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由胡金銓、徐克等人執導、許冠傑主演的武俠電影《笑傲江湖》,1600多萬港幣躋身香港華語電影年度總票房榜第12位,相比費時費力費錢的拍攝,成果算不上優異。徐克堅信,由胡金銓來拍《笑傲江湖》最適合不過:首先他在《龍門客棧》率先將太監的反派形象弄得那麼突出,其次是東方不敗、獨孤求敗等角色經胡導炮製,必定精彩絕倫。

每個故事的結局,都讓人緬懷最初的相遇。

小說《笑傲江湖》開頭,令狐沖還是用獨門武功騙乞丐猴兒酒喝的不羈少年,林平之也不過是錦衣華服暢快騎射的少鏢頭,後來書中的江湖風雲人事浮沉,誰也料不到。

而由胡金銓、徐克等人執導、許冠傑主演的武俠電影《笑傲江湖》,1600多萬港幣躋身香港華語電影年度總票房榜第12位,相比費時費力費錢的拍攝,成果算不上優異。可若再加上其後兩部續作:《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與《東方不敗風雲再起》,絕對成績斐然。

《笑傲江湖》擒下當年臺灣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男配角(張學友)、最佳電影歌曲三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程小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電影配樂獎

在1980年代後期,古裝武俠片本已經受到港臺市場冷落,《笑傲江湖》系列的叫好叫座,掀起90年代新派武俠電影風雲。之後的《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等同類型電影都大獲成功。

《笑傲江湖》劇照

掰指數來,《笑傲江湖》已上映了整整30載。

即便在今天來看,這部電影仍值得回味。可白雲蒼狗歲月悠悠,有些人,竟是參商永離,相逢唯有在夢中。

那麼,這部經典是如何誕生的?其中又有哪些曲折離奇?

諸位看官入座,且聽我細細道來。

徐克受時光網之邀,爲紀念專題手書片名“笑傲江湖”

若問徐克最喜歡哪部金庸小說,他首選《神鵰俠侶》。

可是要討論拍成電影,他覺得選《笑傲江湖》是最好。

1988年前後,徐克籌拍電影版《笑傲江湖》,這對電影工作室而言,是一次重大考驗。老金主金公主少不得投資,又拉來經營影院生意的新寶合資。打動對方的說法是:電影工作室一直賺錢,這次我們一起分一杯羹,投資最賺錢導演的作品,就是徐克的《笑傲江湖》

誰曾想,徐克竟決定讓出導筒,找胡金銓來執導。

胡金銓和徐克

這或許早有因緣。

徐克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胡金銓的電影,他佩服三位導演:張徹、李翰祥和胡金銓。其中,胡金銓導演的人物格外有種詩化浪漫的俠義情懷,胡金銓的武俠世界格外有種獨特古樸的歷史質感,其他人模仿不來。

徐克堅信,由胡金銓來拍《笑傲江湖》最適合不過:首先他在《龍門客棧》率先將太監的反派形象弄得那麼突出,其次是東方不敗、獨孤求敗等角色經胡導炮製,必定精彩絕倫。

左爲胡金銓

電影圈向來跟紅頂白。

身爲武俠電影一代巨匠,胡金銓即便有《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榜身,卻掩不住其後《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票房靈藥”一旦淪爲“賠錢貨”,只能無奈地退隱江湖。

粉絲徐克找來胡金銓執導時,自問寶刀未老的胡金銓當然開心的不得了。一老一少兩人埋頭湊堆,談劇本,重看胡金銓的舊作,分析鏡頭,瞭解拍這些電影的每個細節。胡金銓建議將故事放在明朝,重點要放在宮廷和教派之間的鬥爭上,嘰裏咕嚕聊了一整年

《笑傲江湖》拍攝過程艱難

到電影開拍時,胡導說要親自拍,不用程小東幫忙,徐克解釋拍水、船等規模太大,他才漸漸習慣程小東幫忙。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對歷史細節的較勁幾乎到潔癖的程度。

據編劇劉大木回憶,他們曾買了三部衣車放在工作室,供胡金銓不停買布,埋頭縫製服裝。當時胡金銓的身體不好,拍攝地臺灣又多是荒山野嶺的實景,爲追求完美的拍攝角度,必須有人揹着他上山下山走兩個小時到位。

