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一说到程序员,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月入五万,过得却像五千”。

而在90后身上,他们却似乎反了过来,大有“月入五千,却要过得月薪像五万”的趋势。

存款是不可能有的,就算手里只剩600,也要拿出520给女朋友发红包。

“自杀式消费”已经成为年轻人群中的普遍现象。

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据悉,90后的平均负债,已经达到了月收入的18.5倍。在整个亚洲同龄人里,排名第一!

就是说,小明月薪6000,却可能欠债11.1万。

“3号中信爸爸,7号微粒贷爸爸,8号平安爸爸,10号花呗借呗爸爸,23号广发爸爸……”

银行每月的准时问候,比父母还贴心。

01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爱存钱是我们父母辈的典型特征,因为他们这一辈人是吃过苦过来的,知道储蓄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的储蓄率最高时能超过46.5%。

而到了90后这一代,基本没有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所以也变得不那么爱存钱!

“办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还贷。”这是一句戏谑,也是一个普遍性真相。

当三代人谈到钱的时候,反应是不同的:

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90后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消费信条。

“看到新款出来就直接买了,回头去做个同色系的指甲,刚充了5千的美容卡。”

“羡慕羡慕,哎,中午吃什么?”

“吃土。”

“……”

他们向往中产,外表光鲜。追逐中产的品位和生活方式,追求品质生活。

成长在电视网络普及的时代,偶像剧里的光鲜烙印在脑海里。

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90后小文进了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在这里工作没多久,就慢慢被环境影响,以破产阶级的财务实力过上了资产阶级的情调生活——名字必须英文的,穿戴必须牌子的,包包最好限量的,外卖不能重样的。

每次在商场的试衣镜前偷偷看吊牌上的价格时,小文都会想起那句职场箴言: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

升级的生活憧憬过无数次,可是降级的生活,小文不敢想。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大城市的社交圈,月入五千和月入五万的人在共享同一套消费主义。

很多的体验和高物价的东西,现有的消费实力无法满足,只能通过借贷。

02

在天猫品牌销售榜前五十名中,90后用户群比例超过六成。

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陷入了消费主义陷阱,各种各样促销应付不过来,一年一次双十一就足够掏空你几个月。

花钱一时爽,还款火葬场。

1.7亿90后中,有4500万人开通蚂蚁。“双十一”当天,花呗至少给8000万用户追加了1760亿信用额度。

用了花呗以后,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中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瞬间提升了50%。

透支消费给了年轻人一种幻觉,“买得起,我还有钱”。

数字支付给了另一种幻觉:“没花多少”。理由简单:以前花钱,真金白银红票票一张张从钱包里拿出去,那是看得见的肉痛,现在只要滴一声,钱就花出去了,看着就是几个数字 —— 刷掉一万都没觉得是刷自己的钱。

据悉,90后平均负债12.79万,分摊到月,也就是每个月收入至少高于6917,才能还得起。一半的贷款是用于消费,还有三分之一,用于“拆东墙补西墙”。

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我不工作吧,没钱,工作吧,还是没钱。”难不成还有中间商赚差价???

月初领薪资的时候特别开心,但信用卡账单一来,工资卡上所剩无几。这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其实,跟父辈相比,90后的收入真不算低,只是生活消费水准与工资不匹配,才会造成“穷”的假象。虽然已经工作好多年,但几乎没有积蓄。

在涨薪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费欲望增长时,就陷入一种被称作“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

2018年第二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的信贷总额,已经高达756.67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为76.89亿元。8年间,涨了将近10倍。

透支信用卡正在成为社会趋势。

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还有一个原因:压力。作为年轻人本身的安全感正在降低,被这个社会带来的压力不断打破边界。这个社会认为,有车有房,才是一个家庭的标配。在房价上涨的历史浪潮中,70后是买房获益最多的一代人。而九零后,凭借自身多数买不起房。

“房车买不起,苹果手机还买不起了?”

“工作压力那么大,买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愉悦一下”

这种补偿性心理,让年轻人沉迷于“买买买”。

90后平均负债12万,“自杀式消费”死循环

一个90后的破产是如何开始的?起初,只是想买一部新上市的iPhone,月还600,完全负担得起。

后来,想买的越来越多,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就套现。

只是,借来的人生要拿什么来还?

消费这件事情牵涉了太多自控的因素,而自控、自律这些特质都是反人性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其规律,游刃于其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