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方桂馥,今年96歲,是一名老教師。我是安徽省樅陽縣曉禮莊人,畢業於原南京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1958年8月分配到原滄州市農科所,後因農科所併入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於是來到學院工作。

方桂馥早年因病失聰,後來語言功能也喪失,只能用紙筆和人交流。圖爲老人與看望他的孩子們用紙筆交流。王勝利攝

2014年11月,我立下遺囑:“我已92週歲了,估計活不長了,我去世後火葬,骨灰撒在運河裏。我的存款有30多萬元,全部用於助學或扶貧工作,衣服、被子用於扶貧。特將此遺囑存老幹部科。”隨後,除了留下應急所用的9400元住院費用,我一共捐出85張存摺,連本加息共計393930.17元。這85張存摺中,最少的存了500元,最多的一張存了1.2萬元,這是我幾十年來一點一滴存下的。之後幾年,我又陸續捐了10多萬元,累計爲滄州職院的貧困學子捐款約50萬元。

2015年4月,學院設立了“方桂馥獎助學金”管理委員會,專門管理我捐獻的善款,用於資助品學兼優、家境貧困的在校生。如今,已有50多名學生獲得“方桂馥助學金”的資助。我心裏也踏實了,想想那些貧困的孩子能在我的資助下好好學習、不再苦惱,心裏真是欣慰。

方桂馥與獲助學金的孩子們在一起。王勝利攝

前一段時間,我被接到學院,師生們陪着我好好地參觀了一次校園。

雖然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是學院的變化還是讓我非常震驚!曾經條件艱苦的滄州市農科所和方圓幾十畝地的滄州地區農業學校位置上,一所佔地千餘畝、建築面積30餘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高等學府崛起了!

學院黨委書記馮慶山慢慢給我介紹,讓歷經90多年人生磨礪的我,心潮澎湃!曾經的工校、農校教職工不過百人,在校生幾百人,主要爲滄州地區培養化工生產和農業管理方面的技術人才,而現在的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已有12個系部、53個專業,職工近千、學生過萬了。

方桂馥參觀學院實習實訓室。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在學院的中德諾浩汽車工程訓練中心,看着一排排嶄新的汽車,我問馮書記:“這都是出售的嗎?”馮書記說:“老人家,這都是學生實習真車。”他帶着我來到一輛像是被解剖了的汽車旁邊,請我看車體內整齊的線路和一個個配件,真是一目瞭然啊。馮書記介紹說,現在,學院在實習實訓方面不斷加大投入,配備的都是真設備好設備,模擬的都是當前的真實工作生產環境和場景,學生出了校門進廠門,出了學校實訓室進企業工作室,無縫對接,直接就業。現在的學生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啊!

同行的原農科所一位老同事跟我說,農林科學院現在也是發展得不得了啊!年度科研經費在80年代只有幾萬元,到現在已經近千萬元;科研設備原來是簡單的“尺子”“天平”,現在早已是高科技精密儀器;科研項目原來是“小打小鬧”,現在是國家級大項目了。知道了這些,真讓人高興!

參觀結束後,在學院實訓樓C座一樓大廳,我拉住拍照的小夥子,小夥子馬上明白了,給我安排好位置就要拍照。這時,衆多老師同學們都過來圍着我站在我身後。我不禁溼了眼眶,突然有一種感覺,我們就是一家人!

方桂馥與學院老師開心交流。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改革開放40年了!單位的變化和發展真是天翻地覆!參觀回來,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明白知識的重要性,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完成學業、學有所成,希望孩子們能通過知識、奮鬥來改變命運、爲國貢獻。

我虛度韶光近百年,親身經歷了軍閥混戰、民國動盪、日寇入侵、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回想起少年時代的社會黑暗、國破家貧、民不聊生的苦難經歷,我切身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揚眉吐氣當家作主的創業豪情,體會到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感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感謝偉大的新時代!(方桂馥筆述王福良、趙花其整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