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族是很晚纔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 80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德國教授,他家裏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質量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二戰後德國人就把一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 了,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 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西門子總裁:“爲什麼區區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

對方回答:德國的工匠精神會對每個生產細節非常重視,他們承擔着生產頂級產品的職責,和良好的售後服務,所以德國湧現出奔馳,寶馬,奧迪,阿迪達斯…

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

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

這纔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

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爲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別說做企業,就是解決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德國人也能用各種巧奪天工的機械玩出花樣:

食物削皮

清理秋冬落葉,發明真空吸葉器

爲快速插秧,發明了自動插秧機。省時省力

爲修剪園藝,發明綠籬自動修剪機

鋪田間地是這樣子的

德國人追求的除了外形科幻、技術先進之外,更追求絕對高品質。

人家1928年產的摩托車只要堅持保養,近百年後還能打着火。

▲ 把雜草迅速的收起,還能整理成一捆捆大草垛

▲ 除草機出動好比部隊,不僅效率而且還嚴謹

▲ 德國工業科技令人感嘆的就是:有效率的同時,還能保持嚴謹。連收割的陣容都這麼整齊

▲ 卡車“爸爸”,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比巨型卡車還大的工具車

▲ 連摘葡萄都有專門的工具車,摘的同時還能把葡萄的葉子留下!

▲ 路邊除草機運作過程

▲ 能用機器來的,絕不會用人去執行

▲ 能變形的高級犁

▲ 小型工具車,靈活且易操作

▲ 看看這臺收割機的效率

全球範圍內,“德國製造”優勢並不在價格上。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

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制造出來 的產品。

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

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祕工作中的訂書機,從 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

所有奶粉被列爲藥品監管

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

所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爲原料加工生產;

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 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

德國人生產的煨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

他說:“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循環,不易燒乾,這是一種技術。”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爲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爲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爲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

他這樣回答道: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纔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爲,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這種精神同樣體現在工作態度上,同樣是機房排線,國人和德國人工作環境呈現差異巨大:

同樣是機房排線,國內和德國人工作對比

德國人排線永遠都那麼整齊

所有電纜都該看起來如這般美妙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

所以越高的樓房, 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生活在5萬人、10萬人、15萬人、20萬人的中小城市裏,連50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爲全球焦點的。他們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爲“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

但是,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

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隻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你們爲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裏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着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衆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乾的是這個事。

本文來源《國資報告》第5期,作者李工真(武漢大學教授),部分素材癮工廠、藝非凡、工業前沿

延伸閱讀

八千萬人口的德國,給出19條驚人細節,可怕的德國人!

1、從小到大在中國見到的窗戶基本都是向外推開的,到德國我注意到他們的窗戶都是向內拉開的。問德國人爲什麼,回答是窗戶向內拉開擦玻璃時很方便。想想真是這麼回事,你必須將胳膊甚至大半個身體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戶的玻璃外側,住樓房時這很危險。

2、德國的窗戶有兩種打開方式,一種是常規的橫向內拉全開,一種是縱向小角度內傾,後者相當於在窗戶上端開了個大縫,既透氣又不會漏雨。第一次去德國時不知道,在酒店一拉窗框向內倒下來還以爲壞了,找服務員投訴,鬧了個笑話。這種窗戶是一百多年前發明的。

3、德國民居房頂都鋪着瓦片,但是沒有瓦當這種東西,他們在房檐處都裝有橫向的金屬攔水槽。下雨時雨水會順着傾斜的房頂流到攔水槽,再通過外牆樹立的排水管直接流到下水道。所以德國的房檐下永遠不會出現水簾洞般的景象。

4、有些德國房子外牆豎有一人高的金屬箱,形狀有點象古埃及裝木乃伊的棺材,頂端與房頂排水管相連。問了才知道是雨水收集器,能裝30升的雨水,收集的雨水會用於澆花澆草坪。德國多雨,需要人工澆灌的時候不太多,用自來水澆灌的成本其實並不高。

5、很多德國洗手間裏看不見馬桶的水箱,水箱都做在牆裏了,碩大的沖水開關也是嵌在牆上的。這有什麼特別嗎?想一想其實挺可怕的,這意味着馬桶水箱裏的機關零件必須泡在水裏幾十年不能壞,對中國馬桶你有這個信心嗎?

