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课文《爱莲说》中的实景真有吗,在哪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一篇中学课文翻开了。

但你知道周敦颐的爱莲池在哪儿吗。

周敦颐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创建的理学思想被他的学生程颢、程颐以及朱熹发扬光大,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理论支柱,甚至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案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越南以莲花作为国花据说也是受了《爱莲说》的影响。

宋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购置了一处地产,在小溪旁修筑了“濂溪书堂”。十年之后(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向朝廷请求调到南康军(南康军的治所在星子县,如今已改名庐山市),周敦颐来南康军上任后在衙门东侧特意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莲花,将莲池命名为爱莲池。

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于池畔赏花品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周敦颐一生独特酷爱冰清玉洁的莲花,《爱莲说》这篇文章只用了精炼的120个字评价了莲花的高贵品质,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赞美莲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堪称“花中君子”, 表明了自己不甘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简直是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朱熹调任星子后,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碑立在池边,并赋诗曰:“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丈是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此后,雍正皇帝还手书《爱莲说》全文。

这篇文章传到如今900多年了,不但告诉后人为人处事的道理,亦成为今天纪委监委到处刷的廉政标语。

我也仰慕周敦颐来了,我们到达时,大门关着,一老者拿着钥匙来开门,门票是20元,没要我们买票,原来老者是同学的亲戚。

周公走了莲花也不开了?不是的,富龙我来的季节不对。

春分季节,莲池里的荷花收敛了绰约风姿,然而,残荷依然是坚挺的,顽强地展示着清高与纯洁。

与爱莲池相依的是周瑜点将台,始建于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距今1800年的历史,明朝重建,气势宏伟,已成为难得的古迹,足以值得后人珍视。

洞门前石狮,门两旁镌刻着清乾隆知府所书长联:曾是明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催科抚字。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澎蠡,谁做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

长联的意思是指星子曾是很多名人来过的地方,周敦颐和朱熹前后都在此为官,“前茂叔后考亭”是指曾在此任官的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都非常有名,“背匡庐面澎蠡”是指背面的庐山,南面的鄱阳湖。

城楼巍峨,登楼须从爱莲池一侧的台阶而上。

楼上有点将厅,周瑜大将英姿勃发,器宇轩昂、威风凛凛地端坐中央。

左右两侧,有虎帐谈兵、周郎顾曲。能文能武,旷世奇才。

小乔初嫁了,她每天添颜值的梳妆台尚在。

抚琴的人早已离开了,铮铮铁音却仍绕梁千年不去。

登上这座经磨历劫的“周瑜点将台”,凭栏纵目,庐山高耸,鄱阳湖苍茫,遥想千百年历史风云,金戈铁马已远去,真是: “万顷波涛陈迹尽,人间俯仰看兴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