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候至此,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讀到這裏,會十分感動。清潔和整齊,是構成美的要素之一。而天地間自成的美,殊爲難得,要經過春分的雷,上巳的流水,纔有此刻的桃紅梨白,羣山如黛。

清明有很多節俗,祭祖掃墓、踏青、鞦韆、蹴鞠、寒食斷炊、畫五彩蛋,好像越多活動,越能留住這個最美的時刻。

清明交響曲

當插花走向創作時,我們當然需要更完整的技藝,以及人文和植物學的基礎,才能做出讓觀者發出感嘆的作品。易花道的作品,往往帶着明晰的季節感,並且氣魄盛大,令人總想停下來,欣賞各種細節。

以上四件作品,是黃山老師用清明當季花材完成的十全瓶花和寫景盛花。

我們可以看到嬌麗的黃牡丹、輕盈的山桃花、曲線靈動的連翹和春蘭,即使搭配上鬱金香和小手逑這些春季通用花材,也能感受到中國插花特有的風格。

而創作者對植物空間和線條的把握技巧,增強了作品的氣勢,宛如交響樂一般,豐富多彩。

花間的詩意

這是中國臺灣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郭英老師的兩件作品《春意》、《春影》。用的同樣是傳統花材杏花。凡是讀過“牧童遙指杏花村”的人,都能領略杏花體現的不僅是植物的美,還有清明的節氣。小品花用酒罈花器點化了這種詩意。而瓶花則用枯木襯托一叢杏花的妖嬈多姿,兩件作品都有文人花的趣味。

《東風和煦入案頭》

素材:貼梗海棠、文竹、長壽花

創作者:郭英

貼梗海棠是作者在小園中修剪花木時剪下的,不忍丟棄,水養了半個月,等到白色蓓蕾綻放,配以輕盈的文竹和豔色的長壽花,彷彿春風拂過。

郭英創作的中華花藝隆盛籃花,小手逑交織出縱深的空間,鐵炮百合爲焦點花,黃楊、黃鶯、石竹梅、火龍珠、羊毛松爲配角,沒有它們,就沒有一籃春色。龜背葉作爲基盤葉,起到遮擋劍山和花枝枝腳的作用,是中華花藝的慣用技巧。作者以綠色爲主的枝條的過渡百合花與前後空間的關係,掩映交錯,讓作品整體更豐滿。

傳統的當代

中國臺灣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楊嵐的創作,運用了清明時節的典型植物紫丁香和粉芍藥,配以白色小菊和枯木,最終的作品卻是以造型的手法展現了寫景的意境。

這件作品的名字就是《清明》,作者楊嵐。

同樣運用了清明時節的白牡丹、白丁香,還有紫色的長壽花,枯木和苔蘚。在傳統插花中,竹筒總是被視爲獨立的器皿,而苔蘚的運用,讓這組竹筒花成爲高低寫景的一部分。色彩的搭配,給人一種清明時節煙雨江南的感覺。

上海插花花藝協會陶建華老師的作品,枯木底座、青瓷香爐、青瓷觚都是非常“中國”的素材。可他並沒有使用季節名花,而是選擇了枯藤和小手逑做出書寫的姿態,以黃金菊的葉子點綴其間。不入花譜的植物和傳統器型組合起來,不期然是文人的清雅。

不拘素材

素材:枯枝、櫻、蕾絲草

素材:枯枝、金邊扶芳藤

以上爲花藝師張海燕以草月流的手法創作的兩件清明節氣的插花。草月流是1927年由敕使河原蒼風創立的花道流派,打破了花道在日本百餘年形成的規整甚至固化的藝術法則。草月流的作品中會帶有創作者非常鮮明的個性,可以說每一件作品,都是因時因地而來,絕不雷同。

第一件作品用簡單的枯藤、細草、花簇表達了滿山遍野的春色,彷彿春天的山野之景都收納在淺口碗中。第二件作品質樸的陶器和荊棘遍佈的樹枝似乎是冬天還沒有走遠,一點點綠葉更能讓人感受到清明已至,每個角落都有生機勃勃的春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