等到了位置,又要等陽光照出理想的光線,可竹林到下午二時多就開始暗下來了,一天才能拍一兩個鏡頭。

《笑傲江湖》劇照

戲拍了很長時間,胡金銓找來弟子許鞍華救場,身體每況愈下,開始喫藥。眼看主演許冠傑和葉倩文的檔期快到了,投資方着急拍攝進度,催徐克想辦法。徐克困在房間內,一晚上寫出三十多場戲給胡金銓他們,然後去了美國拍《龍行天下》(1992)。

誰知胡金銓身體實在撐不住,許冠傑留下一個月拍攝死限,徐克急忙回港,請來程小東、李惠民、金揚樺幫忙補拍。

程小東如今回想起那段日子,仍禁不住咂舌:錢用了七七八八,拍好的片扔了接近八成,只有一人一組不斷拍。連續拍二十幾三十小時,還剪片開會,天天睡在工作室。最後一天,一個場地,更是分了七組人,動用很多替身,各組拍不同場次的戲。“電影終於搶拍完,徐克卻不要掛名,只說電影由胡金銓和其他導演執導。”

幾位導演聯手才最終完成《笑傲江湖》

據徐克說法,補拍實屬無奈,“我現在還有點心安,如果他(胡金銓)拍電影期間有三長兩短,我會更難過。”

可對於胡金銓中途退出,坊間另有說法:徐克以監製身份對胡金銓導演工作橫加干預,創作出現分歧。鄭佩佩甚至抱怨,恩師胡金銓被徐克換下來不說,更氣人的是,徐克居然對新聞記者說,他那一回犯的最大錯誤是請胡導演拍。

胡金銓退出後,服裝設計照用,胡金銓的弟子卻不幹了。林震南的扮演者嶽華堅決不回來補戲,徐克只好找來金山重拍,胡金銓的拜把哥哥李翰祥更宣稱“寧可餓死也不和徐克合作”。

超支延時折騰下來,電影最後署名六個導演(胡金銓、徐克、程小東、許鞍華、李惠民、金揚樺),虧了本。第一次參與投資的新寶嚇得命也沒了,再也不拍電影。結果續集賺個盆滿鉢滿,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悔斷腸子。

談《笑傲江湖》系列,避不開的是《滄海一聲笑》。

這首曲子在《笑傲江湖》出現了五次,第一次登場便是令狐沖與劉正風、曲陽合唱(幕後代唱者分別是許冠傑、黃霑、張偉文),氣貫雲霄。好作品的出爐,背後是“香港鬼才”黃霑被徐老怪不停蹂躪的痛苦過程。

來,合奏一曲《滄海一聲笑》吧

徐克六次打回《滄海一聲笑》的草稿,焦慮得黃霑想了很久。要麼就難到全世界只三個高手懂得彈;要不就簡單得像兒歌,但沒有技術就彈不好。

難與易之間如何取捨?

一晚,黃霑看黃友棣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裏面四個字“大樂必易”,瞬間讓他徹悟。最容易的就是中國音樂的音階“宮商角徵羽”,那黃霑便反其道而行,“羽徵角商宮”,用鋼琴一彈,“哇,好好聽。”

他急急寫下三句,填了詞,在譜上畫了個亢奮的男性生殖器,傳真給徐克:“要便要,乜乜乜乜老母,你不要,請另請高明。”這次,成了。

片中《滄海一聲笑》響起的場景

至於《滄海一聲笑》的歌詞,黃霑說有些是“偷”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他從毛主席的詞中獲得了不少磅礴氣勢的靈感。博得讚譽無數的《滄海一聲笑》,順其自然成爲續集主題曲,出現數個版本。

電影《笑傲江湖》原聲帶中,收錄了黃沾、徐克、羅大佑合唱的國語版及許冠傑主唱的粵語版。《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中,女聲版由周小君演唱,名爲《斷絃》;男聲版則由羅文演唱。

