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恰合的是,當時的少雨的10月份恰好爆發了“古巴衝突”,於是中國軍隊當機立斷選擇了10月下旬對印度發動進攻。一旦到了冬季,大雪冰封,道路堆滿積雪,不僅行車困難,西藏更是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後勤運輸問題基本得不到保障,沒有了補給,這會極大影響了軍隊行軍。

1962前,印度仗着美國的蘇聯的支持,多次挑釁我國。本着和平友好的原則,中國一直忍讓,可卻換來了印度更加肆無忌憚的挑釁,最終雙方爆發了一場熱戰,結果以中國順利勝利結束。


正式開戰前,毛主席對於印度軍隊很是看重,曾指示出征部隊要把印度軍隊當做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來打,不過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印軍就給打的丟盔棄甲,戰後軍方對印軍評價是:相當於國民黨二流部隊!儘管印度失敗了,但中國反倒是主動撤兵了,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原因其實有不少,但是下面的四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天氣問題


中印爆發衝突的地區緯度高,降水常年很多,夏天的雨水常常形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使得公路阻斷。乃至現在從四川進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能通車。在當時的環境下,夏天行軍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不過恰合的是,當時的少雨的10月份恰好爆發了“古巴衝突”,於是中國軍隊當機立斷選擇了10月下旬對印度發動進攻。不過儘管躲過了雨季,但是到了11月之後,大雪天氣可是比雨季威脅更大的

一旦到了冬季,大雪冰封,道路堆滿積雪,不僅行車困難,西藏更是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後勤運輸問題基本得不到保障,沒有了補給,這會極大影響了軍隊行軍。

2、經濟問題


打仗不僅是靠裝備,更是拼後勤的。

當時18軍出征印度,開始只有3個步兵師的3萬多人。但隨着路線深入,慢慢擴到7萬多人。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不斷延長的運輸補給線,導致後方機構、汽車部隊、地勤站、工兵部隊、兵站系統、等不斷增加成立,但是這些人大部分都屬於後勤,7萬多人裏,真正進藏部隊只有8000多人,

相當於進藏1個人就得有8個人在後方支援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想擴充真正打仗的人數,每增加1000人,就得多提供8000人的後勤人員支出,

而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從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了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所以真的沒有太多經濟我們繼續打太久了。

3、國際形勢


中印邊境衝突爆發的時候正值“古巴導彈危機”之時,美蘇兩個大哥正在緊張對峙,核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因此美國也顧不上管太多中印戰爭的事情,可是在1962年10月28日,美蘇兩國基本解決古巴危機後,美國就有精力再次介入中印戰爭了。

當時尼赫魯兩次致信肯尼迪,籲請美國緊急向印度派遣12箇中隊的超音速戰鬥機,並提供先進的雷達和通訊設備。還希望美國提供兩個中隊的C—47的中程轟炸機,以對中國境內基地和機場進行轟炸。

乃至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命令美軍航母羣緊急開赴孟加拉灣。準備支援印度。

4、政治立場


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因此,如果我們繼續打下去,打到新德里那就違背了這個承諾,那必要會給國際社會譴責,更是引來周邊國家的擔憂,因此我們反擊可以,但是繼續打就是侵略了,性質完全不同。

國雖大、好戰必亡。最終基於種種考慮,我國政府聲明主動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避免了雙方軍事接觸,並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這一決策不僅避免於陷入戰爭的泥潭,更是節省國力,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