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執行。

如果法院判決得不到有效執行,司法公正和權威就難以彰顯。如何破解執行難、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一直以來都是人民羣衆廣泛關切、司法機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執行難”三個字第一次出現在公衆視野中,人民法院滿懷勇氣與擔當,踏上了攻堅執行難的征程。

讀史鑑興衰,難忘崢嶸。

設立專門機構,增強內部管理,改進工作方法……人民法院不斷從改革中汲取智慧與力量,一路攻堅克難,努力爲人民羣衆打通司法公正的“最後一公里”。接力馬嘶鳴,捷報聲聲。

三十載櫛風沐雨,人民法院堅持問題導向,以人民滿意爲標準,破藩籬、克難關,執行攻堅不斷向縱深推進。

2016年3月13日,在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作出莊嚴承諾:“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

兩年多時間已經過去,“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並進入最後攻堅階段,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謀全局,鑄根基:

艱難摸索破除執行干預,革新方法緩解執行難,“強制執行”走向“自覺履行”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單位和個人基於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干預、妨礙執行,成爲執行工作的巨大阻力。

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召開全國法院工作會議進行專門討論,強調了要加強執行力量,在必要時強制執行,大力扭轉執行難的局面。

接下來的十年間,人民法院從“刀刃向內”起,首先試行內部改革,提升法院自身的執行工作力量,同時探索改進執行方法,精準攻堅,強化執行管理,不斷提高隊伍戰鬥力。

夯基礎,立標杆,促革新。

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專門執行機構,全國各級人民法院普遍設立執行庭,夯實執行隊伍基礎;

1998年,開展執行體制改革,建立高級人民法院對轄區內執行工作統一管理、統一協調的體制,跨地區案件實行委託執行和提級執行,抵制各種干擾;

同時,人民法院還積極探索被執行人財產審計等措施,改進執行方式,緩解執行難……

經年耕耘,終有所成。1998年至2003年的五年間,人民法院執結訴訟案件、行政機關申請執行的非訴訟案件以及仲裁裁決等案件共1226萬件,比前五年上升83%;執結標的總金額13477億元,增長4倍,改革成效顯著。

隨着執行工作體制機制內部改革的順利進行,最高人民法院開始將執行工作重點轉移到監督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加大執行協調工作力度上,積極推動國家執行聯動機制建設。

經過不懈努力,截至2008年,當事人自動履行率比前五年提高3.63個百分點,強制執行案件1080萬件,同比下降11.91%;執行標的金額17276.2億元,增長28.19%。

繪藍圖,譜新章:

插上信息化“翅膀”,創新體制機制攻堅執行難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人民羣衆對於法治的呼聲更強,對執行工作的期盼也更深。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爲執行工作指明道路。最高人民法院也因時而動,莊嚴宣佈“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吹響執行攻堅號角。

這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難關。

面對千頭萬緒的執行問題,人民法院拿出“敢啃硬骨頭”的決心,乘着信息化建設的東風,用數據聯通“筋脈”,以執行信息化改變傳統的執行管理模式、執行查控模式、財產變現模式,方向明確、路徑清晰,勢必打贏“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戰。

找不到人和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與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16家單位和3903家銀行聯網,建立“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可以查詢被執行人全國範圍內的不動產、存款、金融理財產品等16類25項信息,提供足不出戶查遍全國財產的查詢平臺。

截至2018年9月,全國法院通過網絡執行查控系統,爲5746.21萬案件提供查詢凍結服務,共凍結資金2991.53億元。

人民法院用信息織就“天網”,讓人找得到,財產查得出。

查到財產無法變現?

最高人民法院確立以網絡拍賣爲原則、傳統拍賣爲例外的司法拍賣新模式,在全國法院全面推行網絡司法拍賣,成交率、溢價率成倍增長,流拍率、降價率、拍賣成本明顯下降,有效祛除權力尋租空間,斬斷不法利益鏈條,實現拍賣環節違紀違法“零投訴”。

目前,全面實行網拍的法院覆蓋率達到92.53%,全國法院網絡拍賣74萬餘次,成交22萬餘件,成交額5014億元,標的物成交率73.13%,溢價率66.24%,爲當事人節約佣金152億元。

201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關於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提高了財產處置效率,規範了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

以合理價格處理執行財物,提高財產處置效率,把凍結財產變成執行款。

我們看到,一項項新制度落地生根,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全國法院沿着最高人民法院繪製的“路線圖”,一步一個腳印,將藍圖變爲現實,紮紮實實地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執行道路,破解執行難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構體系,迎未來:

讓制度長出“尖牙利齒”,努力探索中國特色執行道路,爲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添磚加瓦

人民期盼的,就是改革要做的。

對於執行工作,就是要讓當事人真正把執行款揣進口袋裏。

人民法院全面推進執行信息化、規範化建設,不斷深化執行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改革,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刀刃向內”,全力實現“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的目標。

至精至誠,必見其功。2016年至2018年9月,全國法院共受理執行案件1884萬件,執結1693.8萬件(含終本案件),執行到位金額4.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120%和76%。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採取11類37大項150項懲戒措施,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公職、購房、投資等進行限制,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聯合懲戒。“抖音‘老賴’”“‘老賴’廣告電子屏”……各地法院積極創新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措施,增加被執行人的失信成本。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國法院累計發佈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211萬例,322萬失信被執行人迫於信用懲戒壓力履行了義務。

一系列的聯合懲戒措施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取得成果好評不斷,老百姓們說執行長出了“尖牙利齒”,讓“老賴”無所遁形。

人民法院通過制度設計的一系列創新,進一步健全了不敢逃債、不能逃債、不願逃債的制度體系,積極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努力形成執行不再難的風氣。

風雨40年初心不改,執行改革生生不息。隨着“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戰不斷取得新成效、新突破,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法院執行工作體系正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並將作爲執行工作道路建設不斷鞏固發展。從破解執行難,到讓執行不再難,人民法院用執行的“利劍”堅決守護司法權威和法律尊嚴,讓司法公正在“最後一公里”提速。

記者:劉婧

製圖:張雨薇

來源:人民法院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