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候至此,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读到这里,会十分感动。清洁和整齐,是构成美的要素之一。而天地间自成的美,殊为难得,要经过春分的雷,上巳的流水,才有此刻的桃红梨白,群山如黛。

清明有很多节俗,祭祖扫墓、踏青、秋千、蹴鞠、寒食断炊、画五彩蛋,好像越多活动,越能留住这个最美的时刻。

清明交响曲

当插花走向创作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完整的技艺,以及人文和植物学的基础,才能做出让观者发出感叹的作品。易花道的作品,往往带着明晰的季节感,并且气魄盛大,令人总想停下来,欣赏各种细节。

以上四件作品,是黄山老师用清明当季花材完成的十全瓶花和写景盛花。

我们可以看到娇丽的黄牡丹、轻盈的山桃花、曲线灵动的连翘和春兰,即使搭配上郁金香和小手逑这些春季通用花材,也能感受到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

而创作者对植物空间和线条的把握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气势,宛如交响乐一般,丰富多彩。

花间的诗意

这是中国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郭英老师的两件作品《春意》、《春影》。用的同样是传统花材杏花。凡是读过“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人,都能领略杏花体现的不仅是植物的美,还有清明的节气。小品花用酒坛花器点化了这种诗意。而瓶花则用枯木衬托一丛杏花的妖娆多姿,两件作品都有文人花的趣味。

《东风和煦入案头》

素材:贴梗海棠、文竹、长寿花

创作者:郭英

贴梗海棠是作者在小园中修剪花木时剪下的,不忍丢弃,水养了半个月,等到白色蓓蕾绽放,配以轻盈的文竹和艳色的长寿花,仿佛春风拂过。

郭英创作的中华花艺隆盛篮花,小手逑交织出纵深的空间,铁炮百合为焦点花,黄杨、黄莺、石竹梅、火龙珠、羊毛松为配角,没有它们,就没有一篮春色。龟背叶作为基盘叶,起到遮挡剑山和花枝枝脚的作用,是中华花艺的惯用技巧。作者以绿色为主的枝条的过渡百合花与前后空间的关系,掩映交错,让作品整体更丰满。

传统的当代

中国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杨岚的创作,运用了清明时节的典型植物紫丁香和粉芍药,配以白色小菊和枯木,最终的作品却是以造型的手法展现了写景的意境。

这件作品的名字就是《清明》,作者杨岚。

同样运用了清明时节的白牡丹、白丁香,还有紫色的长寿花,枯木和苔藓。在传统插花中,竹筒总是被视为独立的器皿,而苔藓的运用,让这组竹筒花成为高低写景的一部分。色彩的搭配,给人一种清明时节烟雨江南的感觉。

上海插花花艺协会陶建华老师的作品,枯木底座、青瓷香炉、青瓷觚都是非常“中国”的素材。可他并没有使用季节名花,而是选择了枯藤和小手逑做出书写的姿态,以黄金菊的叶子点缀其间。不入花谱的植物和传统器型组合起来,不期然是文人的清雅。

不拘素材

素材:枯枝、樱、蕾丝草

素材:枯枝、金边扶芳藤

以上为花艺师张海燕以草月流的手法创作的两件清明节气的插花。草月流是1927年由敕使河原苍风创立的花道流派,打破了花道在日本百余年形成的规整甚至固化的艺术法则。草月流的作品中会带有创作者非常鲜明的个性,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因时因地而来,绝不雷同。

第一件作品用简单的枯藤、细草、花簇表达了满山遍野的春色,仿佛春天的山野之景都收纳在浅口碗中。第二件作品质朴的陶器和荆棘遍布的树枝似乎是冬天还没有走远,一点点绿叶更能让人感受到清明已至,每个角落都有生机勃勃的春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