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前提是在原料藥的中國規模性優勢奠定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的成本優勢,進而提升全球的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伴隨着國內市場的法規化、仿製藥產業的低端產能出清的進程,也是這個行業的長期核心邏輯。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最新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境內包括原料藥和上游化工中間體企業在內,復工率普遍達到七八成以上,國內物流也逐漸恢復正常,上游化工原料短缺明顯緩解,原料藥企業產能利用率逐漸提升,耽誤的外貿訂單陸續交付通關並運送。

(原標題:“搶購”中國原料藥:短期價格小幅上漲,海外訂單激增)

國內特色原料藥行業的遠期邏輯是,從窪地紅利到全球盈利的過程。

新冠疫情下短期供求關係的改變成爲原料藥行業“火熱”的催化劑。

“世界藥房”印度,4月7日決定取消24種原料藥及其成藥製劑的出口禁令,在此背後,全球原料藥正面臨着一場“斷供”的危機。此前自3月25日起印度實施全國封鎖,更加劇全球醫藥供應鏈緊張局面。

歐盟各國、美國等政府紛紛着手應對疫情中的藥品短缺風險。在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復工生產,各種各樣帶有“中國製造”標籤的原料藥開啓產業鏈全球行。

“去年年底以來,國外市場對撲熱息痛需求量增多,衆多國內原料藥企業的訂單量呈現出30%-50%的增加。部分出口原料藥的單價也出現了高達20%的漲價。但長遠來看原料藥仍然屬於毛利並不高的傳統化工行業,環保承壓的背景下整個行業仍需要思考求變。”4月9日,華東地區的一位原料藥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持續漲價

從產業鏈來看,醫藥行業涉及醫藥原料、醫藥研發與製造、醫藥流通三個環節。西藥產業鏈上游通常是用作生產製劑的原料藥。原料藥是具有一定的藥理活性、用作生產製劑的化學物質。生產原料藥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稱爲醫藥中間體(又稱:化學中間體),而原料藥只有加工成藥物製劑,才能成爲可供臨牀應用的藥品。

我國作爲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正與疫情帶動的這波市場需求直面相迎。浙江、山東、河北及安徽等地的多家原料藥生產企業,均表示今年年初以來出口訂單量有所增加。

“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經驗獲得了全球普遍認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也將提升相關藥品包括原料藥的國際市場需求,其他與肺炎防治直接相關藥品的需求也將增大,我國相關原料藥的出口或將迎來短暫的爆發期。”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會副祕書長朱仁宗分析道。

原料藥受熱捧近年來一直持續。拋開新冠疫情影響,近年來國際市場對原料藥需求旺盛,我國原料藥出口額屢創新高。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累計出口1011.85萬噸原料藥,到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等地的189個國家和地區,全年出口額達到336.83億美元。

“我們原料藥是特定的用於治療高血壓的那種,產品線相對固定,對於市場的影響還要看季報的發佈。”華海藥業董祕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華東某原料藥公司則表示,市場劇烈變化,這個行業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那麼長期看就存在產品漲價這個邏輯。

市場熱炒

在具體品種漲價預期下,資本市場中的原料藥板塊持續上揚。

根據申萬行業指數統計顯示,化學原料藥指數從2019年1月2日的6659.25點一路波動上漲至2020年3月26日的7999.38點,漲幅爲20.12%,而整個醫藥生物行業的同期表現爲漲幅9.19%。

除供需關係變動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料藥的產業鏈全球行“旅費”開支上升,也成爲原料藥價格上漲的一股推力。

朱仁宗分析指出,“受疫情影響,各國間航班大幅減少,船舶企業推遲或取消部分船次,陸路運輸檢疫和管制措施增加,導致國際物流受限,運力嚴重不足,原料藥運送時間延長,運費增加明顯,表現爲原料藥供應緊張,價格上漲。”

部分抗生素類、維生素類、激素類等大宗原料藥產品銷售,往往簽訂長期訂單,訂單單價往往由協議底價和單價機動幅度條款構成。購銷雙方隨時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貨品數量來協商調整單價機動幅度。

“大家都是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向客戶要高價。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客戶也不會讓我們虧太多”,河北石家莊一家原料藥企業的負責人對單價機動幅度如此釋義。

隨着中國疫情形勢好轉,各地復工復產陸續開展,原料藥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最新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境內包括原料藥和上游化工中間體企業在內,復工率普遍達到七八成以上,國內物流也逐漸恢復正常,上游化工原料短缺明顯緩解,原料藥企業產能利用率逐漸提升,耽誤的外貿訂單陸續交付通關並運送。

我國是第二大原料藥生產和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原料藥的出口接近世界原料藥市場份額的20%左右,以大宗原料藥爲主。我國抗生素生產水平國際領先,抗生素原料藥佔據了國際市場的30%;解熱鎮痛藥物,例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和安乃近產量較高,其中撲熱息痛產量爲世界總產量的50%;我國維生素原料藥中,除極少數品種,大部分產量居世界前列;皮質激素治療和市場佔有率世界領先。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大宗原料藥出口額出現連續負增長,我國環保壓力增加了原料藥企業的成本,國際惡劣的經濟形勢,原料藥企業壓價出貨,導致原料藥出口價格下滑。雖然近期受益於供給側改革疊加環保督查相關企業停產或產能縮減,原料藥價格上漲,但長期依然不看好。

特色原料藥行業是技術驅動型行業,業內公司均具有較高的研發人員佔比、研發費用率、相對穩定的淨利率等因素,體現行業自身是技術驅動、客戶轉換成本較高的特點,進而也打造了行業較高的進入壁壘(安全、環保、質量、成本控制、合作信譽等)。帶量採購降低了渠道壁壘,強調成本控制和穩定供應,與後向一體化相比,原料藥行業向前進行一體化更具競爭力。

民生證券研報指出,國內特色原料藥行業的遠期邏輯是,從窪地紅利到全球盈利的過程。核心前提是在原料藥的中國規模性優勢奠定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的成本優勢,進而提升全球的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伴隨着國內市場的法規化、仿製藥產業的低端產能出清的進程,也是這個行業的長期核心邏輯。

國內原料藥的技術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與海外成熟仿製藥企業相比,國內原料藥企業產品的橫向拓展還不足夠豐富、產品研發相對集中,產品佈局的基礎可能在一定階段影響上述邏輯的兌現節奏。中長期持續有投資價值,但是基本面兌現節奏上因爲每家公司的發展階段、產能佈局節奏、存量業務面臨的競爭環境差異、技術實力等或有比較大的差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