電影裏,劉正風與曲陽借其高山流水謝知音;電影外,徐克和黃霑亦是英雄惜英雄。有次徐克哭了,叫劉大木等人找黃霑來,卻爲說幾句談心話,只是找不着。這支名曲在黃霑過世後,成爲徐克心中無法觸碰的痛,很久時間不忍心聽。他甚至不敢參加舊友葬禮,唯恐聽到二人合唱過的那首《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黃霑手寫歌譜

《笑傲江湖》的劇本,徐克前前後後改了14次。加上換導、補拍、重新選演員,影片幾經波折。

因爲要準備在香港開演唱會《長夜祝福》,拍過竹林戲的葉倩文辭演任盈盈一角,纔有瞭如今“兩大歌神”許冠傑、張學友,“三花旦”葉童、張敏、袁潔瑩的組合。

許冠傑、葉童、張敏等領銜主演

出演《笑傲江湖》那一年,許冠傑41歲。

以前看許氏兄弟合作的電影,他的風頭大多被大哥許冠文壓過,空留一幅好皮囊;後來演出的《最佳拍檔》系列,也仍是007式的花花公子角色。

可《笑傲江湖》裏,他演活了那個眉眼舉動跳脫不羈,胸中一片光風霽月的令狐沖。也虧得徐克的快速剪輯、凌厲節奏,因爲搶拍的關係,令狐沖有幾個正面鏡頭根本不是許冠傑,但除非一幀幀定格找茬,否則根本看不出破綻。

左:許冠傑,右:葉童

據江湖傳言,“小師妹”嶽靈珊原本屬意張曼玉,結果臨陣換成葉童,成就了她的首個反串角色。

大大咧咧的小師妹繼承了原著的俏皮,嘟嘴瞪眼皆是戲。正是看過這一角,楊佩佩才找到她參演《碧海情天》,纔有了後來《新白娘子傳奇》裏的許仙。

演員表裏與許冠傑、葉童並列領銜主演的張學友,演的是新創反角歐陽全。這一見風使舵、爲虎作倀的角色,取林平之而代之。

現實世界裏,張學友也曾被許多人寄望爲許冠傑的接班人,可曾經歌唱事業陷入低谷,愛情不順,染上酗酒惡習的他,形象一落千丈。轉而在電影圈瘋狂軋戲,被圈內人稱爲“最物美價廉”的演員。他不願接受“歌神”這個美譽,曾數度表示,“歌神”應該只屬於阿Sam(許冠傑)一人,更戲稱自己的“歌神”是“神經病”的神。

張學友角色的頂頭上司、東廠主管太監古公公的扮演者劉洵,則是梨園行裏頗具盛譽的名家。1986年,他在《刀馬旦》中擔任京劇指導,從此與徐克及電影結緣。

張學友和劉洵

幾年後電影工作室突然打電話找他過去演《笑傲江湖》,他迷迷糊糊去了,拍了三天樣片定板。對白,是現場纔對給他的,他就照着徐克的理解去演,加入不少京劇細節。

尤其值得稱道的一場戲是,古公公與嶽不羣一番試探後,突然換官服升堂,伴着一段京劇鑼鼓二胡打點,唸白、表情、眼神和作派統統採取京劇手法,看上去格外氣派。小試牛刀後,《新龍門客棧》裏的賈公公更深化了他的太監形象,之後在《九品芝麻官》、《俠女闖天關》等影視劇中變成了太監掌門人。

劉洵

最令劉洵難忘的,是戲中飾演風清揚的師兄韓英傑。

韓英傑是胡金銓大部分武俠片的武術指導,也曾在《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等片中出演重要反派,成爲當年北派武師的領班。

孰料片子沒拍完,他就因癌症去世。後期徐克不滿意,就把劉洵叫去,補拍做韓英傑的替身。對白徐克教他念:“師傅,你往前走,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就這樣。”告訴劉洵大概有多少時間,然後就返回錄音室配音。

韓英傑在片中飾演風清揚

至於林正英的曲洋與午馬的劉正風,則構成漫長的前半部戲最絢爛的閃光。

1963年就進入邵氏當演員的午馬,師從張徹、胡金銓兩大導。當年胡金銓評點衆人,對午馬的評語是:“面目悲苦,然胸襟開闊,適合扮江湖無名義士,熬出來了就是竇爾敦,熬不出來就是個三花臉(指站主角身後適時搭話的武將)。”

