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 中國農科院發佈防控手冊除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2018年12月,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2019年,我國22省份發現了草地貪夜蛾幼蟲,實際造成危害面積200多萬畝。當前,隨着氣溫回升,草地貪夜蛾開始從週年繁殖區向遷飛過渡區遷飛,中國農科院相關專家表示,“今後幾年草地貪夜蛾將呈重發態勢”。4月6日,中國農科院發佈了《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手冊全面解析了草地貪夜蛾的的生物特性、傳播途徑等。手冊同時也制定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策略,已於4月9日出版。據介紹,中國農科院將推動新技術廣泛應用於技術培訓與生產指導。

200多萬畝,去年22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

草地貪夜蛾原生於美洲,2016年1月份從美國的南部地區侵入到非洲的西部,然後迅速發展蔓延。

2018年12月,草地貪夜蛾從緬甸進入我國雲南普洱,隨後蔓延多省份。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吳孔明院士介紹,當前,“草地貪夜蛾已經擴散到澳大利亞,可以說已經成爲一個世界性的重大害蟲”。

草地貪夜蛾分爲玉米型和水稻型,對全國21個省份102個樣本的草地貪夜蛾羣體基因組重測序結果表明,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羣是兩種生物型雜交演化而來,玉米型基因組佔主導。入侵的草地貪夜蛾喜食玉米,在玉米生育期的各個階段都會危害。一般可以造成產量損失在20%以上,嚴重的時候甚至造成絕收。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官方網站報道,2018年12個非洲玉米種植國家因草地貪夜蛾爲害造成玉米產量損失達到1770萬噸,是足夠上千萬人一年的口糧。

2019年,我國22個省份都曾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實際造成危害面積200多萬畝。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王振營表示,“草地貪夜蛾作爲一個入侵害蟲,它已經完成了從入侵-定殖到暴發前兩個重要的過程,所以今後幾年草地貪夜蛾將呈重發態勢”。

19種作物,草地貪夜蛾不只危害玉米

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是玉米型主導的雜交類型,雖然喜食玉米,但在沒有玉米的地方或季節,也會危害小麥、高粱等其他作物。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王振營介紹,中國農科院專家與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及各省份植保站等單位密切合作,經過1年的研究,明確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們國家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穀子、小麥等19種作物以及5種雜草。

同時,研究還初步明確草地貪夜蛾在玉米、甘蔗、小麥上的危害規律,王振營介紹,“雲南江城試驗研究明確了草地貪夜蛾的產量損失,在百株173頭幼蟲時可造成玉米產量損失53%,幼蟲密度高的時候可以造成絕收,這爲防治指標制定奠定了基礎。在高粱上的危害和在玉米上的危害非常相近”。

此外,研究發現,草地貪夜蛾在綠肥作物紫雲英上取食不能完成世代(從卵、幼蟲、蛹到成蟲一個週期,稱爲一個世代),取食苕子和箭筈豌豆發育顯著延長,產卵量顯著降低。“因此在週年繁殖區擴大紫雲英、苕子或箭筈豌豆種植,減少其適宜寄主作物面積,可壓低北遷種羣數量。”

研究還明確了草地貪夜蛾成蟲趨光行爲,爲草地貪夜蛾的測報和燈光誘殺提供了科學依據。

草地貪夜蛾具有捕食性,不僅取食植物,還會捕食所到之處的其他昆蟲,吳孔明介紹,“高齡的草地貪夜蛾會捕食其他害蟲,我們在雲南的調查表明,在雲南的玉米田現在差不多90%以上的蟲子都是草地貪夜蛾,因爲其他蟲子都被它喫掉了,這是它在生態系統裏面佔有主導地位的一個重要的習性。”

北緯31度,越冬北界向北推移了一度

草地貪夜蛾是專性遷飛昆蟲,吳孔明介紹,“研究表明,通過飛行活動才能夠促進它的卵巢和精巢的繁育,所以它的遷飛是常態”。

草地貪夜蛾成蟲的遷飛速度極快,每晚可以遷飛100公里左右。2018年末入侵我國後,一年之間,迅速蔓延至全國多地。

吳孔明介紹,草地貪夜蛾遷移的種羣主要是來自四個方向,一個是印度方向,向西藏南部的一些亞熱帶地區遷移,一個是緬甸從雲南遷入,再一個是從中南半島越南等國家遷入到廣西,還有可能在7月份季風氣候背景下從菲律賓遷飛到福建等地。“秋天,草地貪夜蛾的成蟲都會回到南部週年繁殖區,會有一部分以幼蟲和蛹的形式越冬。每年3月份、4月份,就開始逐步遷入到長江流域,從5月份陸續從長江流域開始向黃河流域遷移,到6月份、7月份遷移到東北和西北地區,10月份以後會陸續飛回南方及國外週年繁殖區”。

一年中,科學家們初步明確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越冬蟲態和越冬場所。王振營表示,草地貪夜蛾“在秋玉米未翻耕的田、秸稈裏可以越冬,以老熟幼蟲或者是蛹越冬”。

