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字

作者: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我沒經歷你的絕望

從不勸你必須堅強

本期插畫作者:@LYLEAN LEE

你可以哭泣,

也有權放棄,

許自己深夜買醉,

也能夠到山頂拜佛,

但要記得回家的路。

01

有一個孩子,正在讀高中。

他患上了抑鬱症,每天被焦慮和失眠困擾,甚至產生悲觀厭世的絕望。

他常在微信上給我說長長的話,關於他的父母和兄妹,困惑和迷茫。

他說,他母親是個苦命的人,十幾歲就出來做事,當過掏糞工,幹過屠宰員,做過服務員,餓着肚子也要把錢攢下來,貼補家用,供養弟妹。

和父親結婚後,母親生下他和哥哥,幹農活,下苦力,受歧視,從不抱怨,眼睛裏有種明亮的光:一家人平安,孩子們健康,就是母親的希望。

但後來,母親眼中的光不見了,人越來越憔悴。他那時小,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才發現,在外做事的父親出軌他人,且有些時日。

而他20多歲的哥哥,在花費高昂學費讀完書後,不出去找工作,睡覺打遊戲,花錢如流水,透支銀行卡,借遍朋友圈,偷拿家裏錢,還辱罵父母。

“一想到,母親這麼大年紀,還戴着布帽,穿着破舊的衣服,在嘈雜的工廠裏做事;一想到父親不念母親這些年的付出,還背叛她,去見別的女人;一想到哥哥揮霍成性,謊話成精,負債累累,我就難過得不能行,甚至懷疑活着的意義。”

他不止一次,在留言中說。

每一次,我都給他回覆,說來說去,不過三點:

每個人都有他們要承擔的命運;別人的錯誤和你沒關係,哪怕他們是你的親人;如果想哭,你就大聲地哭出來。

我從不鼓勵他好好學習,也沒有告誡他堅持治療。

我知道,當一個家庭內部生了嚴重的病,症狀就會從那個最敏感最弱小的孩子身上顯現出來。

這個患上抑鬱症的孩子,不過是替一個家承擔起所有的傷。

來往七八次寫信回信後,我感到他的言語越來越堅定開闊。有兩次,他還談到了學習和夢想,自我和世界。

我至今不清楚他是女生還是男生,卻相信,他有一天會幹掉抑鬱症,變得溫暖而陽光。

畢竟,他那麼善良。

02

有一個年輕人,今年剛大學畢業。

他考上了研究生,但父親被查出癌症晚期的消息,讓錯過招聘最佳時機的他,不得不放棄讀研,找一份不稱心的工作。

當醫生告訴他,父親只剩下小半年的時光後,他把父親從老家接到身旁。

他說,小時候,日子苦,他13歲時母親就中毒身亡。做木匠的父親沒有再婚,把他和妹妹拉扯大,憑藉一雙手走南闖北,用斧子和刨子、木板和鐵釘,鋪就了他們兄妹的求學路。

從13歲到18歲,他沒有穿過一件新衣裳;讀大學後,爲省錢他曾連續兩個多月白饃就鹹菜;勤工儉學的晚上,他曾遭遇搶劫,頭被打流血,也沒有交出秋褲夾層的800多塊錢。

“生活就像打怪獸,剛打掉一個,還沒有來得及喘息,就冒出一個更厲害的。沒辦法,必須接着打。”

他幽默地說,他的字典裏,沒有“選擇”這個詞,只有一個個“面對”,還得加個前綴是“必須”。

“放棄讀研,就先放棄吧。”我給他回覆,如果覺得眼下最重要的事兒是陪伴父親,那就盡力平和地陪伴。

我沒有鼓動他堅持讀研,也沒有提醒他平臺重要。

我知道,對於他這樣的孩子來說,自立比讀書重要多了,賺錢比有面兒實在多了。

03

有一個中年人,是我的同行。

看了我寫媒體人無望的處境後,添加我爲好友。

兩年前,他感到傳統媒體效益斷崖式下滑後,就想辭職創業,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父母是國有企業的老職工,對體制有着忠誠的迷戀;老婆那年生了二胎,認爲創業有極大風險。