午馬和林正英也已駕鶴西去

一句話斬斷主角路,午馬遂安然做着配角,熬着熬着就熬成識途老馬,在徐克監製的《倩女幽魂》(1987)裏憑燕赤霞斬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笑傲江湖》中,金盆洗手的劉正風與做慣“殭屍道長”的曲洋一正一邪,安坐小舟,一琴一笛,相視高歌,相護抗敵後於烈火中木散舟沉,應了那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就像個悲壯的讖語。

客觀而言,人物紛繁結構複雜情節跌宕的金庸小說,更合適改編成電視劇,否則怎樣大刀闊斧刪改,都只能蜻蜓點水,寥寥掠過。

徐克許是意識到這一點,改編《笑傲江湖》採取的原則是:和原著不一樣。先解讀金庸原著的精神,從精神再回到小說。根據電影篇幅在故事中淨化人物、理順事件、遞進分成、把握整體——精神分析的結果是,金庸怒了!

金庸和徐克,不同的武俠世界觀

電影版《笑傲江湖》的要旨,或許是退隱江湖退不到,於是要爭奪《葵花寶典》。胡金銓最初寫的稿,有師母等角色,還算接近原著。可挪到徐克那裏,電影進行到三分之一處,東廠太監就一刀結果了林平之,並嫁禍給日月神教

徐克給出的理由是,因爲林平之是會讓觀衆同情的,會加大與令狐沖之間的對沖力度,削弱電影的戲劇結構。小林子就這麼犧牲在“主角光環”下。不僅如此,拿着原著對照,你完全可以出一套瞎扯攻略。

林平之的父親林鎮南變成了退休錦衣衛,是開染坊的——染坊這一概念倒是出自胡金銓,他的想法很簡單,染坊內部結構複雜,加上水車染布,尤其能拍出客棧般錯落緊緻的空間感,好看!

《葵花寶典》則從林家祖傳變成了林家偷竊,爲此跟原著中並不存在的東廠結下了樑子。至於任盈盈當上苗族日月神教領袖,嶽不羣死於藍鳳凰等人之手,小師妹扮小子並被父親強許給假“林平之”等細節“Bug”,更是數不勝數。你要說它胡編亂造,可小說裏那種睥睨權勢的風流散漫韻味,分明就被繼承了下來;僅憑《滄海》一曲,便足以笑傲羣雄。

徐克製作的電影《笑傲江湖》,仍然金庸小說改編作品中影響力極大的一版

《笑傲江湖》名義上掛着胡金銓導演的頭銜,實際用上的鏡頭少得可憐。

除了片頭太監刺繡蝶戀花,東廠番子在山澗行走,嚴陣以待的林家染坊,這幾個驚鴻一瞥的精美空鏡一過,便再與胡導無緣。只剩苗家蔥鬱竹林、明朝服飾裝扮等源於之前胡班人馬的選景與置裝。續拍的程小東認爲,大家都是胡金銓迷,便“決意用我們揣摩得到的胡金銓風格去完成它。”

徐克更說《笑》片有着胡金銓的靈魂,只是用他們的手腳去體視。於是,勾心鬥角的東廠權奸、古樸詩意的盪舟場景、令狐沖在染坊借蠟燭耍華山劍法的漂亮動作,都沾染上胡老氣韻。然而,急激的劇情推折、接連的誤會錯摸、凌厲的快速剪輯、變形的攝影角度、辛辣的政治隱喻,分明打上徐克烙印。至於流暢的武打設計,程小東的貢獻必然不小。

在影評人邁克看來,《笑傲江湖》用了面孔沒有古典味的許冠傑、葉童和張學友主演,而且對白全盤現代化,語帯雙關射影九七大限,大概是第一次由頭到尾貫徹反映時代面貌的古裝現代戲。這種超現實的奇趣,不正是電影工作室一貫的訴求麼?

《笑傲江湖》其後的續集《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和《東方不敗風雲再起》,則是另外的故事。

《東方不敗》劇組合影

拍《笑傲江湖》時,很多人問徐克:“有沒有田伯光、桃谷六仙、東方不敗?”

