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沿河自治縣南部的甘溪鎮,距縣城20多公里。這個極不起眼、貧困發生率爲8.2%的山區貧困鎮,正在悄然發生着改變……

當好“領頭雁” 扶貧路上帶你行

11月20日,來到該鎮射香村,山間雨霧濛濛,彷彿步入人間仙境。

駐村第一書記龍崗正帶領着包村幹部、村幹部和羣衆熱火朝天地爲貧困戶何廷階拆除房屋,他們有的在房頂上揭瓦、有的在樓梯上遞瓦,有的在地面上接瓦,一片忙碌景象。

“天氣這麼冷還下着雨,不休息一下嗎?”

“等不及了,新開挖的1.8公里通組路馬上要經過這裏。”龍崗一邊飛速地從包村幹部張金卓手中接過瓦片放到地上,一邊告訴筆者。

一年前,射香村還是“軟弱渙散”村,村四職幹部凝聚力不強,黨員示範引領差,集體經濟爲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2017年,時任沿河地方稅務局督查室主任的龍崗,觀看了電視劇《索瑪花開》和電影《十八洞村》後感觸頗深,主動向組織遞交了駐村申請書,今年3月被組織任命爲射香村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第一天,看到村裏的狀況,龍崗意識到自己的駐村扶貧工作不會輕鬆。他深知,要解決村裏發展問題,首先要解決班子隊伍一盤散沙問題,必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龍崗借鑑原單位制定的“二五”工作學習法,定期組織村幹部和黨員集中學習黨章、黨規和黨的十九大精神。

駐村以來,龍崗共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大會5次,十九大精神宣講8次,道德講堂5次,院壩會10次,脫貧攻堅培訓會5次,黨員大會12次,羣衆會5次,村兩委會20次。

在龍崗的帶領下,射香村黨支部高度重視抓黨建、促脫貧工作,通過“抓住一個關鍵、發揮兩個作用”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村兩委以精誠團結、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抓好各項工作,經過不懈努力,全村已有75%的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爲3%,新建成的村委會更是成爲該鎮黨建扶貧示範點。

“在全部工作中,隊伍建設是根本也是保證。近年來,我鎮堅持務實與創新並重,不斷強化班子隊伍建設、能力提升,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堅持抓‘民心黨建’助推脫貧攻堅,按照‘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十顆心’工作法,切實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指揮員和戰鬥員作用,爲全鎮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了各項工作全面發展。”該鎮黨委書記張洪斌如是說。

做好“調度手” 扶貧扶到心坎上

每天,當芭蕉村村委會辦公室大門一打開,就陸續有村民來找駐村第一書記肖華說事、反映情況……

“肖書記,現在天冷了,崽崽些都還差棉被,你看能不能幫我想點辦法?”這是貧困戶郭財昌向肖華反映的情況。

“好,這個我來想辦法。”肖華聽了他的反映後,立馬與鎮民政辦對接,協助郭財昌寫了申請書交到鎮民政辦。

芭蕉村村民都喜歡找肖書記,在他們眼中,肖書記爲人謙和、樂於助人且總是能耐心的和他們拉家常。

“肖書記,我一分錢都沒得,危改補助的3.5萬元資金未到賬,我真的修不好房子。”貧困戶楊昌佔向肖華反映。

楊昌佔家庭人口5人,妻子和小孩都在廣州打零工,但因缺技術和智力先天不足,收入僅夠家庭基本生活開支,居住的房屋破爛不堪,屬於危房。

肖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經芭蕉村危房改造村民評議大會提名,楊昌佔被評議爲2018年危改對象戶,解決資金3.5萬元。然而他卻說沒有啓動資金,不願意修建。

爲這事肖華帶領着包村幹部、村兩委跑了十幾趟找楊昌佔做動員工作,並找到他的親戚朋友幫忙,他的兩個堂哥被肖華的行爲所感動,主動借了2萬元幫助他先啓動房屋建設。

目前,楊昌佔已搬進了新居。他逢人便說:“要是沒有肖書記,我這輩子哪裏修得起房子喲!”

9月30日,貧困戶楊書昌在廣州南方醫院檢查,被確診爲直腸癌晚期,全家人爲籌集醫療資金急得團團轉。

肖華與包村幹部、幫扶幹部、村兩委多次走訪安慰,並協助楊書昌將他的基本情況在社會扶貧APP平臺上發佈,向愛心人士尋求救助資金,僅1天時間就籌集到5067元醫療救助資金。目前,楊書昌已收到該筆救助金。

駐村以來,肖華先後辦理好事、實事50件,化解矛盾糾紛15起,帶領羣衆發展150畝辣椒,新修建6公里產業路。她真情駐村,帶領羣衆謀發展,爲羣衆排憂解難。通過辛勤的付出,芭蕉村容村貌得以改善,村民的思想觀念逐步轉變。

肖華常說道:“既然組織把我安排到了這個村,也是我與這個地方的緣分,我定將在這片熱土上傾力傾情,不辜負組織對我寄予的厚望!”

脫貧攻堅,幫扶是外力,自身是關鍵。今年以來,該鎮始終以黨建扶貧爲引領,激發貧困戶脫貧動力。各村開展文藝演出30餘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100餘次、道德講堂80餘次,積極推選優秀村民講述自己孝行事蹟,以典型帶動發展,“智志”雙扶,充分激發羣衆內生動力。

當好“急先鋒” 扶貧產業夯基石

“村支部本來就有書記,鎮裏派來包村幹部,縣裏又派來駐村第一書記,真的能幹成事?”

“能不能幹成事,就看能不能帶領羣衆脫貧增收。”

2016年4月,該縣發改局幹部何平被組織下派到桂林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當他與包村幹部進駐時,村民紛紛議論,給他們帶來不小壓力。

桂林村全村有12個村民組,524戶2534人,精準扶貧戶131戶596人,尚有23戶75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爲2.3%。

駐村伊始,何平用一個月的時間,起早貪黑走訪了全村羣衆,書寫民情日誌500餘篇。

接下來的日子,何平奔忙於村裏、鎮政府以及縣直各部門,積極跑對接,每到一處都會遞交各種申請書,一心想着早日爲村裏尋到一條發展的路子。

皇天不負有心人。2016年該村成立桂林六合油茶有限公司,計劃投資500萬元,用於油茶基地建設和深加工。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263戶農戶與公司簽訂林地流轉合同,羣衆從此有了林地租金、務工薪金和股金分紅收入。

“現爭取到縣發改局石漠化治理項目資金54萬元,對初具規模的2000畝油茶實施管護,從11月中旬開始,正積極組織羣衆在油茶基地裏套種太子參100畝,實現長短結合,解決了貧困戶就近就業,爲2019年出列打好堅實基礎。”何平信心滿滿地介紹道。

爲了拓寬羣衆增收渠道,該村採取“企業+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通過以短養長方式,在油茶基地裏套種了150畝西瓜。今年西瓜收成不錯,解決了58名羣衆的就業問題,務工總收入可達20萬元,其中貧困戶務工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

除此之外,何平積極與縣財政局小康辦對接,申請到太陽能路燈131盞,解決羣衆出行安全問題;爭取資金修建了2.1公里產業硬化路和7公里產業步道路。

如今,桂林村村民腰包鼓了,臉上掛滿了笑容。

近幾年,該鎮積極探索“全產業鏈”黨建模式,構建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羣衆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協同”模式,引領帶動2000多名羣衆脫貧致富,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彭玲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