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肯債市龍門陣

不接觸交易、頭寸或市場的研究,是無本之木;而不接觸研究的交易,可能造成巨大的風險。

關於核心能力

債券領域,交易員和研究員都是通往投資崗的很好的路徑。股票交易員可能純執行成分更多(或者說考慮動量等量化指標多一些),但債券的場外市場的屬性使得債券交易員崗位往往都有一些自主選擇的空間,甚至可以帶一些自己的頭寸。因此,債券交易員也是個不錯的工種。作爲一名一直努力往更高境界飛的菜鳥交易員,小肯盤算了下優秀資深交易員所需要具備的N種能力,列舉如下:

基礎技能(偏交易):

1)洞悉市場,熟悉價格

2)會做交易表格

3)交易經驗豐富,具備人脈資源

進階技能(偏投資研究):

4)市場趨勢判斷

5)瞭解賬戶特性,把握風險底線和優化風險收益組合

之所以把最後兩項稱之爲進階技能,是因爲這兩項基本是投資相關的工作。交易員的本職工作最主要是做到前三項。

我們來對比看下研究員和投資經理,其實,按照正常研究員的職責範圍,技能(2)和(3)是幾乎不具備的,甚至很難練習,然後無論宏觀研究員還是信用研究員,基本上是深挖進階技能,這兩點上研究員中優秀者能夠達到甚至超越投資經理(所以才被提成投資),同時部分優秀研究員同時也瞭解(1)。

而投資經理,則顛倒過來,主要負責進階技能。但市場裏優秀的投資經理都是具備(1)-(5)全部能力,只是在突出能力點上各有不同。

因此,交易員就是在前三項的基礎上補後兩項,研究員則是在本職工作之餘盡力去熟悉價格,也就是第一項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詳細說說每一項,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洞悉市場,熟悉價格

所謂洞悉市場,意思是說知道每天市場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哪些信息影響到了市場:無論是海內外宏觀數據、信用事件、ZZ及商界風雲、產業要聞、業內八卦,或者任何信息流。都必須知道以及第一時間知道。渠道其實有很多:綜合平臺(如Wind、QB、彭博)、官網(如Pboc、Chinabond、Chinamoney)、app(如華爾街見聞、財聯社)、媒體(如財新)、QQ羣、公衆號(如交易圈)、搜索引擎、朋友圈帖子,等等。

而熟悉價格,則是交易員必須做到的。這個熟悉程度當然是儘量腦中有一張價格的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市場化利率:一級發行價格、二級利率債及信用債收益率曲線、國債期貨、IRS、OMO價格、主要期限回購價格、Shibor、存單利率、美國國債等;另外還包括美元指數、人民幣美元中間價、常見商品價格、主要股指及大盤股股價。品類比較多,按類別總結下,就是:一二級現券、衍生品、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境外利率及匯率、主要大類資產的價格和相對價格。其中相對價格是說這些價格之間的價差及相對優劣勢,比如債券期限利差、新老券價差、成交-曲線價差、期貨基差,等等。

小肯認爲,這幾乎是條沒有止境的路,能靜態記住價格就很不錯了,關鍵每天價格都在變化。。。但這又是十分重要的,因爲一旦落實到買賣交易,機會就蘊藏在價格的不合理裏。由於債券市場的場外屬性,其遇到價格不合理的幾率遠大於股票。

說點有用的,怎麼去掌握價格之網呢?小肯總結幾個竅門:

1)人不是機器,無論怎樣也沒法替代Wind qb,因此先從關鍵價格開始(什麼是關鍵取決於自身崗位,比如是利率債交易員、信用債交易員、衍生品交易員還是資金交易員)

2)信用債名目繁多,需要成片掌握,這個歸類因人而異(如城投、過剩、永續、可質押等)

3)用excel記錄品種間價差,這個多看看沒壞處

4)要求自己不斷複述主要資產價格,複述不出來就趕緊去看看,這個方法其實蠻有用的

然後這都還沒完,腦中有價格體系後,要把價格和事件聯繫起來:哪些事件會驅動哪些價格變化?切記,一定要定量!不是“經濟下跌會對利好債券”這個程度,而是“今天的經濟數據使得180205下了1.5bp,讓T漲了2毛”、“今天資金面緊張使得基金回購利率從3.2上到了4”、或者還要更細,一級發行量價、新聞,等等,一切的影響都要量化到bp。

所以,一份最優質的日報就是包含兩個要素:今天發生了什麼,市場由於這些外生or內生因素髮生了哪些變化。

會做交易表格 

交易員做和交易相關的表(不算各種研究用的數據庫),主要三張表:

