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聯社經濟問題作家保羅·懷斯曼(Paul Wiseman)亦曾在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18世紀和19世紀的美國是世界上最熱衷於竊取別國先進技術的國家,美國指責中國從事的那種非法行爲曾在兩個世紀前幫助美國超過歐洲競爭對手,成爲工業巨人。美國《外交政策》2012年12月發表的一篇題爲《我們也曾是剽竊者》(We Were Pirates, Too)的文章說,今天的中國就如19世紀的美國那樣意志堅決,要與競爭對手取得經濟上的平等地位,將竊取他們能竊取到的所有技術。

美國對中國展開科技戰,一直指摘中國竊取別國先進技術。但有諸多專家學者就此回應稱,回顧歷史,18世紀和19世紀的美國也就是靠竊取歐洲技術而成爲科技強國。美國曾是竊取知識產權的世界溫牀。

美媒:美國成科技強國靠竊取他國技術起家

伴隨着交流的增多,國際社會間的知識產權糾紛不斷增加

媒體4月8日報道,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91年曾公開呼籲,美國“需要買下歐洲所有爲人所知的各種機械”。布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和政治學教授彼得·安德烈亞斯(Peter Andreas)也指,“實際情況是,美國曾經是竊取知識產權的世界溫牀。”

事實上,當年正是經濟間諜活動幫助美國在19世紀實現了紡織業的起飛。

美聯社的文章指,被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譽爲“美國工業革命之父”的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是英國人,由於看到了美國的發展機遇,不顧英國的禁令,在1789年將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到美國;美國人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爾(Francis Cabot Lowell)1810至1812年間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參觀紡織廠,回國後憑記憶將他所學到的英國動力織布機技術運用在麻薩諸塞州的紡織業。

美聯社經濟問題作家保羅·懷斯曼(Paul Wiseman)亦曾在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18世紀和19世紀的美國是世界上最熱衷於竊取別國先進技術的國家,美國指責中國從事的那種非法行爲曾在兩個世紀前幫助美國超過歐洲競爭對手,成爲工業巨人。

美國《外交政策》2012年12月發表的一篇題爲《我們也曾是剽竊者》(We Were Pirates, Too)的文章說,今天的中國就如19世紀的美國那樣意志堅決,要與競爭對手取得經濟上的平等地位,將竊取他們能竊取到的所有技術。

事實上,撇開中國是否有竊取他國技術,在國際經濟歷史上,技術落後國家靠複製外國技術而起飛並不罕見。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電子、汽車業也是憑着“山寨”歐美產品,進而佔據了大部分市場。

因此,美國部分學者對美國指摘中國亦感到不以爲然。布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和政治學教授彼得·安德烈亞斯(Peter Andreas)對美聯社說:“我們今天對中國專遞的信息是,照我說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

偷竊技術並不是光彩的行爲。但是,何謂偷竊技術有頗多可爭論之處,例如,轉讓及複製先進技術,又能否介定爲“偷”?

總而言之,美國現在站在道德高地指摘別人,實際上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外交政策》文章所言,在國與國的“偉大競爭”中,沒有人會談論道德;如果美國人當時發明了能看到英國工廠的神奇望遠鏡,美國人也會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