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哥弟弟对自己的孩子好,姑姑自然也对侄子不错。姑姑对侄子好,就是希望自己的娘家风光,自己也有脸面。

老话常说“姑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大多数中国女人,如果回答婆家与娘家,哪个更亲?答案自然是娘家。娘家人除了父母就是姨和舅。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姨家的孩子跟娘家不是一个姓,是外人,自然不需要对他有多好。

舅舅是母亲的哥哥、弟弟,舅舅家的儿子就是母亲的侄子,与母亲一个姓,是母亲娘家传宗接代的希望。

侄子有出息了,娘家就脸上有光,作姑姑的自然也会显得很荣耀。因此,姑姑特别希望侄子好。

有书君觉得,这个关系,对现在年代人来说有点复杂。这样想,我的姑姑对我不错,我母亲疼爱舅舅的孩子就可以了。亲戚很多,为什么母亲疼爱他的侄子?

其一,荣誉感。

姑姑对侄子好,就是希望自己的娘家风光,自己也有脸面。

女人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外,就是希望娘家的人有出息,侄子能够平步青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当政后,她的几个侄子都受到重用与提拔。

她的堂侄武攸暨被封为千乘郡王,并把太平公主嫁给他;武承嗣,被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期间,武承嗣还曾有太子之想,武则天也有意于他,但是,由于受到狄仁杰等重臣的劝谏,武则天才最终放弃了这个荒唐的决定;武三思是武则天非常倚重的侄子。

后来,武三思官至礼部尚书,封为了梁王。武三思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心思,深得武则天欢心。

不仅是武则天,杨贵妃等许多皇后都对自己的娘家人,尤其是侄子竭力扶持,一方面是让娘家人有脸面,另一方面她们认为娘家人靠的住。从这可以看出,姑姑对侄子好,是出于荣誉感。

其二,孝顺。

姑姑对侄子好,就是孝顺父母,以此来减轻娘家负担。

我的姐姐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弟弟有残疾,好不容易结了婚成了家。弟媳生了孩子以后,姐姐忙前忙后的帮着照顾。

弟弟、弟媳要做生意挣钱养家,退休的姐姐就把不满一岁的侄子接到家来帮着照看。

每到过年,或者侄子过生日,姐姐总是给侄子买衣服买鞋等礼品,过年还要给压岁的红包。

她说:“我多帮侄子一把,就是希望弟弟的日子更好一些,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让父母更放心。”

可见,姐姐帮侄子实际上就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让父母不在操劳费心。

虽然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是在过去,女人没有经济地位。现在则不同,"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女儿有经济实力,怎么可能不孝顺父母呢?

其三,兄弟情。

哥哥弟弟对自己的孩子好,姑姑自然也对侄子不错。

农村有句话,"舅疼外甥″,一点儿不假。小刘对他姐姐的孩子就特别好,过生日过年买礼物,放假的时候还经常把他带出去玩儿。反过来,她的姐姐也对小刘也特别好。

从小刘的媳妇开始怀孕,姐姐就利用自己的优势,从山区给他买核桃,一筐子一筐子的买。就是为了能够让弟媳吃好,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健健康康、聪明伶俐。

还不能小看这几筐子核桃,小刘的孩子真的是很聪明,而且头发油黑发亮。

20多岁的侄子,一直认为他的这些优势是姑姑给带来的。

不仅小刘的儿子每年上学新学期开始,姑姑都要拿出一些钱来给侄子置办学习用品,就是平时也经常做点好吃的,如包点饺子,买些水果给侄子提去。

你对我的孩子好,我对你的孩子肯定会更好。尤其是做姐姐的,更希望和自己一起贫困中长大的弟弟生活得更好。因此,对侄子好,侄子懂事有出息,弟弟自然也会开心。

其四,家庭责任感。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农村,我们会发现许多“扶弟魔”的姐姐。

同事小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王家住农村,她又是家里的老大。

她勤劳刻苦,很快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她懂得,只有让自己的弟弟们从农村里考出来,家庭才会解放,父母才会安心。

在上大学之前,她对弟弟们不是特别关心,只是一味埋头自己的功课。

上大学以后,她经常给弟弟打电话,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并把自己打工、做家教的钱寄给弟弟,让他们买衣物和好的教辅材料。

等她成家以后,她把在农村的侄子接到她家,供侄子吃穿、上学,耐心教导。因此,在她的帮助下,出生在农村的侄子非常自信,各方面特别优秀。这让娘家一家老少很是感激。

拥有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女儿是非常幸运的。她不仅能体谅父母的苦,还能够帮助弟弟妹妹,更愿意竭尽全力去帮助侄子们。

不管是出于自己的面子,还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顺、及责任感,她能够真心实意帮助侄子,对侄子好,都说明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人心换人心,兄弟姐妹之间就是如此。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一些地方中老年人实行有偿婚姻,和就过不合就分,你怎么看?

老年人再婚,不领结婚证,搭伙过日子,是对还是不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