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日報道 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10月28日發表阿倫·梅塔的文章《波羅的海國家大規模聯合軍事採購真行得通嗎?》,摘編如下:

從理論上講,波羅的海國家在防務現代化方面的需求似乎緊密相連,聯合採購先進軍事裝備由此變得理所當然。畢竟,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在歷史上擁有共同的國家利益,三國國防預算也相對較少。

聯合採購可讓波羅的海的這幾個小國購入更多數量的裝備,由此可壓低大型防務品的成本。此外,還可讓三國分擔保養負擔,由此也可節省資金。再者,還將提升協同作戰能力,以對抗敵人同時對三國發動攻擊。

不過,以下才是現實情況。

拉脫維亞國防部國務祕書亞尼斯·加里松斯9月訪問華盛頓期間接受《防務新聞》週刊採訪時說:“我認爲在波羅的海一體化問題上存在許多誤解。有人認爲聯合採購會帶來很多附加值,但我認爲這種觀點有些許錯誤之處。”

這名在拉脫維亞國防部排名第二的文職官員表示,他並不反對聯合採購,但他認爲此類倡議在採購彈藥、小型軍火或生化、放射性和核防務裝備方面效果最好,歐洲的這3個鄰國已在實施上述採購。

但就主要防務品而言,協調達成一項三邊合同在法律以及邏輯上都面臨諸多難題,加之缺少大量儲備資金,此舉可能並不值得。

加里松斯說:“我們會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聯合採購,但不得不說,我認爲當前並沒有大量儲備資金用於聯合採購,即便把三國的數字加在一起也不多,這不像美國和英國進行聯合採購。現在的有關資金仍很少。”

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吉德里馬斯·葉格林斯卡斯也認爲,波羅的海三國聯合採購大型防務品可能永遠都不具備可行性。

與加里松斯一樣,葉格林斯卡斯也表示,事實證明較小規模的交易是成功的,具體來講就是與愛沙尼亞聯合採購水雷以及與拉脫維亞聯合採購防毒面具。“即便那樣,各國在預算和採購計劃上保持同步也很困難。比如說,我們今年準備採購防毒面具,但愛沙尼亞方面可能2年前就買了。這還只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

愛沙尼亞政府防務投資中心主任庫斯季·薩爾姆對《防務新聞》週刊說,當前波羅的海國家要進行聯合採購難度很大,因爲這需要在防務預算週期上保持同步。他強調指出,“我們的採購量很小,因此一般不會給我們帶來成規模的經濟實惠”。

在加里松斯看來,就聯合採購而言,保養也很成問題。他說,該地區普遍認爲可以共同使用保養設施——如在立陶宛設一個坦克補給站,在愛沙尼亞設一個直升機庫,上述設施均可服務波羅的海三國,但這會在遭到軍事入侵時暴露出諸多弱點。

雖然加里松斯對聯合採購之舉持懷疑態度,但他支持在該地區開展聯合培訓。據他稱,波羅的海國家間的軍事合作“與你能找到的任何地區的軍事合作在力度上是一樣大的”。他指出,波羅的海三國共同設立了一個高級軍事教育中心,即位於愛沙尼亞塔爾圖的波羅的海防務學院。

一個例子是成立北約的北方多國師,那是一個由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丹麥共同組建的作戰指揮部。加里松斯稱,那是“我們首次嘗試建立聯合指揮架構,該架構將可納入北約的指揮架構”。他還說,聯合作戰行動的指揮和控制環節至關重要。

年底將在拉脫維亞舉行的2場大規模演習將成爲北約北方多國師的測試場,該師預計於2020年具備初步作戰能力。

波羅的海防務學院的學員觀摩在立陶宛部署的北約F-16戰鬥機(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