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營銷目的,很多商業機構紛紛開設微信公衆號,有的還開通了多個不同的微信公衆號,公衆難以分辨。不法分子趁機取“高仿名”冒充正規機構,或者通過造假、借用他人工商執照、法人信息註冊微信公衆號,實施詐騙

●有些人缺乏有效甄別網絡平臺上海量信息的能力,相應的行業規範和法律規範未能與時俱進,並且微信公衆號註冊管理等方面尚存一些漏洞,導致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追求經濟利益

●防範假的微信公衆號騙局需要多方發力,國家網信辦和工信部應對平臺加強監管;平臺應進一步完善申請、審覈、註冊以及管理流程;公衆也要提高防範意識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們之前需要線下辦理的業務都可以在線上辦理了。這本是便民之舉,卻逐漸被不法分子趁機利用。

今年5月,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的許先生收到一條陌生號碼發來的車輛年檢短信,短信內容爲:“您的小車免年檢期限要到期,可以在微信公衆號線上年審。”

之後,許先生按照短信內容在微信搜索到一個名爲“福建車輛年檢”的公衆號。進入公衆號後,許先生通過鏈接被誘導進一個網址裏操作,並按照提示輸入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發動機號、卡密碼及短信驗證碼後,銀行賬戶被轉走了2000元。許先生這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與許先生有着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據悉,福建省泉州市反詐騙中心民警梳理發現,僅在泉州市,就發生過數起公衆因使用公衆號被騙的案件。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認爲,假公衆號在短時間內很難杜絕,當務之急是控制假公衆號的社會影響力,避免對公衆造成大面積的誤導或者權益損害。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讓已有的假公衆號失去存在價值,打消不法分子辦假公衆號的的念頭。

根據泉州市反詐騙中心公佈的情況,5月25日,南安的尤先生爲還車貸在網上搜索上汽金融客服電話,撥打電話後,對方讓他關注公衆號“上汽財務”,之後又讓他關注“平臺辦理中心”並點擊一次性還款業務,隨後讓他根據提示進行操作。此番操作,尤先生被騙2166.7元。

5月5日,溪美的何先生被公衆號“平安新一貸業務辦理”以申請低息貸款爲由,引誘其將驗證碼告訴對方,導致信用卡被綁定消費3672元。

5月3日,晉江的孫先生通過名爲“商融e金閃借”的微信公衆號詢問申請辦理貸款情況後,被此公衆號誘騙銀行信用卡信息和短信驗證碼,後發現5張信用卡被盜刷共計26738.98元。

4月28日,安溪的許先生被人以解除信用卡黑名單爲由,誘騙關注名爲“中行在線幫助”的公衆號,之後通過識別二維碼,併發送驗證碼的形式被騙走24928元。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泉州以外,其他地方也發生過因使用公衆號被騙的案件。

5月10日,南京市民徐先生收到一條手機短信:“您的小型汽車蘇A*****年檢6年期即將到期,關注南京車輛在線審覈微信公衆號,即可在線進行年檢。”

徐先生見到短信並未懷疑,想到自己的車的確該年檢了,便按照短信內容關注了那個微信公衆號。“對方要求輸入姓名、身份證號、車牌號及行駛證號,我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徐先生輸入這些信息後,公衆號提示他點擊鏈接進入網站,進行年檢繳費。根據提示操作,徐先生輸入了銀行卡和支付密碼。很快,銀行給他發來了賬戶支付5000元的提示短信。

“年檢怎麼會要這麼多錢?一看到短信我就嚇了一跳。”徐先生立即打電話向銀行客服覈實情況,得知5000元確實被扣除後,又打電話向南京車管所覈實求證。車管所工作人員告訴徐先生,他收到的短信是假的,那個微信公衆號並非車管所的官方公衆號。

如今出現的公衆號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很多商業機構由於營銷需求,紛紛開設公衆號,有的還開通了多個不同的公衆號,公衆難以分辨。而不法分子就是通過取“高仿名”冒充正規機構,或者通過造假、借用他人工商執照、法人信息註冊微信公衆號實施詐騙。

《法制日報》記者瞭解到,公衆號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認證的,一種是沒有認證的,沒有認證的公衆號很容易註冊。