6、德國公交車站站牌上不僅寫着首尾班次時間,還寫着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時間,精確到幾點幾分。我站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兒,真的就是那個時間到站。很早就知道德國火車班次時間很準,但是公交車班次時間也能這麼精準,歎爲觀止。

7、幾個月前我提到德國人家裏除了馬桶還裝有小便池,這樣男士小便時就不用搞得馬桶裏尿液四濺,對女士會更衛生。有推友表示不相信。這次到德國人家裏特意拍了張照片。這家的衛生間並不大,不到5平方米。

8、德國人在牆面貼瓷磚時,瓷磚間抹灰縫隙的標準寬度是5mm,而不是象中國貼瓷磚時縫隙儘可能緊密。一是縫隙中可以釘釘子無需破壞牆面;二是較寬的縫隙易於清潔;三是瓷磚邊緣有誤差,很難絕對平直,較寬的縫隙比緊密的縫隙能讓瓷磚接縫的誤差更不顯眼。

9、在德國所見各種衛生間——公司、餐館、車站、火車、景點、旅館、家庭,甚至公園流動衛生間,都會同時放置兩卷甚至更多的捲紙,擦手紙也是如此,你無需擔心用完衛生間才發現紙沒了。另外,德國衛生間裏的捲紙、擦手紙的質量比國內同類紙品要厚實幾倍。

10、狹窄的老城小街道,因爲路邊停了輛工程車,只能通過一輛車。兩邊各有七八輛車排隊。沒人指揮,大家自覺地這邊通過一輛,那邊通過一輛,這邊再通過一輛,那邊再通過一輛。有次遇到修路兩車道並一車道,也是左一輛右一輛左一輛右一輛,“拉鍊式”並道。

11、閒聊時討論罰款,德國警察說他在限速40公里的路段開到58公里,被拍照罰240歐元;德國公司的人說他遇到堵車雙黃線調頭被抓現場罰款400歐元;另一個德國公司的人說他P2P下載盜版內容,事後被查到罰了2000歐元。規則很清楚,犯規後果很嚴重。

12、德國帶鎖的門大部分都是L形下壓式開鎖的門把手,幾乎見不到球形旋轉式開鎖的門把手。原因是當你手上有東西時可以用胳膊肘壓下把手開門,如果是球形把手就不得不放下東西用手去擰開門鎖。

13、30桌的餐廳只有3個侍者,她們的工作量比中國的餐館服務員大很多倍,卻總是笑得很燦爛——絕不是咬筷子露出7顆牙訓練出來的那種笑容。胖胖的列車員一邊哼着小曲一邊查票,有時還會笑容可掬地跟你開句玩笑,絕不會給你一張欠他兩百吊錢似的後爹臉。

14、在德國公共場所經常能看到殘疾人,甚至還見過兩次盲人牽着導盲犬坐火車。開始有點奇怪德國怎麼這麼多殘疾人。有一次注意到火車站電梯按鈕上有盲文才想明白其中道理。社會對殘疾人無歧視加上無障礙設施遍佈,殘疾人出行公共場所很方便,才顯得殘疾人多。

15、德國的電器工具品種繁多,但牆上的電源開關幾乎只有一種,5釐米左右正方形圓角平板開關,見不到中國常見的按鈕式開關。這種大平板開關好處是手裏有東西時用手肘就可以撞開,黑暗中無需手指摸索也能很容易打開。開關也因此都安裝在手肘能夠到的高度上。

16、德國窗框下沿有兩個排水孔,窗框與窗臺之間鋪有一層外傾的金屬板,金屬板延伸到窗臺外側,邊緣突出下彎,就象窗臺上鋪了個金屬「屋檐」。雨水順着窗戶下來,通過窗框排水孔流到金屬板表面,再沿外側直接墜落地面,可極大減少雨水對窗臺和牆面的浸泡滲透。

17、德國室內都採用天花板內嵌射燈分區照明,幾乎不用集中照明的吸頂燈。一是光線更有層次,可通過照明分區;二是照明更有效率,該亮的地方一定夠亮。窗戶內側、牀頭、衣櫃立面,這三處的天花板一定會裝射燈,這是國內不太常見的燈光佈置規則,道理自己想。

18、除了農田和工地,在德國很少能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是鋪了草坪就是鋪了磚石,所以大風天氣裏空氣中也沒有浮土。在工業區我看到廠房周圍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沒鋪磚石也沒鋪草坪,直接就堆了一層10釐米厚的小石子,也挺省事,總之就是不讓土壤露出來。

19、說到鋪地面,德國人很少在地面鋪大塊的水泥,因爲不利排水,除了透水磚,更多是嵌在一起的碎石塊。中國古代青磚鋪地當然也有同樣的透水功能,鋪設效率也比嵌碎石塊高,但是耐磨程度就差很多了(看看故宮廣場的地面就知道了),而且容易生青苔打滑。

20、德國居室的門大都極其厚重,比寫字樓防火門差不了多少,據說裏面加有隔音材料。門邊有一個突出來的邊條,關門時邊條會蓋住門縫(沒法兒在門縫裏看人了);二是門與門框之間都貼有厚實的膠條,密封性極佳,防塵隔音(壞處是摔門而出時很難有音響效果)。

21、德國人見面打招呼用語“Allesin Ordnung秩序還好吧?”

