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无人机、飞机模型……这些城里孩子眼中稀松平常的东西,对于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却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他们听过,却从未见过,只能靠自己的想象上完一节节科学课。在西安邮电大学,就有一群爱心青年,利用“互联网+公益众筹”,搭建科技小屋,点亮山里娃的梦。

(强怡星在“科技小屋”。)

“90后”强怡星就是这群爱心青年的指导老师,别看年龄不大,强怡星却身兼多职,还担任西安邮电大学2017级研究生辅导员、思修课老师。

“90后”辅导员

用心与学生沟通

这两年,在“00后”开始步入大学的同时,“90后”也开始陆续进入高校任职,强怡星坦言,自己是其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员。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强怡星所带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最大的比她大11岁,而最小的才刚满20岁。“压力是肯定有的。”强怡星说,研究生们的“三观”已趋于稳定,对很多事物、规则都有自己的见地,学生工作的难度比较大。自己与大家年龄相仿,加上又是“娃娃脸”,难免会担心管理不好学生。“索性我是工科生出身,条理比较清晰,加之多年的学生干部经历,让我比较快的得到了这700个大孩子的认可。”强怡星说。

(强怡星)

面对“00”后大学生,强怡星也有自己的方法。“这群学生普遍思想活泼开放,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舞台交给他们。”针对现在学生普遍都是“低头族”的现象,强怡星不但在课堂上增加互动,还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与同学沟通,发布作业、投票PK、分享经历……真正用心与学生建立起交流。

热衷公益

点亮山里娃的科技梦

说到热心公益,强怡星直言,这更像是自己的一个习惯。从本科开始,她就热衷于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毕业后来到西安邮电大学,认识了同样热爱公益的刘洋老师,一拍即合,便一起带领研究生爱心青年帮做起了“科技小屋”项目。

(科技小屋)

“每一所科技小屋落成时,当小型无人机滑过大山深处的在天空,总有学生兴奋地跳起来,想用双手想抓住这只他们从来没见过的‘飞鸟’。”强怡星说,想到山里孩子们憧憬的眼神,就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我记得一位乡村小学的校长说过,是科技小屋让这群山里孩子有机会接触科技,让他们有机会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航模大赛,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目前,已有五所科技小屋分别在商洛镇安、榆林佳县、咸阳旬邑、商洛商州、铜川雷塬搭建起来,5000余名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到了科技,更有留守儿童通过“科技小屋”被送上国家级航模大赛领奖台。与此同时,强怡星还带领爱心青年帮发起“留守儿童圆梦古城”全城助力,帮助29名留守儿童和9名乡村教师圆古城西安的团聚梦、科技梦、翱翔梦。

在礼泉,帮扶果农解决50万斤滞销苹果;在泾阳,帮助菜农解决10万斤滞销莲花白;在西安街头,为12749名环卫工人送上劳动节礼物;在安康,为64所希望小学送去免费午餐……一直以来,强怡星和她的团队都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人们的心。

谈到未来,强怡星希望能有专业团队帮助“科技小屋”项目,开发科普知识课程,同时对贫困地区的教师进行科普知识培训,让科技小屋真的动起来,服务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我们在公益路上坚持了几年,也做出了一些成果,现在更需要去思考如何将已经走出来的这条艰辛而温暖的公益之路进行凝练、提升和升华。”强怡星说。(西安报业新媒体记者 王雅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