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爲“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之名,聞名海內外,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五嶽”之中,卻沒有它。

黃山爲何沒能位列“五嶽”?刀掌門今天來給你說說。

其實要說中國的名山不僅僅有名列“五嶽”的泰山、華山、嵩山、恆山和衡山,還有四川峨眉山和青城山,浙江的普陀山和雁蕩山,福建武夷山,湖北武當山,華北太行山等等。不少朋友都認爲黃山能和“五嶽”比肩,卻對它沒能位列“五嶽”之列感到不解。其實,要解釋這個事情還要從“五嶽”的起源說起。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不少皇帝在登基之後都要去名山封禪,去的最多的是泰山。我們如今所看到的“五嶽”五大名山並非是最雄偉、山路最崎嶇的山脈,但它們卻都是在平原或者盆地之上,從交通方面來看,就非常方便皇帝登頂祭天。

真正確立“五嶽”這個名詞早在漢宜帝時期,只不過當時的“五嶽”並不是今天所提到的泰山、華山、嵩山、恆山和衡山。在最早的“五嶽”之中是有所變化的,南嶽是天柱山,北嶽是大茂山。

直到隋朝時期,南嶽改爲衡山,明代又把北嶽改成了恆山。至此,“五嶽”之名延續至今。至於黃山沒能成爲“五嶽”之一,一是因爲整體開發較晚,二是山勢太過險峻並不受皇帝青睞。

不過,在黃山的山腳下還是出了很多歷史名人。從原始社會舊石器時期開始,黃山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提到從黃山走出來的歷史名人,更是如雷貫耳:方臘、朱熹、詹天佑、賽金花、陶行知、胡適......

今天的解讀就到這裏,希望您能有所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