22、每逢開週會,一到下午6點還開不完,羅伯絲先生就會瞄一下手錶,然後說:“I have to report to mygovernment now.”(我要向我的政府彙報了)。對於德國人,家裏的太太就是政府,她管他的衣食住行。

23、德國人的口頭禪之一是“讓我看看記事本。”

24、德國人工作中不苟言笑,對陌生人,他們很少“自來熟”,要呆上兩三個月,招呼才慢慢變得隨和起來。有些德國同事7年下來,稱呼我時還總有一絲不苟地加上Mrs。

25、德國地鐵裏沒有防止人們逃票的閘機和玻璃門。

26、德國地鐵裏的人們不用手機上網,而是捧一本書靜靜閱讀。

27、在德國的賓館和市政大廳的洗手間裏,都有兩卷衛生紙,一卷放在盒子裏,另一卷備用。

28、科隆大教堂的宏偉是相機無法拍攝的。科隆教堂歷時600年才建成,最初的設計者對這座巨大建築早就構思了全部細節,歷經600年,這個設計思路竟還能夠延續。

29、德國人真的用量杯喝水嗎?當我偶爾進入廚房,看到一疊疊整潔挺括、雪白如豆腐般的抹布,以及一排排如何嘗器材一樣標有刻度、貼有標籤的食品器皿時,才感悟到日爾曼民族對待生活的認真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30、汽車在市區時行駛,時速不得超過30英里。也有個笑話說:如果半夜12點還有人在路上等紅燈,那個人肯定是德國人。

31、他們的街面上永遠都是自己國家生產的汽車。雖然德國人的派對意識全世界無人能及,但沒有哪個德國人會像中國遊客那樣在法國的市場上排除去買LV,如果限制他們購買數量並排隊,那麼他們寧可不買。

32、在餐廳裏,德國人來喫飯,走後不用換桌布,因爲上面滴油不沾。

33、衣服舊得不能再舊了,它的扣子依然還在。於是有句玩笑話說,德國鈕釦的壽命比婚姻還長。

34、鉗子、螺絲刀、錘子、扳子、鋁合金架子……有了這些,德國大部分男人都可以在閒暇的時候把祖傳的傢俱翻出來修繕一番,也可以親手給孩子製作一個獨一無二的木馬,甚至,如果空間夠大的話,可以給家人再蓋一座木屋。

35、Maya(德國人名 女)的祖母親手整理出來的衣櫃:一層又一層潔白的牀單、毛巾,它們被整整齊齊地疊放在櫃子趕時髦,一絲不苟,一塵不染。

36、售票處免費提供列車時刻表,按照字母排序,一個城市一張表。從凌晨1:00到深夜24:00,每個時間區域內,詳細列出往返目的地的雙向車次時間表,標明每趟列車,是否設有餐車、是否可攜帶自行車、是否有臥鋪、躺座或咖啡供應。最重要,這裏沒有“晚點”這個詞語。

37、使用歐元之前,從1芬尼到1馬克的硬幣上,都在像樹葉子作爲裝飾圖案,50芬尼的硬幣背面是一位健美的女性種植像樹樹苗的畫面。德國曾能源緊張,冬天,人們寧願挨凍,也不願意砍伐樹木用來取暖。他們常說:“走進森林去吧,像一個受傷的動物,把自己藏起來,它自會痊癒。”

38、Leo一年級開學第一天領到一本環保記事本,封面是一片綠翠,上面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週一,我爲瀕臨滅絕的灰鶴捐了1馬克零花錢;週二,睡覺忘了關燈,浪費了大量的電,真不應該;週三,上圖畫課時連撕了3張白紙,老師說,造紙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慚愧……”

39、無論是現代都市還是鄉村小鎮,全國街頭巷尾的垃圾箱款式、造型、功能和顏色全部統一。四種顏色,四個投入口,醒目地標有玻璃、紙張、果殼和包裝材料,圖文並茂,小孩子也不會弄錯。

40、1911年4月,雲南滇池螳螂川上的石龍壩電站建成發電。100年過去了,它仍然在爲鄰近的村寨提供所需的電力。這座水電站所用水的輪機、發電機和變壓櫃全部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產品。

41、根據德國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以內的範圍,會有存放備件的小倉庫。2010年7月,青島城建公司員工根據德國朋友的這一提示,在老城區的下水道里找到了100多年前就用油布包好的備用零件。同時,由德國人建造的青島棧橋東側泄洪口正在正常使用。(金屬加工小編聽說是個假新聞,但是小編認爲有這個標準和備件還是很好的做法。)

42、某電視欄目在德國的某一城市的街頭放置了2個公共電話亭,一個上面寫“男”,一個上面寫“女”。然後工作人員就躲在暗處,觀察德國人的守秩序情況。整整一天下來,一切都是那麼井井有條,男人進寫着“男”字的電話亭,女人進寫着“女”字的,毫無差錯。即便有時一邊空着,而另一邊在排隊。正當工作人員準備收工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例外,一個男人在等待前面講電話的人5分鐘之後,終於忍不住鑽進女安電話亭。工作人員如獲至寶,趕緊跑過去採訪,原來那個人是法國人。

這麼多細節,個個讓人觸動,個個值得借鑑和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