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秦漢之際著名的軍事家,被漢王劉邦拜爲大將,爲劉邦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被譽爲漢初三傑之一。

不作不會死的韓信

據說韓信年輕時窮困潦倒,曾受過洗衣服的保姆供飯之恩,也受過地痞的胯下之辱,後來在劉邦軍中當過小倌,很不得志。只有劉邦身邊的重臣蕭何識才,認爲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帥才,說服了劉邦,設壇拜將。此後韓信果不負重託統帥三軍,定三秦,擄魏王,破代兵,擒趙王,直到大破項羽。劉邦在中潤天下的得失時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帶領百萬之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代的人傑啊!我能夠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

可是,韓信在功成名就後。卻不能壽終正寢,漢高祖11年被呂后,蕭何設計誘殺。

一代英傑落得如此下場,有人說他是陰謀反而造殺戮的罪有應得,有人說劉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各執一詞,難分高下。

說他罪有應得的提出如下佐證:

其一,他自持功高,請封假王。

漢高祖四年,平定了齊國後,韓信派人對漢高祖劉邦說:“齊人爲詐多變(與現代的山東人確實不一樣),南鄰楚地,是一個易於反覆的國度,不是一王位來鎮守,大局難以穩定。希望你委派我當個假王。”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日夜盼望韓信前來救援見了韓信的使者帶來的信。不僅陣容異常,罵道:“我困在這裏,早晚盼她來輔助我。他竟然想自立爲王!”身旁的張良和陳平見識不妙,悄悄地對劉邦說:“現在我們處境不利,哪能禁止韓信稱王不如稱勢做個人情,讓他爲我們守一方之地,不然就會發生內亂。”劉邦一聽。頓然醒悟,連忙改口,裝腔作勢大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候,要做就做個真王爲什麼還要當假王豈有此理,真是豈有此理。”一副憤憤不平的樣子。接着他派張良赴齊,封韓信爲齊王。之後朝韓信等率兵與項羽會戰於垓下大破項羽。劉邦封韓信爲王,實屬不得已嬰兒楚漢戰爭一結束他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徙封其爲楚王。從此埋下了對孩子的戒心。

不作不會死的韓信

其二,他招降納叛,割據一方。

項羽死後楚將,鍾麗投奔了韓信。殷桃二人事故交,鍾離得以偷生。劉邦知道此事後,命韓信教初中驢。可是韓信很重義氣。不想出賣朋友就不肯教人。劉邦無法可想。可是韓信出道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護,儀仗威嚴,這更加引起了劉邦的疑心。恰在此時有人又告韓信謀反。劉邦就下了決心一定要除掉韓信。於是它採用了陳平的計策。令諸侯們都到楚國之西的陳地相會。以便成趁機擒拿韓信。這時寒心,你猜處理辦的意圖。但思慮再三,想到自己本無謀反之心,何必怕見劉邦。於是他殺了鍾麗,帶其首級去見劉邦。布料劉邦還是逮捕了他,並把它押到洛陽。之後把韓信降封爲淮陰侯,讓他移居長安,整天無所事事。韓信泱泱不樂,常常稱病不上朝。

不作不會死的韓信

其三,他挑動和支持叛亂。

據說環境曾和手握重兵邊將約定裏應外合準備叛亂。又說 他曾於家臣謀劃當劉邦率軍出征邊疆時。詐作詔書放了囚徒在突然襲擊中的呂后和太子。結果,這個陰謀被他的舍人的弟弟告發了。後來。呂后設計騙韓信入宮,將他斬殺與長樂宮。上述三大罪狀,足以說明韓信是一個斤斤計較個人得失,鬧分裂,謀叛亂的陰謀家。他是罪該萬死的,何況。劉邦爲了實行中央集權解除異性王侯也是事在必得。

說他是含冤而死,而且是千古奇冤的,也講出一番道理:

其一,韓信從來就沒有反叛之意。

當年楚漢相爭的緊要關頭韓信握有重兵之時。項羽長以“三分天下”爲約,韓信沒有反;被封齊王后,齊人蒯通曾勸韓信割據一方,借給他看相之名,以“貴不可言”相誘,以“時不再來”相激,韓信也沒有反,怎麼可能在平定天下兵權被奪之後,憑着一夥家丁和囚徒造反呢?

不作不會死的韓信

其二,漢王,劉邦久有殺韓信之心。

當韓信在魏破代之後,劉邦突然接管了,他的精兵。韓信破趙後劉邦又多了他的印符,更換了他的將領接管了,他的軍隊。破了項羽之後,劉邦又解除了他的兵權,並把它從齊王遷爲楚王。你現在試試說明韓信始終是劉邦的一塊心病。不出去韓信,劉邦就不能安寢?

其三,韓信謀反並無確鑿證據。

關於勾結陳之事,純屬子虛烏有。因爲陳是劉邦的寵臣,韓信又與他說無交往。和他二人密謀。舉報韓信的是韓信的舍人之弟,更不可信。據說。那個舍人曾得罪過韓信。韓信將她囚禁起來欲以誅殺,所以說人的弟弟纔去呂后那裏告韓信謀反。是想韓信謀反這樣重大的機密。能泄露給一個叛徒的親屬嗎?

不作不會死的韓信

其四,剪除異己是劉邦預訂的國策。

經考證。爲漢朝立下汗馬功勞,而被劉邦冊封的七個王沒有一個人有好結果。梁王彭越,越王張敖,楚王韓信都以謀反之名枉殺。韓王信,淮南王布,燕王盧綰被逼反叛,而被消滅。只有實力最小,封國最偏遠的長沙王吳芮,陰莖小慎微一殘存。看來殺掉一切能征善戰,功高震主之輩,安定劉家天下是劉邦預定的國策。

韓信曾說過: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這番話道出了許多開國功臣的淒涼結局。

韓信之死,還有沒有探討的必要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