1)臺賬報表(估值表),用來看賬戶收益、相關參數(如久期)及估值,這張表做最好是既會用excel算,也能用系統算(比如O32、恒生、金證等)。

2)頭寸表,用來安排每日組合的頭寸缺口,中債登、上清所、滬深交易所場內、滬深協議回購等,各需要借多少錢。

3)交易小貼士記錄表:包括交易系統用戶密碼、不常用功能的系統操作方式(比如轉託管、回售等)、交易中心中債登上清所老師電話(什麼事兒找誰)、利率債最新返費水平及折算bp數、各代碼各場所結算速度,等等。列的這些東西,其實就是交易員應該掌握的東東。

到哪裏獲得這些東東呢?全靠日積月累積累,不過善於記錄和積累的有心人會比不記錄一切隨緣的佛系交易員掌握得更快,這是一定的

和基金小夥伴聊過,最好再加一張對公募債基的業績監測表,因爲公募債基是最好公開獲得的、透明化的市場操作和業績基準。

交易經驗豐富,具備人脈資源

這當然是交易員核心職能了。這裏說的交易經驗,不僅包括了第一條中的熟悉價格體系,還包括了這幾點:

1)熟悉交易規則及交易法規。具體見各種培訓課件(本幣交易員培訓、中債登上清所後臺培訓、中證登培訓、交易所培訓、中金所培訓等),以及外部機構做的一些相關整理,還有就是公司內部的制度梳理了。有書是講這個的,如《中國銀行間市場固定收益產品交易實務》。一般而言,最基本的規則是自然掌握的,但偏門的規則,建議遇到了就記在小本本上~日積月累。

2)談判技巧的積累。如何找到買/賣家,如何談判價格?通過中介談還是自己談?明盤還是暗盤?這些就是交易員的核心素質了。一樣的,實踐中出真知,善於歸納總結,慢慢就能好。

3)常見情況的處理。往往一帆風順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各種幺蛾子損失可能出現,這個時候交易員的經驗和能力就在於能夠快速解決問題(類似於最近川航飛行員一樣,經驗老道的確是不一樣)。一般的突發情況有:上家不來錢,券被押空了,循環交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4)頭寸安排的合理性。這裏主要兩個原則:風險控制,還有成本優化。前者主要是指交收風險,例如現券交易擔保交收和非擔保交收的時間差要有意識控制好,資金交易的重複質押結算順序要控制好,組合流動性風險要控制好;後者主要是知道如何處理能夠最節省成本,跨市場的債券託管在哪個場所最優?從哪個場所借入多少頭寸能夠實現成本和結算風險的均衡?所以,頭寸安排不僅僅是計算需要多少錢,還有整個組合如何佈局才實現交易成本和風險的最優均衡點。。

接下來是人脈資源,這並不是說的認識多少機構領導(不過真認識領導當然算人脈資源~~但這塊求不來,只能隨緣),更不是說“二代”式的家庭人脈,而主要指在工作中正常認識的銀行間交易和研究小夥伴們,這是可以通過個人努力來不斷積累的。

具體來說,交易對手可不僅僅是認識一下,加個QQ就完事兒,具體而言分爲以下幾類:

現券交易對手:哪種類型機構喜歡交易或配置哪些債?這直接決定了買賣債快速知道找誰的問題。

資金交易對手:出錢的、過錢的、哪些過錢的能匹配哪些出錢的、各家押券和報價規則。在資金交易領域,能夠抱住一些腿腿,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協議回購市場有一定的資金能力,對於交易員行走江湖還挺重要的。

債券借貸交易對手:哪家能做什麼結構,活躍券/非活躍大概什麼價格。

中間業務:這個其實很有必要。誰能做DCDJDT過券代繳中介費等等,特別是各傢俱體要求。

銷售:一級其實也挺重要,打聽市場情緒,看看一級究竟在發什麼債,發在什麼點位,都是哪類機構在拿...