研究還明確了越冬北界,王振營表示,“2019年是一個暖冬,在北緯31度以南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越冬蟲態,越冬北界向北推了1緯度,這對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期預測和種羣動態監測意義比較大”。

5點取樣,田間檢測草地貪夜蛾發生狀況

早在2018年草地貪夜蛾入侵之前,我國就在雲南、廣西等地設立了監測點,此後隨着草地貪夜蛾的遷飛,逐漸建立了全方位的監測系統。

針對自然界的草地貪夜蛾,科學家則通過性誘劑進行監測和識別,吳孔明介紹,“我們可以對性誘劑誘到的成蟲的精巢進行解剖,根據精巢的長度判斷雄蛾的年齡,根據雄蛾的年齡可以預測雌蛾的年齡,進一步預測雌蛾的長卵、繁殖和幼蟲的動態,可以預測田間的卵和幼蟲的種羣動態的問題”。

那麼,農業生產者如何瞭解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呢?對此,科學家們也提供了智能識別的方式和途徑。吳孔明介紹,“針對農業生產,尤其是基層農民技術員和我們基層植保工作者的需要,我們編制了一個草地貪夜蛾智能化識別軟件,基層工作人員用手機拍攝田間昆蟲的圖片,然後通過這個小程序,就可以進行智能性的識別、鑑別,告訴大家是不是草地貪夜蛾”。

吳孔明表示,基層植保人員,或者農民,可以在田間採取病蟲害調查常用的5點取樣法,即在每塊地中按一定規則取5個點的樣本,調查田間的卵、幼蟲和蛹的數量。工作人員或種植戶可以將這些數據輸入草地貪夜蛾種羣填報系統的網絡版,“網絡版的模型就可以自動分析、預測種羣動態,並根據種羣的密度和年齡的結構,根據防治指標提供防控的決策措施。”

10種天敵,綠色防控草地貪夜蛾

針對草地貪夜蛾入侵,科學家們採取了多種防控措施,其中包括生物防治的辦法,即篩選和繁殖草地貪夜蛾的天敵,用昆蟲對付昆蟲。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張禮生介紹,“天敵昆蟲包括寄生性和捕食性兩類,具有安全、有效、無殘留、可持續等優點。利用天敵昆蟲,通過“以蟲治蟲”的方式來防控草地貪夜蛾,是綠色防控的核心技術之一。”

過去1年多,科學家們梳理了1910年以來全球上萬篇關於草地貪夜蛾的文獻資料,結合在我國20個省區調查的數據,梳理和彙總出了全球250種天敵昆蟲的類羣,還整理出了將近50種生防微生物的資源。

這些害蟲天敵中,哪些能有效防控草地貪夜蛾?張禮生表示,“我們最終篩選出了多種可以捕食或寄生草地貪夜蛾的害蟲天敵。比如蠋蝽和益蝽。蠋蝽它的口器是刺吸式口器,在草地貪夜蛾蠕動逃逸的時候,能平行地進行相對位移,始終保持叮咬狀態,它的喙管吮吸草地貪夜蛾幼蟲的體液和組織液,整個乾癟死亡後,再去攻擊另外一頭新的害蟲。益蝽和蠋蝽類似,區別在於,蠋蝽把草地貪夜蛾幼蟲吸乾,就像人喝袋裝牛奶一樣,吸乾一頭纔去攻擊另外一頭新的;益蝽則是吸到七八成甚至五成的時候就去尋找新一頭害蟲,所以儘管它的個體相對小一些,可是捕食量卻略高於蠋蝽。”  

除了蠋蝽和益蝽,科學家們還發現七星瓢蟲、異色瓢蟲、多異瓢蟲都能大量取食草地貪夜蛾的卵和低齡幼蟲,可以用於草地貪夜蛾低齡階段的防控實踐。

草蛉類昆蟲也是害蟲的天地,大草蛉、麗草蛉的成蟲壽命都較長,可大量取食草地貪夜蛾的卵,草蛉幼蟲也能捕食草地貪夜蛾1到3齡幼蟲。目前,相關實驗正在開展。

在寄生性天敵昆蟲中,科學家篩選出了卵寄生蜂,如夜蛾黑卵蜂、短管赤眼蜂、螟黃赤眼蜂等能把卵產到草地貪夜蛾的卵裏面,寄生蜂的幼蟲孵化後取食草地貪夜蛾的卵,導致草地貪夜蛾害蟲的卵不能孵化。張禮生表示,擴繁和利用寄生蜂的研究也正在進行之中。

在實驗室中,這些天敵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明顯,張禮生表示,在雲南昆明的室內實驗蠋蝽防效達到100%。“當前,發掘新的天敵資源、大量擴繁天敵產品、保護和利用當地已有天敵、開展“以蟲治蟲”的技術示範等都在深入展開,爲草地貪夜蛾防控提供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支撐。”

