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不断笕桥东,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

  

  ——遇言姐

  被小崔称之为“大欺诈”《大轰炸》在北美上映后,遇言姐看过了。如果说之前我还对剧组抱有同情,这点心思在观影后也消磨殆尽了。

  本来以为,即便在“真实的拍摄费用不到坊间传言的一半”的情况下,好歹烧掉了几个亿的《大轰炸》至少也能比肩《无问西东》,结果呢?

  混乱的故事、离奇的桥段、毫不走心刷脸式的表演、莫名其妙走秀式的耍帅、高空扔罐头、卡车接飞机等“表演”更是脱离基本科学常识,犹如电影版的抗日神剧。

  刨去特技、绿幕、道具、配音不说,剧本最大的问题是心术不正,体会不到丝毫的敬畏与真实。

  ▲梅尔·吉布森在字幕名单中是一名艺术顾问,但他对这部影片明显没有起到任何影响力

  《大轰炸》给遇言姐的第一感受是草率与虚假,毫无章法地堆砌。

  造成2000-3000人死亡的重庆隧道惨案被草草略过,重点渲染的麻将场景给人的感觉不是乐观而是荒谬,战争与死亡的沉重不断被无厘头地戏谑打乱,簇新的服装、道具无一不透露着虚假和敷衍。

  场景全像是摄影棚里新搭建出来的,营养旺盛的角色们完全没有时代感,一个个都像是来玩cosplay的。范冰冰9秒钟的出镜尤其令人发指。

  簇新的服装,白嫩的面孔,看起来就像是刚跑完商演顺便来打3000万的酱油。反正范爷自己也说过的:“演配角,不用太认真。”

  ▲看得出来这是1941年战时的重庆妇女吗?3000万片酬,大概每个用力演戏的毛孔都分到钱吧

  ▲几位飞行员从头发到脸蛋油光可鉴,即便在天上打开玻璃罩都无损形象

  ▲马苏跟刘烨的恋爱戏莫名其妙,全程没有交流感,据说两个人是分开演的

  ▲宋承宪求婚的办法是从飞机上往闹市区扔罐头,就不怕砸死人吗?估计是没学过初中物理,不知道有种东西叫加速度

  ▲看见这卡车接飞机了吗,我想到现在应该也没这技术

  没有质感、没有共情、没有史识,在《大轰炸》这部导演号称“养育了8年的孩子”的电影中,很遗憾,我没有看到任何信念和敬畏感。蘸着千万殉难者的血泪,炮制出不伦不类的奇葩,这不仅是资本的裹挟作恶, 也是创作者个人的堕落。

  难以想象当年的亲历者若看到这部荒唐闹剧会是怎样的心情?

  电影虽然平庸

  但历史不能忘却

  《大轰炸》中各路大小明星乌泱乌泱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却没有一个角色是表述完整的。相比之下,《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与米雪饰演的母亲之间的对白是多么殷切动人。

  ▲王力宏说:“沈光耀这个人物一直住在我心里,这么一个盛放的少年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当出身名门的沈光耀萌发参军意图时,母亲以为儿子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她说: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作为母亲,沈母只希望儿子一生治学,安然度过。然而国难当前,沈光耀未能完成家人这个单纯的期望。

  沈光耀的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担任民国政府司法院大法官的他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精英。

  1928年,18岁的沈崇诲自南开中学考入清华大学。身为学霸的他还是校足球队和棒球队成员。

  1932年自清华大学毕业后,沈崇诲放弃了优渥的工作,考取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被录取入轰炸科,因品行、成绩出众,毕业后留校任教。

  七七事变发生后,沈崇诲在浦东轰炸日本船舰时被地面炮火击中,不幸遇难,年仅27岁。

  ▲沈崇诲在清华时便对同学表明心迹:“强国莫急于空防,吾辈今后自当翱翔碧空,与日寇争一短长,方能雪耻复仇也!”

