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在后台跟吐槽,说自己要被孩子气死了。“每天都在和他讲道理,不停地灌输想法给他,可他好像一点都听不进去。无论我嘱咐多少遍,他还是淘到没边,总在不停地闯祸。”

家里有个油盐不进的孩子,真的是分分钟让人抓狂。

“道理”这个东西,是需要理性占于上风的,但这和孩子的天性却完全相悖。孩子的身心发育,恰巧理性处于弱势,感性和直觉十分强烈。

所以,想要孩子能听进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说!

这么说,孩子才更愿意听

跟孩子“讲道理”,一定需要技巧,如果按照我们大人一贯的思路讲利弊,孩子尽管能“听懂道理”,但却往往不愿意配合,甚至有时候变得更加的“叛逆”。

有人说,跟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更是下下策。

我们不妨从孩子的感性和直觉出发,运用这4个说话技巧,拐着弯让孩子把道理听进去,这才是上策。

说事实

当孩子犯错,或调皮捣蛋的时候,父母往往一心急,嘴巴快过脑子,忍不住脱口而出的“责怪”孩子。

在父母眼里,自己的管束是为了孩子好。

但,当孩子大脑接收到从父母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会自动辨别“好与坏”,然后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孩子喜欢攀爬,你事先已经跟孩子说过了这么做很危险,但孩子就是不听,结果摔得哇哇大哭。

“跟你说了不要爬,你就是不听,摔了还有脸哭,别哭了……”——指责

“爬这么高,肯定容易摔下来的,下次记住不要爬这里了”——事实+后果+建议

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果换作是你,你更乐意接受哪种呢?孩子也如此。

一般而言,孩子犯错了本来就有愧疚感,被指责,更加会不愿意接纳,为了安全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油盐不进。

“说事实”的目的就是对事不对人,当你能心平气和的告诉他哪里错了,以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就是在帮助他认识到问题。

一上来就指责,孩子也不愿意听。

说情绪

说情绪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我们是跟他站在一边的,是完全接纳他的。

如,孩子因为被抢了玩具,所以打人。

“不可以打人啊”——没有情绪,不被接纳

“玩具被拿走了,你没有玩了,打人是因为很不开心”——情绪,被接纳

这考验的是父母的共情能力,即换位思考,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感受。

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越需要通过共情能力,帮助孩子说出情绪,让孩子有种被理解的感觉。

共情是安抚孩子最有效最快的方式。

如果,直接粗暴的说“别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大的人了,还不听话”等等,孩子估计闹得更厉害。

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说不定还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比如满地打滚、撞自己的头、抓自己的脸等。

你看到后,心疼心软,无奈又去哄他。

次数多了,孩子就明白这招管用了,以后,你要说他管他就难了。

“说情绪”,帮助孩子先安静下来,心里得到安慰的孩子,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才会愿意听你继续说。

说发现

“说发现”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对与不对”。

比如说,孩子看了很久电视还要看。

“看电视太久,对眼睛不好,到时候要近视了,别看了”——直接否定

“妈妈发现你上次就做得很棒,说多看十分钟就十分钟,我们看今天能不能也这么棒呢”——说发现

你的夸奖会让孩子很有自豪感,愿意主动配合;而直接否定,则容易让孩子内心感到沮丧不舒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孩子这么有吸引力的电视。

而“说发现”,远比你因为担心而强迫限制他的行为,会来得更有效果。

包办替代也一样,只会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是在害孩子。

帮助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供可行的建议,让他自行去感受,去实践。

说长远

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他们很多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对是错。

我们大人看孩子的行为,多半是以利弊为取舍,习惯性把“错误”排在第一,把“解决问题”排在后面。

比如说:孩子作业没做完,就想睡觉。

“作业没做完,不准睡”——做错事,惩罚

“是今天作业太难了?还是今天太困了?……”——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前者,就是把错误看太重,直接采取惩罚措施;后者,才是看长远,去帮助孩子找原因,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会更愿意跟谁沟通呢?

孩子可能会有各种理由,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见机进一步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去克服恐惧和畏缩情绪。

这需要家长多花点耐心和精力,自律性不强的孩子,学习离不开家长的督促。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是放眼于未来的中长期,而不该仅仅留恋于当下的对错输赢。

一时的对错之争,并不能保证孩子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关键在于,出现这种情况的问题在哪,怎么去解决,这才“一劳永逸”。

说事实,说情绪,说发现,说长远;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再调皮捣蛋的孩子,只要方法用对,也不难收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