中介:這個也有門道,許多人直接讓中介掛單了事。但實際上,和中介去溝通更多券本身的內容,能試着讓中介幫談到更好的交易。以及對於大批量交易的小夥伴,給予中介更多的談判權限,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信評:這也可以瞭解各家風格,以及探討看公司的方法、技術、門道、故事,可以學到很多。因爲往往純信評對市場波動的瞭解可能天然弱一些,而交易員對公司的把握肯定不如信評,互相溝通其實是取長補短,何樂不爲。

買方及賣方研究:這裏說的買方研究主要是宏觀研究。宏觀研究裏,多和人溝通非常非常重要,因爲宏觀對市場的影響一定是通過人來作用的,所以市場觀點從某種程度比個人觀點還重要。另外,賣方研究雖然不能直接指導頭寸,但是其基礎研究、數據挖掘、信息中樞,以及市場情緒的塑造和推動者。賣方會和很多買方聊,所以和賣方多交流,也是很好的。

總而言之,積累人脈是需要時間的,慢慢來。但也不可以讓聊天佔據了自己全部的時間。切記一個道理:人脈基於價值互換,也給予相互幫助。當自身沒有價值,當自己只是索取,當多了幾次不靠譜的記錄,所謂的“人脈”幾乎等同於無效。所以自身積累、坦誠交流、換位思考、互幫互助、爲人誠信、不要套路,在債券這個比較封閉的場外市場裏,顯得尤爲重要。

市場趨勢判斷

這部分主要是基於對市場價格的瞭解上,對未來趨勢的判斷。這點乍一聽是宏觀研究,但其實不然。交易所需的趨勢判斷研究一定包括宏觀和信用兩個方向。在此處,我們概括一下這兩個方面,從操作層面來談談如何加強對市場判斷。

首先,宏觀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要有大方向的獨立判斷,但環遊世界得從環遊自家院子開始,一開始起步研究宏觀不妨從細節開始,比如資金面、比如通脹、比如投資數據,一點點喫透。如何喫透呢?第一步是藉助賣方報告理解數據的含義以及相關的傳導邏輯,第二步是嘗試自己搭建宏觀數據庫。切記,大方向的判斷一定不是抓着一點事實開始借題發揮信口開河,而是有框架、有邏輯、有證據,不僅能夠支撐自己的觀點,以及還有能力、有證據反駁別人觀點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然後,交易員其實是需要看債的。無論是交易員還是投資經理,都最好具備識別債券常見硬傷的能力,至少在簡單看看後,能對明顯瑕疵說不。信評則是深入研究後,能夠綜合判斷出邊緣資質的企業中我們能接受的底線,或者從看似好企業裏挖出深藏的雷。我們當然要尊重流程,該走信評流程的一定要走,但是所有企業不問資質,本着“信評過了就行”的甩鍋精神,就算是合規,也會不利於自身長遠的發展。還有,交易端天然的優勢是價格。當對曲線很熟悉後,就能夠在資質的基礎上判斷出性價比,這就是人見人愛的交易員了。

瞭解賬戶特性

這部分更偏向組合管理一些,主要是瞭解自己交易所服務的組合。交易員瞭解這塊純粹是本着“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態度,知道爲什麼要做這些交易,也就對談判尺度、價格判斷等更有的放矢了。

另外,交易員需要對組合輿情保持敏感,哪些券要回售、贖回、行權,還有同一主體發行新券,最好提前獲知。這理論上是投資經理的事兒,但畢竟交易員是最直接和券券們直接打交道的,當然也需要了解身邊的券出了什麼事兒。也是風險的最後一道關。舉個例子,一筆隱藏着魔鬼細節的交易,不論前面經過多少步,都是最後交易員在點前臺or固收平臺,只要在這個環節被擋下來,都還是能消除風險挽回潛在損失的。

然後,本着未來職業成長的態度,交易員也可以在工作之餘嘗試思考負債穩定程度、組合承擔的風險收益比等問題,會有作用的,sooner or later。

小結 

最後小結一下~

其實本篇既適合交易員,也適合研究員,無外乎涉及的側重點不同,本文第一部分已經有提到了。小夥伴們基本上缺哪塊,就補哪塊吧。有這麼個道理:不接觸交易、頭寸或市場的研究,是無本之木;而不接觸研究的交易,可能造成巨大的風險。

對於學生,不用太着急,你們的時間還有大把,幾份相關實習+關注這個市場就夠了,應屆生招聘不會按照這篇帖子提到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更重要的是有做好上述這些事情的潛力。

對於剛入職的新手交易員而言,基本上是每一點都會在工作中同時學,全面鋪開,不存在先後問題。而且這些方面在起步階段是互相映襯的,慢慢就會發現各方面都有進步了。

而對於逐漸變得資深的交易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優劣勢來有選擇性地加強長處或者彌補劣勢,都可以。小肯入行這兩年的體會是,固收這個領域,基本上是花了時間能見到效果的。這個框架最終指向的,是全面進步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