他答:“統統沒有。”

那怎能稱爲《笑傲江湖》呢?東方不敗那麼勁,出演的演員也會極具份量,總不能讓他只露個面就算了,唯有忍心先不讓他出現。後來《笑傲江湖》在臺灣的反應和口碑都比香港好,沒多久龍祥影業的王應祥就表示有興趣投資開拍續集,資金有了,要拍續集,理所當然有了東方不敗。

原著中的東方不敗是個面目不清的奸魔,徐克接觸東方不敗的第一印象,就聯想起八年前《蜀山》裏林青霞的紅衣造型,一個混合着邪惡與美麗的形象。他不顧金庸和黃霑的反對,找來林青霞,又因爲滿足不了許冠傑的加薪要求,把令狐沖換成片酬低一點的李連杰。續集的總導演是程小東,幕後主操盤的依然是徐克。

林青霞版的東方不敗

“男人看到精彩的女人,都有搖擺的可能”,所以,徐克喜歡安排一生雙旦的戲,在《東方不敗》裏,乾脆變成一生四旦(如果東方不敗也算旦的話)的熱鬧愛情戲碼。電影當年在6月上映,賺足3446萬港幣,在整個東南亞市場(尤其是泰國)、臺灣,以至全世界都極受歡迎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掀起熱潮,港臺兩地很多香港電影人跟拍,全都找她反串,三年間,她出演了14部武俠電影,其中12部以反串形象出現

徐克原本不想跟這個風,耐不住片商懇求,才拍了《東方不敗風雲再起》,導演一欄還加上了李惠民。爲趕新年檔期上映,製作的最後十天,大家不眠不休剪片,有露馬腳、不銜接的鏡頭都管不了,這樣急匆匆的作品,當然質量不會太高,1124萬的票房成績出來,絕了再拍第四部的念頭。

影迷回憶:蒼生笑 不再寂寥

魏君子:第一次看《笑傲江湖》當然是在錄像廳,坦白講,那時最深的印象就是那首《滄海一聲笑》。因我是金庸迷,所以當時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令狐沖太老,嶽靈珊怎麼會是葉童這種毫無女人味的,林平之怎麼被張學友殺了?反而是緊接着看的第二部《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覺得精彩絕倫酣暢淋漓。多年之後,再看,啊,感覺還是跟當年一樣,哈哈。

竹聿名:其實當時並不喜歡《笑傲江湖》。許冠傑的令狐沖格格不入令人尷尬。但開篇東廠的氣氛和《滄海一聲笑》印象實在深刻。

風間隼:93年錄像廳裏看的《笑傲江湖》,在《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之後,所以對特技和動作場面沒多少驚喜,倒是對片子把故事背景放到明朝很意外,還有就是對劉洵和張學友、劉兆銘的三大反派印象深刻。

表江:徐克版《笑傲江湖》的氣質結合了胡金銓、許鞍華、徐克三個人的氣質,許冠傑版的令狐沖形象是多版《笑傲江湖》裏比較準確的。影片最經典的是《滄海一聲笑》這首主題曲,對書中知音相逢死也無悔這樣一種友情做出了最好的影像化詮釋,符合人們對高山流水知音難求的一種想像,非常有徐克特點的浪漫氣質。

江山笑煙雨遙,25年後,敢問笑在何方?

在徐克看來,劍,是種氣節和生活的態度,而俠,則是放得下俗世的價值觀,對正義的堅持。《笑傲江湖》系列無疑是他對“俠義”精神的極佳詮釋。無論是最具遊俠氣質的令狐沖,還是最淡泊功名的東方不敗,他們都有着對俗世嘻皮笑臉的天真姿態。對朝廷投出不信任票,便出走,做不牽不絆的自己。

於是,我們難以忘懷的,最終凝爲他們閃亮的大笑。這笑,還有徐克的、胡金銓的、許鞍華的,甚至還能勾起的,是吳宇森的、王家衛的、杜琪峯的……是黃金時代那一批香港影人的漫笑姿態。

(感謝黃一平先生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