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楠楠從寶寶出生之後就一直在家裏帶娃娃,作爲全職媽媽,她在育兒方面有很多心得,楠楠經常說:小寶寶就像小兔子一樣,聽到爸爸、媽媽跟他說話的時候,寶寶雖然不會用完整的語言回答,但其實是可以聽懂家人的意思,而且甚至可以看懂大人臉色的。有條件的寶媽可以準備與卡片上一樣的小玩具,或者是模型,讓孩子同時聆聽到媽媽的語言描述,並用小手感受一下小玩具的觸感和形狀比例關係,同時調動多種多樣的感官瞭解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給寶寶介紹各種行爲習慣,寶寶雖然不會說,但是都能聽懂,並且對未來的語言發育起到很好的作用。

2020年,人們度過了一個在家裏享受親情與家人陪伴的特殊之年,病毒的爆發阻止了人們走親訪友的探親步伐,但是卻沒有阻擋與家人交流的渴望和思念。
楠楠有一個一歲的兒子,跟她一起回老家姥姥家過年,爸爸因爲工作繁忙,沒有跟着一塊回去,原定15天的新年假期,卻因爲疫情的爆發一直延續到了3月份,爲了一解爸爸的相思之苦,楠楠幾乎每天都會給爸爸打視頻電話。
小寶,叫爸爸!
爸爸。
小寶有沒有想爸爸呀?
想爸爸。
小寶想不想要爸爸給你買大玩具呀?
要玩具。
小寶真乖,爸爸真想寶寶呀,寶寶回來爸爸給你買好多、好多玩具好不好?
爸爸,玩具。
小寶寶在那咿咿呀呀地說話,逗的旁邊的姥姥、姥爺哈哈大笑,一歲的小寶寶就已經學會說這麼多話了,這對於每一個家庭的老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兒。
楠楠從寶寶出生之後就一直在家裏帶娃娃,作爲全職媽媽,她在育兒方面有很多心得,楠楠經常說:小寶寶就像小兔子一樣,聽到爸爸、媽媽跟他說話的時候,寶寶雖然不會用完整的語言回答,但其實是可以聽懂家人的意思,而且甚至可以看懂大人臉色的。
一歲左右的寶寶處於語言的被動期,這個時候的寶寶說的話常常是有重複的,以單獨的詞彙代替整個句子,家人在和寶寶溝通的時候,常常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一般來說,一歲寶寶可以記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發出一些帶有簡單指定的主觀詞彙,比如說:不、拿、要、喝、臭臭等。
那麼爲什麼有的小寶寶會說很多話,有的小寶寶卻在一歲甚至一歲半的時候,語言發展都相對比較滯後呢?
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智力發育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讓孩子多開口說話,媽媽就會喜笑顏開,孩子如果很長時間不說話,媽媽就會非常擔心。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智商等遺傳層面的差距是很難快速追趕的,但是家長卻可以根據寶寶成長的必然階段,營造適合寶寶發展的語言環境。
新生兒到一歲之前能夠捕捉多樣化的聲音,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嬰兒識別語言和聲音的能力逐漸下降,從出生到一歲之前,如果能夠爲嬰兒提供更加適合的語言環境,那麼其後期的語言發展將呈現出飛躍式的進步。
寶寶在兩個月以後就已經開始逐漸適應周圍的環境,尤其是對於媽媽的聲音非常敏感,小寶寶能夠判別媽媽聲音的語音、語調,媽媽是開心還是生氣,寶寶能夠通過媽媽說話的腔調,一下子就辨別出來。很多媽媽認爲這個時候的小孩子根本就不懂得大人在做什麼,因此,有的時候可能會忽略寶寶的感受、忽略與寶寶的互動、甚至可能在孩子面前與他人爭吵或者爭執。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孩子在三四歲之後可能會小小年紀就說髒話的原因,因爲寶寶在很早就聽到周圍大人說出類似的話,並將當時的情境牢牢的記在心裏,一旦遇到觸發的媒介,就會原封不動地重複成年人的語言行爲。