80%,生物農藥綜合效果凸顯

在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時,農業農村部推出應急防控用藥。其中,微生物農藥引起很多關注。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傑介紹了三種微生物農藥。第一是Bt,“Bt是一個殺蟲的細菌,它主要的成分是一類殺蟲的蛋白。在國外實踐中,是防治夜蛾科害蟲有效的產品。我們在室內開展了Bt產品的篩選,在2019年完成了一年八地的田間藥試驗,對草地貪夜蛾防治效果總體達到80%以上。在廣西、廣東、湖南等地的田間試驗結果顯示,七天效果防效可以達到80%以上,對低齡效果很好。但如果是高齡的,並且世代混雜嚴重,則需要加大Bt用量或者與其他化學農藥或生物農藥組合,目前這方面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於生產。

第二種是綠僵菌。張傑表示,“目前,綠僵菌已經運用於主糧作物,茶葉、蔬菜和果蔬上面多種害蟲的防治中。此次我們也啓動了一年八地農藥登記試驗,分別在南方一帶進行了試驗,全部完成。對草地貪夜蛾總體防治效果達到7成以上。”

第三種是甘藍液夜蛾病毒。張傑介紹,“該病毒相對廣譜,對夜蛾科害蟲效果都不錯。去年也是同樣開展了一年八地農藥的試驗,這些試驗結果出來之後,總體效果在40-60克每畝使用量,使用一次情況下可以達到70%-90%的效果”。

生物農藥不僅能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農藥進行組合使用,張傑表示,“目前,Bt、僵菌、甘藍液夜蛾病毒相關產品正在申請擴作農藥登記證。同時針對生物農藥+化學農藥的協同控害作用,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先後篩選了37種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配比,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協同增效的配比,能夠達到90%以上的防效。我們還在Bt、僵菌等不同的生物農藥之間的協同增效組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接下來將開展Bt、僵菌、病毒等微生物農藥與天敵昆蟲、化學農藥的協同使用,配合栽培、輕簡化水肥藥一體化措施,進行技術集成,建立草地貪夜蛾害蟲綜合防治技術規程,實現草地貪夜蛾的綠色高效可持續防控。”

4類農藥,適應不同防區和防治需求

化學防治是傳統的防治方法,當前也仍是主要的防治方法之一。過去一年中,科學家們完善篩選方案、創新農藥產品和技術,研究提升農藥使用效率的方法,提出了多種綜合利用農藥且與生態友好的化學防治方法。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袁會珠表示,“研究化學防治草地貪夜蛾的方法,要系統考慮藥劑有效性、劑量準確性、技術科學性、經濟可行性、生態友好性等五方面的因素。舉例來說,去年8月,我們調研時發現,兩塊甜玉米,品種一樣,採用同一種殺蟲劑噴霧防治,一塊玉米田噴霧質量好,防治效果達到95%以上;但另一塊地噴霧質量差,霧滴沉積分佈不均勻,防效只有40%。”

在藥物選擇方面,科學家們篩選出多種針對不同時期的草地貪夜蛾的藥物,袁會珠說,“比如我們篩選出了十幾種針對蟲卵更有效的藥劑。此外我們還創新內吸活性的篩選方法,以此指導藥劑的研發。”

草地貪夜蛾可以鑽到玉米葉子的喇叭口裏,進而危害心葉,但傳統的噴霧方法,很難做到“對靶施藥”,袁會珠表示,“我們專門研發了一個防治草地貪夜蛾的緩釋種衣劑,種子包衣對玉米苗有非常好的保護效果。此外,針對玉米中後期草地貪夜蛾防控,我們也研發了多種施藥方式,篩選出了合適的藥劑方案、施藥機具和噴霧助劑,通過人工揹負噴霧作業、無人機低空施藥作業、地面自走式噴杆噴霧機等多種方式協同使用,滿足不同地區防治需求。針對草地貪夜蛾鑽蛀玉米喇叭口內危害特點,我們研發了一種顆粒劑,可以準確地丟到玉米的喇叭口裏,實現精用藥,並達到90%以上的防效。”

顆粒劑撒施玉米喇叭口,具有防效好、持續時間長、對靶性好、不用水等特性。中國農科院供圖

這些方案成本如何?袁會珠介紹,“我們做了不同方案的成本比較,緩釋種衣劑每畝15元藥劑成本。噴霧製劑大概是每畝10元,但有7元人工費用,合每畝17元。無人機緩釋顆粒劑,藥劑成本稍貴一些,但是效率很高。”

化學防治技術並不排斥其他防治技術,反而在不斷和其他方式融合。袁會珠介紹,“比如種子處理技術,對害蟲天敵也很安全,還可以延長天敵的綜合壽命。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把推薦的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藥劑分成了A、B、C、D四個類別,針對不同防治區和防治需求,供大家輪換用藥,抓住施藥窗口期,做到噴霧質量保證,優化施藥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防治效果。”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