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能力當皇帝,但卻沒有資格。因爲按照禮法規定,要繼承皇位,必須是嫡長子,李世民雖然是嫡子,但卻不是長子,要繼位當皇帝,只能走非常之路,也就是奪位。雖然李世民成功了,但卻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爲大唐日後百年基業繼承,埋下了血腥的種子。

不甘居人下,李世民暴力奪位

李淵建立大唐後,第一件事就是確立長子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當時,大唐雖然建國,但天下沒有完成統一,因此,李世民就承擔了掃平天下的重任。

可以說,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幹得非常不錯,但功勞再大,也只是爲他人做嫁衣裳,這對於有雄心的李世民來說,是非常心不甘、意不平的。但是,禮法不是李世民憑戰功就能改變的,因此,他只能暗地裏做準備,找機會上位。

李建成也感受到了李世民在繼位方面的咄咄逼人,因此,也開始提防。他和弟弟李元吉組成聯合戰線,共同對抗李世民。而李淵作爲父親,在關鍵時刻採取了和稀泥的錯誤做法,等於變現支持了李世民的奪位行動。因此,李家兄弟爲了皇位,終於撕破臉了。

在手下鼓動下,李世民鋌而走險,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兄弟,囚禁父親,如願當上了皇帝。

雖然李世民在當上皇帝后,勵精圖治,最終成爲大唐和中國封建社會最著名的皇帝,但他開創了大唐血腥奪位的先例,尤其是以暴力手段奪去了兄弟的性命,並在日後的清算中,將兄弟的後代全部殺死,暴露了其冷血和只是的一面,爲大唐日後皇位繼承不走尋常路埋下了動盪的種子。

李世民差點自食其果

現世報來得快,這一點李世民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差點就成爲武力奪位的犧牲品。

李世民當皇帝后,第一件事也是確立自己的繼承人,李世民和皇后有三位兒子,長子李承乾被立爲太子。在開始,李承乾的所作所爲的確有明君繼承人的風範,在處理政事和學習方面,讓大臣挑不出毛病。就當所有人以爲李世民的繼承人已經安穩之時,李承乾的性格發生了突變,開始朝糊塗、暴戾方面轉變,還沒有繼承皇位,就顯露出昏君的素質了。

李世民打江山不易,自然不會容忍李承乾如此胡鬧,因此,就對他進行斥責,並有了更換太子的想法。他的四兒子李泰聞風而動,開始打繼承人的主意。李承乾不願如此落敗,但他沒有洗心革面換取李世民的諒解,而是決心向老爸學習,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

爲此,李承乾開始暗地裏招兵買馬,拉攏幫手,連李世民的心腹大臣侯君集都願意爲李承乾效力,將李世民趕下臺。只是李世民是靠政變起家的,在這方面的警覺自然不是其他人所能比的,而且李承乾無論哪方面都和李世民相差太遠,自然政變還沒發生,就被李世民粉碎。

所有參與政變的大臣都被處死,李承乾被流放,沒幾年時間,也鬱悶而死。李世民品嚐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此時他的心境,應該是淒涼的。但他卻無法回頭。因爲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是不能輕易下去的,而爲了當皇帝,就只能選擇無情和冷血了。

大唐後世皇位繼承,風波不斷

李世民選擇的繼承李治,基本還算合格,但他因爲身體不好,最後讓大權落在了皇后武則天手上。武則天是一位有野心的皇后,爲了當皇帝,她甚至逼死了自己的兒子,其冷血程度不亞於李世民。

經過武則天的折騰,李世民的後代爲了皇位繼承,也殺紅了眼。雖然和武家有血緣關係,但在皇位繼承方面,連父母都可以不認,血緣關係也算得了什麼?武則天的兒子發動政變,推翻了武則天,自己當上了皇帝,又經過幾次血洗,武家後人基本上都送進了墳墓,皇位終於穩妥妥地成爲李家的寶座。

但這不等於皇位繼承從此太平。當上皇帝的李隆基對皇位有一種天然的不安全感,他爲了防止自家人對皇位有企圖心,就將自己的兒子、兄弟都集中居住在一起,便於監視。但皇位的誘惑,不是將人囚禁在一起就能放棄的。

李隆基寵愛的妃子武惠妃因爲想立自己的兒子當皇位繼承人,就開始構陷太子,結果李隆基竟然相信太子要謀反,一怒之下,就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李世民立下的血腥種子,在這一刻,終於發芽。

接替太子之位的李亨,並不是李隆基中意的皇位繼承人,只是此時李隆基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了。而李亨當上了太子,卻覺得自己生命都不安全了,於是,幾次請求辭讓太子之位,只想當一個平安王爺。但太子之位也不是不想當就不當的。於是,李亨在當太子的那幾年,終日愁眉苦臉,生怕自己捲入皇位繼承的是非當中,甚至還爲此休掉了自己的老婆,只爲讓老爸李隆基放心。

安史之亂爲李亨上位創造了條件,在逃避叛軍的路上,李亨脫離了李隆基的控制,以太子監國的身份,來到靈武,統帥軍隊和安祿山周旋。對於李亨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不看老爸的臉色了,而有軍隊的支持,也讓他有了當皇帝的底氣。在和李隆基分開兩個月的時間裏,李隆基在武將的支持下,在靈武即位當了皇帝。

李亨以非法手段即位,引起了弟弟李麟的不滿,他也打算起兵奪位。但李亨比他老練,實力也比他強,沒費什麼功夫就將其殺死。然後又在平定叛亂後,直接把李隆基囚禁,算是徹底除掉了對自己皇位的威脅。

就這樣,李世民開創的血腥即位,一直到期重孫這一輩,還在上演人倫悲劇,也把他親手開創的大唐基業送進了墳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