,更多是談不同環境的體驗。

實測跑分數據與硬件

Geekbench 4實測,這臺1T機身存儲、WiFi版新iPad Pro的實際運行存儲爲6GB,也是目前所有iOS設備RAM頂峯;其單核跑分4961分,多核成績17841分。對比搭載蘋果A12仿生芯片的iPhone XS系列單核4800+、多核11000+的成績,多核部分漲幅近一半。

不過鑑於如今新iPad Pro整體定位,我們更好奇其與主流筆記本設備之間的體驗比對。

先要聲明移動平臺與X86平臺架構不同,很難直接比較平板和筆電的性能差,我們選擇視頻渲染輸出這種“性能考驗大戶”,來看日常應用體驗有何差異(這並不是對性能的直接比對)。

渲染視頻是一段2GB大小的4K分辨率片源,輸出軟件分別是iOS和macOS下的iMovie。比對機型是我現在還在用的later 2013款MacBook Pro。最終新iPad Pro處理視頻耗時12分鐘、MBP耗時18分鐘。至少,新iPad Pro在這一項的體驗令人放心。

續航部分選擇正常室內亮度、Wi-Fi連接、50%音量進行用電監控,進行包括三小時文稿處理、兩小時視頻觀看、一小時視頻處理和兩小時其餘操作(聊天、遊戲、瀏覽器使用、App下載等),共計八小時亮屏操作;設備電量從100%跌至12%。參考一般筆記本設備,可以說是非常優秀。

電量使用情況數據

極限環境下,我們把設備亮度調整到100%,20分鐘在線1080P分辨率視頻觀看竟然耗電11%。爲確認是屏幕還是場景問題,把亮度調至室內正常水準,重新加載播放相同內容,耗電降到4%;可見600尼特高亮度+大屏幕還是電老虎。

所以單純拼性能和續航,這款新iPad Pro完全不差於一般超極本(當然跨平臺對比其實很難有詳細比對)。也是蘋果將這個系列定義爲“Pro”的原因。

七、Type-C接口有什麼玩法

這是蘋果首次在iOS設備上使用Type-C接口,老用戶固然要考慮“換線成本”,並且原先Lighting接口功能其實不少;但從測試這段時間看,新接口方便程度更勝從前,也更符合“筆電定位”。

擴展能力 是單位固定辦公第一考慮因素

如上圖,如今大量筆記本搭載雷電3接口,擴展塢使用也更頻繁。直接拽過同事桌上擴展塢:顯示器、鍵盤、鼠標連接一步到位,辦公設備基礎擴展成型。不過可能是兼容問題,目前僅有1:1投屏模式可選,圖中帶魚屏黑邊明顯(這個情況稱之大黑塊更合適);並且新iPad Pro也沒有手機廠商總提到的“桌面模式”。

Type-C還自帶反向充電能力(谷歌Neuxs 5PX早就實現了這一功能,也是利用通用特性)和數據直接讀取能力。

有趣的是,我們用雙向Type-C接口連接新iPad和某款安卓手機。結果發現手機開始給平板充電,這種疑似反向吸星大法和Type-C特性有關,“當兩款設備連接後,高電量會流向低電量”,不過這種有意思的體驗需要你單獨再配根線。

整體而言,Type-C雖然相比Lighting功能升級不多,但兼容性好了太多。

八、手寫筆:弱化存在感 但黑科技很多

把手寫筆放最後,不是因爲不重要,而是“輕辦公不是它主要場景”。本次評測談“主力辦公設備體驗”,側重點也不在此。但不得不說,第二代Apple Pencil驚喜和黑科技都不少。

大家應該還記得,第一代Apple Pencil面對的海量吐槽。先是歷史問題。作爲蘋果精神領袖,喬布斯曾在手機發佈會上公開表示“明明能用手指操作屏幕,爲什麼還要配一杆筆”。當然這隻能說明環境不同結論不一;在手機上沒什麼用處的筆,在專業繪畫領域變得無可替代。到如今,大家都能接受Apple Pencil必不可少。

二代Apple Pencil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攜帶、充電、連接方式等。雖然評測中我們沒能用到專業繪畫等使用場景,但這杆筆稱得上“隨用隨到”,這當中有很多巧思。

