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多月,广州海关所属保健中心实验室的灯火,24小时亮着。每隔一小时,这里就会收到一次广州白云机场专车送来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样本。

穿上防护服、安全接收样本、在生物安全柜中提取核酸、等待检测、复核结果……这些环节,保健中心实验室主任吴健不仅自己要重复多次,还要指导其他检测人员规范操作。“大伙只知道几点上岗,不清楚几点下班,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吴健笑着说。

每一天,吴健是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作为负责人,其他人有早晚班,但她几乎全程跟着,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吴健说:“我们算不上英雄,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现在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以后才能无愧于心。”

最多的一天检测314份样本

傍晚19时,办公室里的对讲机突然响起实验室小谭的声音:“吴博士,3例白云机场送检的入境旅客咽拭子样品的核酸检测反应曲线有抬头趋势,请您过来看看。”正看着文件吃着盒饭的吴健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换上装备,回到实验室。

半小时后,核酸检测过程结束,显示3份样本呈现核酸阳性。吴健与留下应急值守的实验室同事们紧张起来,立即查询旅客的相关信息准备上报,同时开展结果复核。

“三份样品来源于同一个居住地址,看起来像是一家人。”吴健一面将初步检测结果上报,一面紧急把这3人乘坐航班位置前后3排的乘客样本及检测结果找出来,细致地全部排查一遍。经过排查,前后3排的乘客样本全部为阴性,且这些旅客均已实施集中隔离,她这才松了口气。

深夜23时,吴健的对讲机又响起——又一批样本送达。等到她检测完成并反馈结果,已经是凌晨5时。这一夜,吴健又在几轮检测、协调、等待结果、安排后续处置中度过。天就要亮了,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吴健靠着椅子沉沉睡去。

随着机场口岸入境航班量的增加,实验室的工作压力也在增加,机场的样本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专车送到。“只要样品送到,实验室就第一时间开展检测,24小时随到随检。我是实验室负责人,其他人可以有早晚班,但我得全程跟着。”吴健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份紧迫感与责任感。

每天,她紧紧盯着实验室的检测数据,确认结果后第一时间上报,并协调后续处置的安排。最多的一天,她所在的实验室检测了广州白云机场海关送来的314份样本。

“每天最晚离开实验室”

疫情期间,海关保健中心实验室处于负压状态,工作人员不能长时间处于其中,正常状态下每6至7小时需轮换一次。2月3日起,实验室覆盖的三个工作点全面开展工作,既要全力承担新冠病毒检测,还需兼顾日常病毒检测工作,人手十分紧张。

“大伙只知道几点上岗,不清楚几点下班,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吴健说,实验室内16名专业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专门负责病毒检测的10名人员随时处于动态调整中。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做样本检测量要做凌晨2、3点,如果发现阳性报告,还要复检。苦中作乐时,大伙儿调侃:“无巧不成书,阳性的结果总在半夜出现。”

最近2个月,吴健每天都是最晚离开实验室的人。离开前,她要核对当天的检测报告清单,包括每份样品对应的个人信息、送检编号、接收时间、检测结果出具时间及结果是否准确,有时还需要对有疑问的结果再次进入实验室查看新型冠状病毒反应曲线。

“我不能做得比任何一个人少,不然怎么‘指使’大家尽心尽力干活。”吴健打趣。

此外,由于进入实验室检测需要穿戴全套防护装备,不能随时出入或拨打电话与实验室外的人员交流检测数据和信息,吴健建议利用对讲机实时沟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这么一来,家人却不得不和她“失联”。大年初二开始,吴健就坚守在实验室。由于病毒样本需要随到随检,工作时间不确定,吴健为了把通勤时间腾出来,便在实验室附近住下。

儿子浩然跟着爸爸在距离实验室13公里外的家里。如今,谈到一个多月没能见上儿子浩然一面,谈起9岁的浩然电话里异于平常的成熟表现,谈起他提及和同学炫耀“我有一个抗‘疫’英雄妈妈”时的自豪,吴健的眼里才闪着泪花。

“实验室安全是第一位”

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吴健不仅要做好检测工作,更肩负着完善流程、规范标准、保证质量、维护实验室人员安全等多项职责。

疫情发生以来,吴健实时跟踪相关机构发布的防控技术方案、操作指南,参与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内部工作指引》等文件,为实验室开展疫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一开始我们就已经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规范了流程、操作指南,有效控制技术流程。”吴健说,在尽可能提高效率的情况下,安全摆在第一位,“安全防护无小事。万一实验室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在准备阶段,吴健带领团队做预实验,比较市面上的多种试剂,并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逐个培训技术人员,保证实验质量。

“养成好的习惯很重要。”吴健举例说,比如把样本加入检测试剂这个环节,加样量太少,只要稍微一分神,可能就会忘记刚才加到哪一个孔,所以操作人员一定要全神贯注,排除任何干扰。

吴健还要求技术人员“打配合战”。目前,实验室内每两名技术人员搭档,在生物安全柜中作业,让检测工作更顺利、高效。

令她感动的是,为了照顾三餐不定的实验室人员,饭堂师傅专门为他们加菜,其他科室的同事也都纷纷询问“你们需不需要打下手的”。

【记者】陈晓

【通讯员】关悦

【作者】 陈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