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的時候,爲了防禦和抵抗蒙古大軍的進攻,帝國們紛紛都在建造堅固的防禦堡壘,但是仍然在鐵騎的頑強進攻之下,都土崩瓦解。但是在中原上南宋卻有一座釣魚城,竟然承受了36年的進攻,仍然屹立不倒。彪悍的蒙古鐵騎36年屢攻屢敗:南宋釣魚城是如何創造戰爭神話的?


釣魚城之戰發生在元憲宗蒙哥汗、南宋宋理宗年間。公元1258年二月,因忽必烈已被解除總領漠南軍事權,但對南宋的戰爭仍需進行。於是,蒙哥汗決定御駕親征。對這次親征,蒙哥汗做了較爲周密的部署安排。出征之前,蒙哥汗把留守和林的任務交給幼弟阿里不哥和皇子玉龍答失。集中精力,專心攻宋。此次南征,蒙哥汗兵分東、西、南三路大軍。


東路軍由宗王塔察兒率領,塔察兒是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幹赤斤的孫子,東道諸王的首領。按照蒙古的制度,幼子可以分授和繼承的財物和軍隊最多,因此,塔察兒的實力比較強盛。東路軍的主攻方向是軍事重鎮襄樊。西路軍由蒙哥汗親自率領,早在窩闊臺時期,蒙古大軍就已開始進攻四川,前後十餘年,攻下了成都等不少城池,包括川北等處。蒙、宋雙方在四川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給蒙古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西路軍的目標是攻佔整個四川,然後沿江東下,滅亡南宋。蒙哥汗的西路軍除了蒙古諸王的部隊和怯薛軍(侍衛親軍)外,還有史天澤等漢軍和甘肅、陝西一帶汪總帥的軍隊。以前一直征戰川蜀的劉黑馬軍隊此時也加入了西路軍。東路軍由兀良臺率領的雲南蒙古軍及蠻夷軍一萬三千餘人,進攻路線是經現在廣西、貴州,進入潭州(今湖南長沙)。


三路大軍的計劃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同時推進,約定在公元1260年的正月會師潭州,然後順江東下,最後滅亡南宋。關於三路大軍的人數和規模,史書記載多有誇張,有的說三十萬,有的說二十萬,據考證,應是十萬餘人。蒙哥汗制定的計劃非常不錯,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蒙哥汗在重慶北一百四十里的釣魚城,遭遇到南宋的殊死抵抗,最後竟然命喪城下。


釣魚城位於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合處,西、南、北三面環水,地勢陡峭,非常險峻,東面是華鎣山。自1234年以來,南宋四川制置吏餘玠就在此築城,後來把合州的州衙也遷至此地,構成重慶以北的一道重要軍事屏障。宋軍在華鎣山和釣魚城之間還挖有深壕,城的四周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儲存着大量糧草,還建有火炮炮臺。城的周圍除了懸崖峭壁和江面,還有一些開闊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南軍又在此配置優勢火炮,蒙古軍隊攻打起來非常困難。


公元1259年陰曆二月,蒙哥汗在掃清外圍以後,親自督戰,進行強攻。先攻至江邊的“一字城”,而後輪番進攻東、西、北三面的城門。但宋軍在高處還擊,防禦工事又都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城牆,蒙古屬於仰攻,因此,根本無濟於事。從二月至七月,蒙古連續攻打五個月,損兵折將,傷亡慘重,連御前先鋒汪德臣也負傷身亡。


七月,川蜀之地酷熱難耐,蒙古軍隊根本無法忍受如此炎熱的天氣,軍中又發生瘟疫,傷亡更加慘重。蒙哥汗無奈,只好暫停對釣魚城的進攻,轉而進攻重慶。據宋人記載,蒙哥汗在督軍攻城時,中了南宋的炮火而負傷,不久死於重慶城下。元人史書則說,蒙哥汗是病死的。蒙哥的死因到現還是個跡,就如努爾哈赤一樣。但無論怎麼說,蒙哥汗是確切死於重慶城下。蒙哥汗一死,蒙古大軍士氣大傷,只好撤軍,此次南征南宋也宣告失敗。


南宋之所以能打敗蒙古大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南宋軍民同仇敵愾,上下一心,拼死抵抗,誓不投降。第二,釣魚城易守難攻,南宋部署得力,指揮得當。第三,川蜀火熱天氣不利於北軍作戰,南宋佔了天時之利。不得不說,釣魚城本身就是在冷兵器時代,最難以攻打的一類城池。冷兵器時代,什麼樣的城池最難以攻破,不是那種城高池深屯兵數萬的巨型城池,一國之都往往就是這樣的,但被攻陷的也數不勝數。


釣魚城這種天生地勢險要而又不大的城池,是最難以攻克的。地勢險要,說明這個城池易守難攻,而且攻城的器械難以展開。城池小,說明需要防守城池的人數不需要太多,而且防守的面積不大,這樣一來敵人優勢兵力的作用就會被壓縮到最小。哪怕敵人來了百萬,每次前來攻擊的也就是幾千人,多了沒地方排開。在加上釣魚城緊靠嘉陵江,而可以得到水軍的支援,南宋的水軍又是強於蒙古的。



就在這樣的反覆拉鋸中,下游也曾派軍隊逆流而上進入重慶增援,但成功的戰例很少,多數情況下仍然被蒙古軍擊退。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三十餘年,直到南宋滅亡大勢已去,在蒙古方面答應不傷害城中百姓後,守將官兵纔開門投降。再加上釣魚城與重慶城近,脣齒相依,不管攻擊哪一個都需要防備另一方的打擊。(這也是爲什麼一定要打釣魚城的原因),所以在沒有攻下重慶前,釣魚城很難拿下。這就是蒙古難以拿下釣魚城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