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一组“柏林电影节灵气美少女”的图片刷爆了铺子的朋友圈。

甜美的长相,灵动的眼眸,都让人对她好感倍增。

不少人更是直呼:“她简直是长在了我的审美上。”

她,就是年方17,高中在读的塔莉娅·莱德,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女二的扮演者。

电影原定3月13日在纽约、洛杉矶等影院上映,但由于疫情影响,只上映三天便遭撤档。

不过好在,片方最终决定将电影上线数字平台点播,于是远隔万里的我们,也能一睹这部优秀影片的风采。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这部片是由导演伊莉莎·希特曼自编自导的新作,在今年的第70届柏林电影节首映后口碑爆发。

提名金熊奖,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播出至今烂番茄新鲜度仍保持在99%,一向严苛的MetaCritic也给出了高达92的评分。

此外,片中的两位女性角色也是看点满满。

用美貌刷爆朋友圈的女二塔莉娅·莱德,早在12岁的时候,就在百老汇参演过音乐剧《玛蒂尔达》。

出演女主的茜德尼·弗拉尼根,也是一名独奏艺术家,兼朋克乐队Sus的主唱,因创作有关青少年迷茫与女权主义主题的歌曲而出名。

这样的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下面,铺子就带大家来看一看这部电影——

女主奥秋,是个很少露出笑容,看似生人勿进的17岁青春期少女。

在她的家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村,像奥秋这样的女孩,生活总是充满令人不舒服的灰色。

父亲动辄嫌弃她脑子有问题,甚至当着家中三个女孩的面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

课余在超市收银打工,恶心的中年男经理总是会在结算点钱的时候,拉过女生手一顿猛亲。

甚至是在学校才艺表演的时候,也有人会在台下,趁着黑暗侮辱性的喊出一句:slut。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她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成年人,很多事都只能靠自己消化。

甚至意外怀孕。

一个人去检测,一个人对着检测阳性的结果手足无措,一个人咨询医生是否可以堕胎。

但在美国某些州,怀孕女性身体的自主权并不在她们自己手里。

奥秋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有最严苛的堕胎政策;宗教谴责堕胎;宣传片上尽是对于堕胎添油加醋的恐怖化。

甚至为她看诊的主治医师,在听闻奥秋想要堕胎之后,也是一味的劝解她:

一旦你把宝宝抱在了怀里,就不会再有任何疑虑了。

没有人在意她根本不想要肚子里的孩子。

于是她拿起别针,扎穿了自己的鼻翼,戴上了一只鼻钉。

于是她狠狠击打自己的腹部,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做到自行堕胎。

无力的她只能通过这样同时带着自虐和自爱的动作,迫切的宣示着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

奥秋的自行堕胎并没有成功。

她开始孕吐,开始头晕,开始经历怀孕在心理和身体上造成的双重的折磨。

就在她因为孕吐和心理痛苦万分的时候,她的表妹站在了她的身边。

无需多言,她们知道彼此最需要的是什么。

表妹斯凯蕾是个善良、美丽、爱笑的女孩。

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美丽,她总会遭到男性更多的言语行为上的冒犯。

超市经理不时的挑逗、同车路人不怀好意的搭讪,甚至在工作时,都会因为礼貌地寒暄问候,而被人认为是某种暗示。

所以这次,为了奥秋,也为了自己,斯凯蕾在关店清算的时候偷拿了店里几百美元。

在天色微亮的清晨,两人拖着箱子,踏上了去纽约做手术堕胎的路。

去程还算顺利,但到达纽约后却不如她们预计的那么简单。

即使是一些能够做终止妊娠手术的医院,也有着各式各样繁琐的规定。

需要有一方家长陪同,只能为孕期12周以下的孕妇手术,需要填写一大堆表格,回答几十上百个问题......

辗转几家医院,奥秋都没有找到能接收自己做手术的地方。

而且两个未成年的女孩,身上也没有足够的钱去住旅店,只能整夜游荡在车站大厅等地方。

奥秋的心情愈加沉重。

但好在,还有斯凯蕾会时而不时的想出一些小把戏逗她开心。

次日,两个女孩再次辗转到了一家新的医院。

和其他医院一样,这家医院也有着繁琐的程序,一张接着一张的表格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

但为了能够成功堕胎,奥秋只能不厌其烦的一一如实回答。

谁陪你来的?我的表亲。

你确定自己要终止妊娠?是的。

你有任何服药或吸毒的习惯吗?没有。

接着,医生开始问一些更加私密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需要奥秋做任何细致的回答。

她只需要回答:“从不”、“很少”、“有时”或者“总是”。

但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向显得老成且内敛的奥秋,却开始有些情绪不稳:

“你的性伴侣威胁或恐吓过你?”

“你的性伴侣打过你,扇过你耳光或者对你造成过其他身体上的伤害?”

“你的性伴侣是否曾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她应该回答的某一个词,卡在嗓子里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

于是医生换了一种问法:

“从你出生到现在,是否有任何人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是。”

故事讲到这里。

看剧情,《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总会被人评价为罗马尼亚金棕榈得奖电影《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国变体版。

甚至导演伊莉莎·希特曼在接受访谈中也说,后者是她这部作品的重要启发之一。

但和《432》的粗粝沉重不同,《从不》更像是一部寡言少语的跟拍。

它没有制造很多的情绪高潮,没有安排一波又一波的人物冲突,也没有高分贝的吵闹宣泄。

影片试图以最平静的方式,叙述少女们在掌控身体上受到的阻碍:

家乡医生看似循循善诱的阻止女主堕胎;

还有宗教对于堕胎妖魔化的形容和反对,以至于为了能够堕胎,两个女孩不得不远赴纽约。

影片的几个镜头,也展示了身为女性所感受到的窥视感:

在长途巴士上,有人和斯凯蕾搭讪时,镜头给到了一只突然出现,且随意碰触的手:

在保龄球馆,女生和男生抛球镜头焦点也不同:

影片对于单一的男性角色刻画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偏颇,

但这种让女孩们随时都保持着警觉的窥视感,却也是真实,且很难被其他人察觉的。

而电影对这种窥视感的刻意表现也正是导演的目的。

不要误会,这并非是要制造性别对立。

而是在说,你看,有些事情,是你们没意识到,或者觉得无足轻重的。

但恰恰是这些事情,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