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是我国古代美好的政治理想。

尧让舜,舜让禹,是后世称道的典范。而这毕竟只是传说时代,无信史可证。

有史可考的一次禅让出现在战国时期,燕王哙禅让国相子之。

按理说,禅让制的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是件该大书特书的事,然而此事却大受诟病,大儒孟子对此也持否定看法。

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记载,齐国大臣沈向孟子请教,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跟他说可以。理由是燕王哙和国相子之不得以王位私相授受。王位是公器,受之天子,传之先人,私相授受是有罪的。

那孟子是反对禅让制的吗?不,孟子是赞成禅让制的。

《孟子》中又有一段他和学生万章之间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讨论。

孟子说,就算是天子,也不可以把天下给人。而舜有天下,是天与之。天虽然不言语,却以行和事显示它的意志。尧荐舜于天,使舜主祭而百神享之,这是天受之,使舜主事而百姓安之,这是民受之。

《太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归根到底是民意的体现。由此可见,孟子认可的禅让主要在于公天下,举贤能而授之政,上合天心,下合民意。

而燕王哙禅让国相子之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看《史记》的记载:

纵横家苏秦和燕相子之是姻亲,苏秦的弟弟苏代和子之交好。

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燕国,燕王就问他,齐王怎样?苏代说,一定不能称霸。燕王又问他,为什么呢?苏代答,不信任他的臣子。苏代想借此激燕王来尊子之,于是燕王非常信任子之。

又有一个叫鹿毛寿的人对燕王说,不如禅让相国子之。人们说尧是贤者,是因为他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有让天下之名由不失天下。大王禅让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那大王的德行便和尧一样。燕王于是把燕国托付给子之。

又有人说,禹传天下于益,而他的儿子启又夺取了天下,天下人都说禹表面上传天下于益,而让启自取。现在大王虽然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是表面托付子之而太子实际用事。于是燕王把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委任权都交给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国事都决于子之。

子之执政三年,造成国大乱,百姓恐慌。太子平谋攻子之。齐国也趁火打劫,在太子平和子之的内乱后,进攻燕国。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禅让其实是子之在背后制造舆论,一步步诱导燕王,最后达到目的。燕王想做一个好国王,想得美名,这是贪名。他又没有识人慧眼,错把子之当贤能可委大任之人,这是无智。禅、受双方都不是出于公天下之心,还造成国家动荡,百姓遭殃,是一场失败的禅让。

孟子也指出,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禹的儿子启能继承父亲之道,百姓相信他,那他就是天命所授。平民百姓而有天下,他的德行一定要像舜、禹一样,又得到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被上天废弃,那一定是他昏暴如桀、纣,所以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所以,禅让与否,在于要合天心顺民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