手寫筆內部佈局複雜 但兼顧握感

首先是結構足夠精緻,蘋果從鼻尖到末端給這杆筆分別放置了:壓感傳感器、側面識別手指觸控的傳感器、兼顧固定磁吸與無線充電的超細線圈、以及蓄電電池,在這基礎上仍能保持結構均衡,轉筆時不會覺得頭重腳輕。

交互部分,當筆吸到機身後會彈出適配通知,點擊即可連接,體驗無縫;連接後默認充電,實測五分鐘給筆充電20%,平板電量沒變化,這是蘋果新充電協議的作用;增加的觸控區能判斷用戶是在握筆使用、還是轉筆亂玩或者乾脆平放在桌子上,以此更好的控制電量。

固定、攜帶、適配體驗、充電續航,多個節點都充分弱化後——二代Apple Pencil用的時候就感覺是從機身裏變出來的,只在用到時才展現能力。

相對遺憾的是,由於目前第三方應用的體驗並不充分,包括其在Adobe potoshop CC上的表現我們還不能進行體驗。

九、拍照:1200萬像素後置表現靠譜

最後插播一小段拍照環節,畢竟翻看官網數據,新iPad Pro單後置主鏡擁有:1200萬像素、F1.8光圈。雖然沒有iPhone XR上的光學防抖和六鏡式鏡頭,但是白天弱光樣張完全可擔大任。

室外陰天樣張

但實際場景中我不認爲有人會習慣用這麼大設備去攝影——構圖、角度、握持都太難。

只是說這一素質提升方便了很多場景:回家和人聊天時隨手拍東西分享、辦公直接用它拍照插入文檔。優秀的拍照效果會讓你會覺得這顆鏡頭令人放心,進而更感覺到平板比電腦辦公娛樂都方便。

十、做主力辦公設備靠譜麼

這是此篇評測初衷,相信也是不少讀者最關心的話題。

仔細想了想,它能替代我的主力辦公設備,但在部分場景下用起來還是有些擔心。

先談談新iPad Pro優點,蘋果官方說“這臺電腦不是一般的電腦”

至少這幾天體驗看“它有接近手機的操作模式,簡單;擁有平板在娛樂上的先天優勢,玩有戲、逛論壇、看視頻都比電腦更順手”。

在加了手寫筆和鍵盤後,它還能模擬PC界面辦公、做到專業級別繪圖能力。並且續航和性能都不弱。單說硬件,身爲Pro這一系列第四代作品,新iPad Pro完成了從“眼前一亮”到“踏實可靠”的轉變。

平板、電腦、繪圖工具 身兼多個角色iPad Pro

問題出在細節、或者說第三方生態上。

我們用到的場景包括類似電腦端的頁面瀏覽、文本處理、社交軟件分屏操作、Adobe Lightroom CC修圖處理、郵件查收、iMovie視頻剪輯;以及更偏向移動端操作的視頻播放、刷淘寶和玩遊戲。

1、鍵盤缺少觸控板和背光:雖然上文大讚鍵盤式智能雙面夾,但我仍舊認爲觸控板比手指點選屏幕更容易;當然,這也可能是習慣作祟。

2、同款應用體驗有差異:以iMovie這款跨平板和電腦應用看,大部分功能相同,但畫面防抖動、音頻降噪這種進階功能在iOS版缺失;相似情況也出現在Pages文檔上。這種事隨着每個人辦公場景不同,註定還有更多。

3、頁面緩存數少:很多人都有多開大量頁面查資料的習慣,但新iPad Pro作爲iOS設備存在後天管理機制和RAM兩方面制約。實測瀏覽器頁面開到6、7個後,等會切回來再看就重新加載了。這也是移動設備和筆電設備之間的根本差異。

通過以上幾點能看出新iPad Pro與主力辦公設備還差的那點核心,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應用生態。

儘管相比幾年前Pro系列的硬件體驗足夠完善、軟件生態也足以應付基本辦公,但更深入的“輕辦公”,就會出現差距。像“iMovie裏缺失的聲音降噪”雖然暫時用不到,但你一定會擔心未來某個應用會少個關鍵功能。

用套話說“還需要給應用開發留更多時間”。但我們衷心期待明年WWDC上,蘋果帶來的驚喜會大一些。(文/王迪,曉光;圖/王迪;視頻/瑞豪,王迪,曉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