他自己立場也不堅定,想着好歹是正式員工,好歹給單位賣命二十多年,也想着作爲宣傳喉舌單位怎麼可能說倒就倒。

一晃兩年過去,全國媒體蕭條,倒閉之聲不絕。他所在的那家都市報,已經三四個月發不下來工資了。

在這三四個月裏,他母親腦梗偏癱,父親照顧母親時摔斷了腿,大兒子考上了大學,小女兒該上幼兒園。

“有一晚,估計11點多了,父母都在病房睡着後,我溜出來跑到燒烤攤兒上喝啤酒,想到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看看現在的窮困落魄,真想喝醉後再也不要醒來。”

他說。

我不知怎麼安慰他,就給他講了自己某次喝多後明明想哭卻笑着和人周旋的過往。

我沒有勸說他辭職創業,也沒有安慰他振作起來。

我知道,中年人的崩潰,都是默不作聲的。那些人前談笑風生的同齡人,很多轉身會淚流滿面。

04

有一位老人,是我情感專欄的老讀者。

他生於上世紀40年代,讀過初小,喜歡看報,愛挑我見報文章的差錯,因此成了我的老朋友。

他歷經戰亂和文革,遭過饑荒和批鬥,後到鐘錶廠當工人,目睹過國企的昌盛和衰敗,也親歷了時代的荒誕和浮誇。

他的大兒子因工傷殘了一隻手,如今在家門口開五金店;大女兒連着高考3年,沒考上學卻患上精神病,至今未婚。唯一健康的小女兒,不過是工資微薄的小學老師。

7年前,老伴去世。5年前,他患上重病,兩次手術後,撿回一條命,今年夏再次復發。

這一次,他說服兒女,沒去醫院,只是開一些常用藥和止疼藥。不知是生的希望還是逝的恐懼,讓他迷上去城郊的小山上拜佛。

“如果身體可以,我就一週去一次。如果覺得支撐不了,我就兩週去一次。坐在山頂上,看着滿山的樹和石頭,鳥和花草,有時候能坐很久才下山。不管多晚,我都會回來。”

上週挑錯後,他說。

“如果能堅持,就接着去吧。”我對他說,和自然相處,比和人相處容易多了。

我沒有勸說他接受治療,也沒有告誡他放棄寄託。

我知道,對於他這樣歷經滄桑、看淡生死的人來說,早就明白了生活的真相,不過是一場場遺忘與告別。

05

最近的悲傷新聞不少,其中一個,就是華山遊客猝然跳崖的事件。

7月24日,在華山最險峻的景點長空棧道上,一位高瘦帶帽的男子,悄悄自行解開安全繩,平靜地走到崖邊,張開雙臂從2000米多高的空中跳了下去。

一週過去,男子身份不明,生死未卜,屍首搜尋未果。

但他的悲愴,依然擋不住很多人的抨擊——以自殺和輕生的名義,以懦弱和衝動的罪名。

人,是該積極地活着,哪怕生活佈滿傷害和陷阱,需要分辨的是:

錦衣玉食者,無權指責食不果腹者爲何不懂營養搭配,家產萬貫者也不該嘲諷身無長物者爲何緊攥一個銅板。

所以,努力生活的我們,也無權點評那個縱身跳崖的青年緣何不挺到明天。

我們沒有看見他的暗傷,就不該說他不要迷茫;我們沒有經歷他的絕望,就不該勸他學會堅強。

我們能做的,是如果遇見和他一樣腹背受傷仍尋找出路的人時,走近他們,接納他們,鼓勵他們爲內心而活:

如果覺得委屈,就大哭一場吧;如果無法堅持,就放棄一次吧;如果內心很苦,就喝上一杯吧;如果想拜佛祖,就再去一趟吧。

因爲,生活永遠是,也僅僅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刻。

06

願正在看此文的你,不管此刻正面對什麼,都能牢牢記得:

你可以哭泣,也有權放棄,許自己深夜買醉,也能夠山頂拜佛。

只是,不管傷心多久,流浪多遠,都要記得,回家的那條路上,有個愛你的人在等着。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爲“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