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五十六):异行涉祸,庸德远害。

在清朝历史上,“北洋”一词虽然有过叹惋与不甘,但是一直也算是晚清鼎新求强的代名词,与“南洋”交相辉映。不过清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成为“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军称尊,则为阀,不再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初心,军队则成为改朝换代的决定性因素。以至于清朝末年,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已所剩无几,模仿德、日军队所建成的三十六镇清朝新军,成为清廷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武昌起义爆发前,清朝天下已打造出二十万众新军,然而这些人马却成了终结王朝的掘墓人。随着南方新军纷纷站在湖北新军阵营,战力睥睨天下的北洋新军更是选择取而代之。

其后,北洋之裂变也悄然上演。早在咸丰年间,湘军崛起,这支近代军阀之鼻祖,清朝的庙堂之上,对于兵权之旁落,开始给予关注。随着慈禧面前的红人、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湘军的地盘上被刺身亡,好在“千里长江尽悬曾字旗”的曾国藩,这位中兴名臣之首急流勇退,老北洋的扛纛人李鸿章开始风头渐盛。然而这位位极人臣的李中堂,也是一位天地君亲师的卫道士,直到甲午战后一个矮壮胖子开始在小站改编 “定武军”为“新建陆军”,也就是其后的“北洋新军” ,“北洋团体”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安分守己的“北洋集团”。在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朽木枯折,清朝在全国范围开办新军,无奈只是“无米之炊”。

随之清廷不得不让各省督抚自筹军饷,其后也在新军中也就形成了“端谁的碗,服谁的管”的规则。一开始的七千新建陆军,也逐步发展成“北洋六镇”的七万虎狼之师,其间营中每天开饭时,都要大声问士卒:“你们端谁的碗,吃谁的饭?”士兵要集体回答:“我们是端袁宫保的碗,吃袁大帅的饭!”这种视直属官长为衣食父母的方式,恰恰是典型的“兵为将有”的军阀体现。袁也一直通过“知遇”关系,网罗各级军官。又通过结拜“兄弟”、收门生义子、联姻和金钱收买的方式,同北洋军将领建立起密切的依附关系,使他们只知效忠“袁大帅”而无视清廷。

最终,当清廷察觉出这些尾大不掉的新军团体,已经成为随时都将爆炸的火药桶时,为时已晚。掘墓人湖北新军率先扯旗,黄雀在后的袁项城也从被贬而再次出山,不过这位“稳坐钓鱼台”的北洋新军大家长,一直都没忘记亡清之志,麾下四十余位北洋军将领,更是在段祺瑞的领衔下,一致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这些曾经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清朝新军,已经种下了裂变为军阀的种子,在日后北洋新军“大家长”撒手缰绳之后,群雄逐鹿的北洋群雄,再也没有了新军之初飒飒鹰扬,而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