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科院海洋所孫松等完成的“黃東海大型致災水母生活史及其災害發生機制”、李言濤等完成的“湛江港鋼結構新型包覆防腐與修復技術”2項成果榮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李富花等完成的“對蝦免疫防禦體系的系統解析及應用途徑研究”、王鵬等完成的“仿生超滑表面海洋生物污損腐蝕防護機制”榮獲二等獎。項目技術的研發成功與應用,不僅爲海洋浪花飛濺區鋼結構和大氣區異形鋼結構腐蝕這兩個防腐行業公認的“腐蝕難題”提出瞭解決方案,而且技術包含的鏽層自修覆成膜聯合防腐蝕技術、油水置換技術及原位成膜抗老化技術有望與其它防護技術結合,促進相關防腐蝕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獲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與經濟效益提升。

原標題:中科院海洋所多項成果榮獲2018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 !

2019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國海洋學會成立40週年暨2019海洋學術(國際)雙年會及海洋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在海南三亞舉行。中科院海洋所孫松等完成的“黃東海大型致災水母生活史及其災害發生機制”、李言濤等完成的“湛江港鋼結構新型包覆防腐與修復技術”2項成果榮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李富花等完成的“對蝦免疫防禦體系的系統解析及應用途徑研究”、王鵬等完成的“仿生超滑表面海洋生物污損腐蝕防護機制”榮獲二等獎。

頒獎儀式現場

中科院海洋所獲獎項目簡介:

“黃東海大型致災水母生活史及其災害發生機制”:項目以黃東海主要大型致災水母爲研究對象,從水母基礎生物學、生態學入手,主要研究災害水母的生活史策略及其災害發生機制。經過十餘年的研究積累,在黃東海致災水母的爆發機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大型致災水母培養系統平臺,詳細刻畫了3種致災水母包括海月水母、沙海蜇及白色霞水母的自然生活史模式,系統闡明瞭影響3種致災水母生活史的關鍵控制過程與生態適應策略,揭示了影響3種致災水母自然種羣數量增長的關鍵控制因素,查明瞭黃東海大型致災水母爆發的驅動內因,爲水母災害研究、風險評估防範、早期預警預測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湛江港鋼結構新型包覆防腐與修復技術”:項目針對南海環境腐蝕特點,自主研發了針對浪花飛濺區的復層礦脂包覆防腐蝕技術和由針對大氣區異型結構的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蝕技術,防腐壽命均達30年以上。項目技術的研發成功與應用,不僅爲海洋浪花飛濺區鋼結構和大氣區異形鋼結構腐蝕這兩個防腐行業公認的“腐蝕難題”提出瞭解決方案,而且技術包含的鏽層自修覆成膜聯合防腐蝕技術、油水置換技術及原位成膜抗老化技術有望與其它防護技術結合,促進相關防腐蝕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獲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與經濟效益提升。

“對蝦免疫防禦體系的系統解析及應用途徑研究”:項目圍繞對蝦體液免疫、免疫穩態等免疫防禦體系及其應用途徑開展深入研究,率先利用組學技術研究了對蝦對細菌或病毒感染應答的重要基因或蛋白,爲系統瞭解對蝦對病原感染應答的分子機制奠定重要基礎;在對蝦中系統分析了對病原感染應答的重要模式識別分子、信號轉導分子、免疫效應分子以及對蝦抗氧化物酶、熱休克蛋白的基因特徵和表達模式,分析了不同基因在對蝦免疫中的功能,豐富了對蝦先天免疫的基礎知識;系統總結了對蝦體液免疫研究的新進展,初步勾勒出對蝦體液免疫較完整的框架體系,爲對蝦的病害防治和抗病品種選育提供理論指導。

“仿生超滑表面海洋生物污損腐蝕防護機制”:項目針對海洋生物污損腐蝕問題,以自然界豬籠草囊表面爲借鑑,開發了一系列仿生超滑表面製備技術,揭示了仿生超滑表面海洋生物污損腐蝕防護機制,剖析了仿生超滑表面特徵與性能間的相關性。研究成果豐富了海洋腐蝕防護理論,爲仿生超滑表面性能的優化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爲基於仿生超滑表面的海洋生物污損腐蝕防護技術開發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中科院海洋所展位吸引衆多參展人員駐足觀看

海洋科學技術獎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國家獎勵辦登記,由自然資源部指導、中國科協確認中國海洋學會承接政府轉移社會化職能任務首批試點資助工程之一。該獎爲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涉海科研單位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的平臺,激發其勇攀科學高峯、深潛科學瀚海,積極爲建設海洋強國作貢獻。2018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10個一等獎項目、28個二等獎項目,此外還有17種圖書獲評2018年度海洋優秀科技圖書。

學術雙年會同期還舉辦了“2019國際海洋科學技術裝備設備展”。海洋所“科學”號科考船、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系統、6000米級智能可視化夯擊工作平臺、現代化海洋生態牧場等創新成果亮相展會,受到廣泛關注。

信息來源:中科院海洋所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