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皮是石屏人最好的禮物,比起豆腐,豆腐皮在經過複雜工序製作後使用時間變得更長。由於石屏豆腐把功勞歸功於當地的井水,所以甚至有人高價買了當地的井水回去製作,但離開了這片土地,豆腐就再也出不來這個味道了,因此石屏豆腐又被人們稱爲“帶不走的專利”。

▲異龍湖上嬉戲紅嘴鷗的彝族姑娘。 攝影/黃鑫

-風物君語-

還沒離開石屏

我就開始想她了

▲ 石屏老火車站是個碧臨石鐵路的終點,儘管如今已盡顯層桑,但從它洋氣的建築風格依然可看出昔日的繁華。攝影/孔祥敏

石屏豆腐,帶不走的“專利”

石屏老城裏每月都有一種叫做“街子(gāizi)”的活動,附近幾個村鎮的人們匯聚在一條長長的市集上,那些只生長在西南片區的地湧金蓮、紅色的新鮮草果、山裏挖到的各種草藥;還有植物做的鍋刷、蘆草做的掃把、黑籽樹根做成的根雕、漂亮的竹編器物、藤條做成的凳子椅子.......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不一會兒,小揹簍裏就被淘來的山貨塞滿了。

▲ 石屏老街手工老店。攝影/阮衛明

石屏是很多人心中的桃源,但她也是很多人真實的故鄉,這種來自家鄉的美味,總是離開了這個地方就再也找不到。

童年最珍愛的子弟麻辣味土豆片;燒烤攤上常見的小肉串、烤肉皮;早上起晚了就喫不到的豆漿糯米飯;下飯神器爆醃酸菜炒肉、酥肉豌豆尖苦菜;光是酸湯配料就有六種以上的涼雞米線;還有石屏煎魚、炒豆腐菜、豆油皮韭菜湯、砂鍋魚、薄荷煮雞蛋、海菜、楊梅、枇杷……

▲ 一切美好盡在屏香十六味。圖/紅河州文化和旅遊局

當然,這一切都蓋不住石屏豆腐的光芒,獨特的井水點豆腐使得這裏的豆腐口感細膩,香味四溢,最讓人一見傾心。在石屏,穿過一條條複雜的街巷,在古老建築的背後,總會隱匿着一個個飄着香氣的烤豆腐攤兒,就像四川的麻將館,隨處可見,在石屏人的生活中必不可缺。

▲ 石屏老街燒豆腐攤。攝影/阮衛明

烤豆腐其實是一場修行,需要沉得住氣,炭火旺盛的時候絕對不能烤,待到木炭泛白,猛火變成文火,才能在鐵架子上碼豆腐,所以當地人又稱爲“烘豆腐”。等到豆腐開始膨脹,表皮炸裂,就要用手撕開着金燦燦的豆腐塊,蘸上當地特有的一種稱爲“折科”的黃色辣椒,再熟練地淋上蒜油,濃郁的豆香伴着蘸料在口中交融匯合,好像有蓮花在心中綻開。

▲ 光是豆腐,也能喫到眼花繚亂。供圖/雲朵豆乾

再配上一杯當地特色的“梭羅茶”,這是什麼神仙生活。

“水點瓊漿天下奇、火燒豆腐雲外香”,在石屏,豆腐即使在普通人家,也在一日三餐中變化無窮,小豆腐、包漿豆腐、條狀豆腐、手指豆腐、桶飄豆腐、水豆腐、臭豆腐、豆腐乾,形態各異、口感不一,但毫無意外,都好喫。

由於石屏豆腐把功勞歸功於當地的井水,所以甚至有人高價買了當地的井水回去製作,但離開了這片土地,豆腐就再也出不來這個味道了,因此石屏豆腐又被人們稱爲“帶不走的專利”。

▲ 上圖:石屏豆腐坊內,豆漿正在進行一場“革命”;下圖:手藝人在晾曬豆皮。攝影/阮衛明

豆腐雖然帶不走,但豆腐皮可以。石屏豆腐皮是當地人對美味的分享。熱氣騰騰的鋼鍋裏,豆漿正在進行一場革命,表面泛起一層黃色的豆皮,被手藝人熟練挑起,放在竹竿上晾曬,如此反覆,便是有着“漉珠磨雪溼霏霏,煉作瓊漿起素衣”之稱的豆腐皮了。

相傳慈禧曾經對石屏豆腐皮讚歎有嘉,因此成爲朝中貢品。慈禧的加持讓石屏豆腐皮充滿了神祕色彩。和石屏的天然井水一樣,雲南本地的黃豆也是這份獨特風味的祕密武器。製作豆皮的商戶堅持使用當地黃豆,儲備黃豆用完後就停產,堅決不使用其他渠道的黃豆。

▲ 豆腐乾,石屏最好喫的小零食。供圖/雲朵豆乾

風物君也爲大家尋到了來自石屏縣的豆腐皮和豆腐乾。

豆皮是石屏人最好的禮物,比起豆腐,豆腐皮在經過複雜工序製作後使用時間變得更長。享用方法也更爲靈活,涼拌豆皮、青菜炒豆皮、火鍋涮豆皮、蒸豆皮、炸豆皮,只要你想到的菜式,幾乎豆皮都可以辦到。即使是涮在火鍋裏,豆皮本身濃郁似牛奶般的香氣,也不會輕易散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