  一寸河山一寸血,沈崇诲的悲壮命运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1936年,航校五期学生于中级飞行训练结束后,明知习武未成却毅然向蒋介石请缨:

  华北事件紧急,生等热血狂腾,愿为刀下鬼,毋为屈死魂,愿与敌人拼效长短。

  截至1938年初,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年,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的王牌飞行员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李桂丹全部阵亡,年纪最大的30岁,年纪最小的只有24岁。

  林徽因、梁思成在南迁途中曾遇到8名中央航校学生,并作为荣誉家长出席了他们的毕业典礼。这8位同学在后来的战斗中全部阵亡。难以想象,梁、林夫妇在连续接到8份阵亡通知时,是怎样的心情。

  在弟弟林恒亦阵亡后,林徽因写下悼诗: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孙文书:“空军救国”

  中央航校第二期学员刘粹刚,在牺牲前早已为妻子留下遗嘱:

  生在现代的中国,不容我们偷生片刻,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

  半个世纪后,刘粹刚烈士的妻子许希麟女士从台湾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墓,献上亲手所书的《出塞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齐邦媛女士所著《巨流河》中,最让人心碎的是飞虎队空军中尉张大飞寄给友人的遗书: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感谢你这些年来给我的友谊。

  我看着他在雨中跑步到门口,上车疾驰而去。一九四三春风远,今生我未能再见张大飞。

  81岁的 齐邦媛这样写道。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牺牲平均只有6个月

  没有经验、缺乏指挥,交换比惨不忍睹,升空就意味着死亡。

  蒋公曾如此描述:

  我们每架驱逐机每日要与敌军五倍以上兵力继续三个至六个小时的始终苦斗。飞行员绝大部分只有20几岁,以至于同年入校,,同年毕业, 同年牺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其心可鉴。

  粉饰历史,是创作者的耻辱

  1938年到1944年,日本对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半的无差别轰炸,朝天门河边的尸首如山,滔天罪行何止罄竹难书。

  在《大轰炸》背景下的1940年,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日军“零”式战斗机全面投入战场,电影中所表现的中方空军灵活插入敌后根本不可能实现。至于驾驶舱座位弹射技术,稍有常识便知,是二战后期才开始普及的。

  ▲中国军队正在安装观测日本轰炸机来袭的探照灯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方没有在空战中打下一架“零”式战斗机。仅在1940年9月13日一天中,重庆上空的苏援伊15和伊16便被“零”式战斗机击坠13架,迫降损毁11架,阵亡10人,日方则无任何损失。

  1941年3月,在双流空战中,国军飞机被击落8架,迫降损失8架,8名飞行员阵亡,日军则一机未损、一机未伤。至此,国军空军再无组战能力,直到美国志愿援华空军的到来才又慢慢开始恢复对抗。

  同年,失去空中力量的重庆遭遇连续数小时的轰炸。防空洞内发生了窒息、践踏惨案,造成2500余人伤亡。

  这惨烈的历史在《大轰炸》中一再被戏谑的桥段所打断——卡车接飞机、飞机撞飞机、洞房拆炸弹、徒手扔炸弹,以至于应有的悲剧感在哗哗啦啦的麻将声中荡然无存。

  刚刚还尸首如山,儿子阵亡,转眼范伟就开心加冕麻将王,然后那张牌还兴奋地飞起来了。剧情跳跃得随心所欲,沉重历史被视作儿戏,这已经是不顾基本道德了。

  ▲角色没有逻辑,缺少发挥空间,就算范伟老师也救不回这部戏

  《大轰炸》的一大卖点,是声称“集结了中国电影史上近乎最强的阵容”。然而遇言姐看到的是,主要演员谈不上演技,客串者更是毫无意义,连戏份最重得刘烨表现得也强差人意。

  重庆市南岸区的空军坟中,安葬着抗战期间牺牲的242位飞行员,他们曾是精英中的精英,血战长空,付出生命。他们墓碑下大多都只有衣服、皮鞋、皮带,即便有遗体的也是残缺不全。

  半个世纪前,那些家境优越、教育良好的年轻人抱着必死之心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国家和民族,半个世纪后,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拍出了一部全面平庸、没有伤、没有痛,背后故事却很“精彩”的《大轰炸》。

  对于这些,遇言姐已经不知该怎么评论,只能说,下次大佬们再来圈钱,放过历史整点别的吧,因为你们真的不配。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