所謂的育兒祕籍,其實就是平常與寶寶之間相互互動,能夠更深層次的理解寶寶的含義,需要媽媽在平常多多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情緒變化以及慣用的情緒表達方式。聰明的媽媽常常會在寶寶身邊與寶寶共同交流,不一定需要寶寶給自己太多的反饋,至少可以通過引導寶寶學說話,以一問一答或者自問自答的形式與寶寶進行模擬的說話遊戲。小寶寶將會特別樂意與媽媽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而平時的積累可以促使寶寶得到更多詞彙量的積累。
很多新生兒的媽媽都知道,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視覺發育比較弱,但是對於聲音卻開始日益敏感,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主要照顧寶寶,寶寶對於媽媽的聲音就會非常熟悉。在寶寶咿咿呀呀學說話的時候,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語言互動就非常重要,很多瞭解育兒知識的寶媽都會爲孩子準備認知黑白卡、彩色卡,並且用這些卡片精準的描述卡片上的小動物,然後告訴孩子小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區別,並且認知、認物。
有條件的寶媽可以準備與卡片上一樣的小玩具,或者是模型,讓孩子同時聆聽到媽媽的語言描述,並用小手感受一下小玩具的觸感和形狀比例關係,同時調動多種多樣的感官瞭解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給寶寶介紹各種行爲習慣,寶寶雖然不會說,但是都能聽懂,並且對未來的語言發育起到很好的作用。
很多家長都想知道,與幾個月的小嬰兒相處,如果想要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引導其學說話,究竟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儘量以描述性的語言跟寶寶說話
描述性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很多用武之地,寶寶能聽懂媽媽的話,媽媽在每次給寶寶餵奶換尿不溼,或者平常給寶寶看很多色彩刺激圖片的時候都可以跟寶寶交流和溝通。比如,媽媽跟寶寶說話的時候,當寶寶伸出小手要摸摸媽媽的時候,媽媽說:寶寶你看,這是媽媽,這是媽媽的手,這是你的小奶瓶。或者在遞給寶寶一個紅色小皮球的時候跟寶寶說:寶寶你看,這是一個圓形的紅色小皮球,它上面有很多黑色的小點點。
雖然寶寶在這個階段並不能太多回答媽媽的問話,但是寶寶是能看懂小皮球的,也能聽懂並記憶媽媽說話的內容,媽媽的語言描述越精準、豐富,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越快。把日常生活行爲描述給寶寶聽,這是對於寶寶學說話非常重要的幫助。
2.每天帶寶寶到戶外玩耍,並注意語言刺激
寶寶每天都需要曬太陽、認識新的事物、觀察這個世界,培養與人交往和交流的能力,媽媽在家裏跟寶寶說話,同時也要出門的時候讓寶寶以不同的角度跟同齡的小朋友或者大人玩耍。以交往、玩耍爲媒介,在戶外讓寶寶看到更多新奇的事物,無論是人還是小動物,是同齡小朋友還是年齡更大的長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非常有新奇感的。
幾個月的小寶寶慢慢成長到一歲,他的心理活動是逐漸發生顯著變化的,媽媽帶着寶寶到戶外玩耍的時候,碰到熟人會打招呼會說話,有時候可能還會跟同齡的媽媽聊天,寶寶就會以自己的角度觀察事物,並且聆聽媽媽和別人說話的過程,這對於小寶寶來說既是一種語言的刺激,也是一種社交的刺激。當寶寶長到一歲以後,與外界的社交交流將越來越多,無論是與自己家人還是與小朋友的互動,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好的語言鍛鍊機會。
從幼兒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言活動就是一種學習視覺加工和動作加工相連接,引導寶寶啓蒙語言能力並結合語言展示效果的訓練行爲,一歲之前是每一個孩子辨別聲音並學習語言最強的時間段,讓寶寶學習一門外語,也可以在此時打好語言環境的基礎。多花時間陪伴寶寶進行聽說訓練,抓住寶寶的語言敏感期,給予寶寶更爲豐富的語言提升環境,孩子將會因此而受益終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