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防癌體檢(腫瘤篩查)的檢查項目則要根據當事人的年齡、是否有高危因素等,來有針對性安排檢查,所謂的腫瘤標誌物並不是常規檢查項目,僅在某些情況下會選用,比如篩查肝癌會用AFP,但更多的是通過其他檢查,比如乳腺鉬靶檢查和彩超,肝臟彩超,肺部低劑量CT,宮頸刮片和HPV檢測,胃鏡,腸鏡,等。哪些人要做篩查,要做哪些檢查,需要醫生綜合來判斷,這正體現了防癌體檢的專業性、針對性。

爲什麼去年體檢沒發現問題今年卻查出癌症晚期?原因只有一個!文/潘戰和 @腫瘤專科醫生

現如今,大家的健康意識普遍都提高了,也都逐漸意識到防癌和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性,可以說體檢已經成爲很多人每年必做的功課,一年一次的體檢那是少不了,很多人認爲,一年一次的體檢沒事,就意味着健康沒啥問題,至少這一年都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擔心有癌症。可事實是,患癌症的悲劇照樣在發生,爲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每次常規的健康體檢結果正常,就代表着身體狀況良好呢?

先來看一個案例:2010年10月饒先生到某體檢機構進行全身健康體檢,幾天後,體檢報告出來了,各項檢查都未見異常,其中還有體檢機構推薦的抽血送標本到某基因公司做全套癌症基因檢測。可2011年5月,蔡先生因爲身體有些不舒服,到醫院就診檢查,這檢查可不得了,他被診斷爲肺癌IV期(骨轉移、肝轉移),這可是晚期肺癌!

爲什麼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饒先生會“突然”得癌症呢?而他一年前的各項檢查結果不是顯示未見異常嗎?而且還花了一大筆錢做癌症基因檢測,可這一查就是癌症,而且是晚期,饒先生表示無法理解和接受:難道常規體檢不能發現癌症嗎?有沒有癌症,不是抽血做一套基因檢測就知道嗎?基因檢測不是目前最高尖的技術嗎?

爲什麼去年體檢沒發現問題今年卻查出癌症晚期?原因只有一個!這一系列的疑問,我想普通老百姓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來和大家解讀一下。

首先必須明確,健康體檢不等於防癌體檢(腫瘤篩查)!

老百姓所說的體檢一般是指“健康體檢”,所謂的“健康體檢”,指的是一般性的健康檢查,瞭解受檢者的一般健康狀況和臟器功能,比如學校的入學體檢或很多單位的就業體檢或者常規的健康體檢,這些檢查當然也有用,但針對性不強。人們放大了健康體檢的作用,導致期望值過高。老百姓誤把常規的“健康體檢”當作“防癌體檢”,誤認爲體檢是萬能的。

常規體檢一般就是醫生查體(視診、觸診、叩診、聽診),測測視力,量量體重,量量血壓,做三大常規檢查比如血常規大小便常規,還有肝腎功能生化,血脂,血糖等等這些,心電圖,拍胸片,做B超等等。

而防癌體檢(腫瘤篩查)的檢查項目則要根據當事人的年齡、是否有高危因素等,來有針對性安排檢查,所謂的腫瘤標誌物並不是常規檢查項目,僅在某些情況下會選用,比如篩查肝癌會用AFP,但更多的是通過其他檢查,比如乳腺鉬靶檢查和彩超,肝臟彩超,肺部低劑量CT,宮頸刮片和HPV檢測,胃鏡,腸鏡,等。

很顯然,兩者的檢查項目儘管有交叉重疊之處,但側重點明顯不同,僅就檢查項目來看,就知道,一般的健康體檢是不可能替代防癌體檢的。反過來呢,防癌體檢能不能替代常規的健康體檢呢?或者說做了防癌體檢還需要做常規體檢嗎?

一般的健康體檢當然也是需要的。健康體檢還是很有必要的,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對心、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進行檢查,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比如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儘早進行恰當的干預處理或隨訪複查。

更重要的是,防癌體檢是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經綜合評估後,有針對性地開出檢查項目,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所有的人做一樣的檢查。不同的人,患癌風險不一樣,有的容易得某種癌症,有的則相對風險較低。有的篩查主要針對高危人羣,有的則針對所有達到某個年齡段的人羣。哪些人要做篩查,要做哪些檢查,需要醫生綜合來判斷,這正體現了防癌體檢的專業性、針對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