在微信公衆平臺上,《法制日報》記者看到,個人註冊的公衆號註冊流程簡單,只需簡單填一些資料就可以完成註冊,但由於主體是個人,所以不可以認證。而要認證的公衆號則需要機構或者企業的執照等信息。

《法制日報》記者通過檢索發現,代註冊和認證公衆號的機構或者個人很容易找到。在豬八戒、QQ羣等多個平臺都大量存在。

《法制日報》記者隨機詢問了一個網名爲“wx批發號”的人,據其介紹,認證費用固定爲300元,如果需要幫註冊、認證,一共需要600元,並且幫助開通支付功能。

添加粉絲屬於另一項業務,“wx批發號”稱,如果要高質量的粉絲,以5000粉爲例,加上註冊、認證費用一共1000元;如果粉絲要求質量不高,價格則會便宜一些。

《法制日報》記者隨後又詢問了一個名爲“出租公衆號”的網友。他介紹稱,註冊、認證、開通支付一條龍服務,費用是800元,如果再加200元,可以贈送1萬個精確粉絲。

當《法制日報》記者表示不要粉絲,但一條龍服務費用略貴後,對方說:“650元最低價了。”他解釋稱,認證費要300元,資料費200多元,自己也就剩下100元了。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曉峯說,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公衆客觀上可以更多地接觸並使用互聯網,其中可能蘊含巨大的利益,爲假公衆號的存在提供了現實的土壤。不管是真公衆號還是假公衆號,都要吸引公衆的關注和使用,實現其運營目的。

朱曉峯認爲,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給公衆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隱含着對公衆不利的危險因素,公衆普遍缺乏有效甄別網絡平臺上海量信息的能力,並且相應的行業規範和法律規範未能及時跟上技術的發展,這也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看來,出現真假公衆號這種現象,實際上是有些不法之徒利用平臺在微信公衆號註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洞,以非法手段追求經濟利益。假公衆號的活動越猖獗,越需要平臺和有關部門加強管理,越需要採取更有針對性、更嚴厲的監管措施。

“假公衆號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杜絕,我們要做的就是對這個問題有清楚的認識,如何控制其規模和社會影響力,避免對公衆造成大面積的誤導,或者對用戶的合法權益造成越來越大的損害。同時也要從制度、措施上進一步完善,讓已有的假公衆號失去存在價值,讓想辦假公衆號的人越來越難。”王四新說。

那麼,應該如何防範假公衆號騙局呢?

朱曉峯認爲:第一,對於網絡用戶而言,應當慎重加入公衆號,尤其要警惕那些沒有規範途徑的或者自己非常陌生的公衆號,提高對個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的保護意識,防患於未然。

第二,對於網絡平臺運營者而言,其是有效規避、防範真假公衆號的核心,因此應當強化管理意識並提高管理水平,及時發現並封禁違法違規的公衆號,及時通知並配合公安機關開展相應的調查和處理;對於因爲網絡平臺運營者的過錯而導致相應損害發生的,網絡用戶有權向其主張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第三,對於監管機構而言,應儘快建立監測、研判、預警、處置和追蹤的網絡安全問題聯合處置機制,爲包括公衆號運營在內的網絡環境提供完善的監管機制。並依法及時對違反網絡安全運營職責的平臺予以處理,使其能夠在規避防範問題公衆號時真正發揮核心功能。

王四新則認爲,要想防範假公衆號騙局,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等監管機構對平臺的監管責任要不斷落實;另一方面,平臺本身也要進一步完善申請、審覈、註冊以及管理流程。例如,嚴格審覈公衆號申請時提交的材料;一旦發現假公衆號,就要及時採取措施,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異常情況及時跟蹤監管;同時也要利用好平臺內部的舉報機制,一旦網友舉報就要及時反饋、處理、彙總,將問題類型化。

此外,公衆也要提高防範意識。王四新說:“關鍵在於提高自己的識別、鑑別和比對能力,同時摒棄貪小便宜的思想,要注意通過減少暴露信息的方式,適當地保護自己。”

而如果公衆一旦被騙,朱曉峯建議,首先應保存好相關證據,根據被騙情況決定具體的維權措施。對於情節嚴重的,例如涉及欠款較多或者人身傷害的,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對於造成較大財產損失或因人身侵害而有嚴重精神損害的,可以及時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損害賠償;對於個人重要信息被騙的,可以通知網絡平臺運營者刪除相關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