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爭議也比較少。王中之王自然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將中之將,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李克用的第十三個太保、打虎英雄李存孝。唐初有秦叔寶,在萬馬軍中想殺誰就殺誰;唐末有李存孝,幾乎每戰必勝想抓誰就抓誰。如果他們生在同一個時代,那必將是一場火星撞地球的激烈碰撞——秦瓊屬於效忠大唐的正規軍,李存孝屬於晉王沙陀人李克用的藩鎮勢力,完全有可能打起來。如果秦叔寶遇到李存孝併發生對決,那麼他們之間誰勝誰負還真是難以預料,因爲這兩位英雄的裝備基本都是差不多的。今天咱們就來根據正史來比較一下這二位猛將的優勢和劣勢,並請讀者諸君爲這二位的對決進行一番評判——筆者只提供史料,不下定論。爲了使秦叔寶和李存孝看起來一樣帥氣,本文圖片分別截取自黃日華主演的《十三太保》和黃海冰主演的《隋唐英雄傳》。

首先咱們來比他們的常規武器。在這一點上,兩人驚人地相似:全都是善使馬槊。秦瓊是“身先鋒鏖陣,前無堅對。”遇到敵方悍將,秦叔寶“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衆之中。”這一點上李存孝也毫不示弱,“常將騎爲先鋒,未嘗挫敗”,“梁驍將鄧季筠引軍出戰,存孝舞槊擒之。”要論勇猛和長槊(長槍)技能,二人應該是平分秋色。

接下來咱們再看他們的輔助兵器。秦瓊的雙鐧只存在於演繹和野史之中,但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唐宋將領因爲總是要面對身披明光鎧的重甲騎兵,所以一般的大將除了陌刀馬槊之外,都要配備破甲專用的打擊重兵器——尉遲敬德曾經一馬槊把單雄信刺落馬下,但是單雄信毫髮無傷地爬起來跑了,就是因爲鎧甲防護能力太強,也可能是尉遲敬德的馬槊刺到了單雄信的護心鏡上。這樣看來,秦瓊除了手中長槍,在馬鞍掛一隻或一對重鐧,也是毫不奇怪的。秦瓊有沒有雙鐧在正史中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就成了門神,門神像上的秦瓊是手持雙鐧的——總不能跨馬提槍替皇帝守門,就只好拿出自己擅長的短兵器了。

李存孝有重擊短兵器,這在正史中是有記載的。在這裏補充一句:本文采用史料分別爲《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新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十四》《隋唐嘉話》《酉陽雜俎》《舊五代史卷五十三列傳五》《新五代史卷三十六義兒傳》,其他的演義小說記載,不在本文引用範圍之內。正史記載李存孝的獨門短兵器是一種叫“鐵楇”的東西,結合其他史料記載,這“鐵楇”就是“鐵撾”,是一種能砸能刺能抓的“缺德兵器”,據《武備志·器械》記載,撾“用淨鐵照樣式打造鷹爪樣,五指攢中,穿長繩系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人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這時候我們就能理解爲什麼秦瓊上陣馬槊之下無活口,而李存孝往往會把敵將生擒了。

都有馬槊,也都有“撒手鐧”,在這兩方面他們不相上下。接下來咱們比較一下他們不一樣的地方:正史中的秦瓊似乎不會射箭,也許是因爲隋唐時期太有錢,明光鎧太過普及,箭矢對將校的殺傷力基本被抵消,所以秦瓊寧肯衝上前去槍挑鐧砸。但是到了後唐,兵連禍結民生凋敝,而且因爲戰鬥頻發,所以裝備損耗極大,陌刀明光鎧這種高富帥才玩得起的東西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弓箭又成了殺敵利器。於是李存孝除了長槊鐵撾之外,還配備了強弓。史書中的李存孝“猿臂善射”“每臨大敵,被(披)重鎧橐弓坐槊”。

於是射箭成了秦瓊的短板,也成了李存孝的強項,在這一點上,李存孝完勝。但是李存孝也有短板,而李存孝的短板正好是秦叔寶的強項,那就是戰馬。雖然李存孝的義父李克用是沙陀人,但是似乎他們的戰馬並不是太強壯,李存孝身披重鎧端起馬槊掛上鐵撾,他的戰馬就受不了了,所以李存孝打仗的時候,都是騎一備二:“以兩騎自從,戰酣易騎,上下如飛。”另一個版本是“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在激戰中換馬,很酷,但也很危險,要是遇到秦瓊這樣的悍將,他從一匹馬跳到另一匹馬上的時間,秦瓊能刺出好幾槍了。而秦瓊的戰馬來自突厥,是萬里挑一的神馬:“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於月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秦瓊的戰馬不但是個酒簍子,還是個跳高天才,更主要的是它比徐茂功還講義氣。在座駕比拼中,秦叔寶完勝李存孝。

這樣比較下來,秦叔寶和李存孝在長短兵器上能打個平手,秦叔寶的弱項在弓箭,李存孝的弱項在戰馬,於是即使兩個人真的正面對撞,也是勝負難料。但是筆者個人希望秦叔寶勝出,因爲他忠義無雙生前封神,死後大鐵槍還成了鎮國神器;而李存孝效忠的是先做藩鎮後自立爲王稱帝的沙陀人李克用,最後因爲“謀叛”被車裂。但是咱們今天討論的是秦叔寶與李存孝的單挑能力,與人品與結局無關。所以筆者只負責收集整理史料,至於各有一短板一強項的秦叔寶與李存孝,正面對決誰會勝出,那就有請讀者諸君評判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