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按理,我們對容貌的審美,應該是覺得當代的纔是最美的,而不是認爲過往某個時期更美——不然我們就維持之前時代的審美就是,爲什麼還要變換標準呢?

然而實際卻總出現“美好的往昔”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因爲容貌裏,也包含着一個時代的精神和生活方式,包含着回不去的美好。

今天,我們不完全盤點了百年女星顏值代表,不同時代的美女有不同類型的美感,希望你喜歡。

來源:清單(ID:iqingdan)

1、1910-1940 民國時代:細長眉毛顯秀氣優雅

那個時代,像宋氏姐妹這樣的留洋女性已經把西方風尚往國內帶,大上海的報刊雜誌也爲女人們瞭解西方時尚打開了一道天窗,他們討論好萊塢名流和演藝明星,深深影響了大上海乃至全中國女性的時尚潮流。

1910 年代,流行分開的劉海,襯得臉龐也很清秀。比如林徽因:

等到 1920-1940 年代,分發上加了燙髮、盤發等,女性們變得更加美豔多姿,比如宋美齡:

民國時期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流行細眉毛。《永安月刊》和《良友》是當時考究的時尚雜誌,它刊登了當時一些女星的照片,就是這個潮流的典範。

比如扮演《馬路天使》的周璇,眉毛修得細細長長的:

還有阮玲玉、胡蝶、李香蘭等女星,也是這個範兒:

阮玲玉

胡蝶

李香蘭

2、1950-1960年代:健康、棕褐色的審美成爲女性首選

進入新中國後,通過《人民畫報》、《人民日報》等媒體宣傳,體格健壯、樸實勤勞、精力充沛的勞動婦女形象成爲那個時代最美的女性。

女演員秦怡雖然在內戰時期已經成名,但她在 1950 年代《鐵道游擊隊》、《馬蘭花開》等電影中的演出很受歡迎,塑造的堅毅、堅強的女性形象,頗能代表那個時代的審美。

1960 年代, “劉胡蘭”頭非常流行。類似於藍的造型。她在60年代出演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等電影。

3、1970-1980 年代:美麗的標準很柔和

到了 70 年代,寶島刮來一陣“颱風”,《何日君再來》的演唱者鄧麗君甜美天真的容貌,加粗 加黑的短髮洋溢着的清純感,一時風靡內地,成爲青年們追逐的時髦。

而國產影視劇在 1980 年代也頻現佳作,不少女星的妝容也成爲一時風尚。

比如 1980 年,年僅 19 歲的陳沖憑藉在電影《小花》中的表演問鼎內地影后。雖然陳沖後來走得是性感成熟路線,當時卻清純得一塌糊塗。

還有 1987 年版《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也清秀、細膩、柔美。

1988 年拍完《紅高粱》的鞏俐:

4、1990 年代:港臺時代麗人引領潮流

一進入 90 年代,瓊瑤阿姨的影視劇終於引進到內陸市場。《滾滾紅塵》將兩位女神林青霞和張曼玉推向了內陸地區的熒屏,成功塑造了當時的一代女神們。

林青霞

張曼玉

而香港作爲當時的“文化高地”,也深刻影響着內地的審美。一衆香港女星,都是我們心目中的女神。

王祖賢

周慧敏

張柏芝

吳倩蓮

5、2000 年代至今:從多樣到趨向大眼睛、嫩膚的韓國風

2000 年前後,內地很多女星非常活躍,周迅、章子怡、趙薇及徐靜蕾一同被媒體稱爲四小花旦,每個人還有各自較爲鮮明的特色。

周迅

章子怡

趙薇

高圓圓

到了 2010 年代,各種韓劇,美劇,頒獎晚會,選秀,以及走秀被搬上熒幕和網絡,派生出了現代女性美的概念:混搭與混血。

“網紅臉”也成爲形容女星容貌最多的詞彙。

范冰冰

楊冪

審美也更加多元化,例如湯唯的顏值,雖有爭議也收穫大批粉絲。

盤點了百年女星的顏值代表,你最喜歡哪個時代的臉?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審美,每一種氣質或類型的臉,都有各自的美,各自的價值。

當我們談論美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一個整體的標準,而是指向不同的具體的局部。我們談論一個美人的時候,也同樣指的是各個部位的美,於是有人偏愛面容,有人喜歡腰臀,有人更在意胸圍,而就面容來說,又尖圓胖瘦各有所愛,美因此變得豐富。

這個規律在生物演化上有很大的意義,它使得配對的成功率大爲提升,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偏愛的美,而每個人都在某個人眼中是美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