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總理段祺瑞

北洋三傑(龍虎狗)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啓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

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請蔭昌推薦人才,次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爲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爲會辦大臣,鐵良爲襄辦大臣,徐世昌爲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爲“北洋三傑”。

段祺瑞三造共和

一造共和

北洋三傑(龍虎狗)

清帝退位詔書

民國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爲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國的落後源於集權腐敗的家天下統治。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民國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

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喫了閉門羹。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造共和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6月14日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臨時執政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先邀請孫中山北上,後與奉系妥協,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24日,段正式下取消法統令,廢除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由臨時參政院替代之。

三一八慘案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羣衆五千餘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亦未命令開槍)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3月19日,各地輿論紛紛譴責國務院門口屠殺。3月20日,段祺瑞明令撫卹死者,醫治傷者。強大民意壓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會議,通過了屠殺首犯“應聽候國民處分”的決議。記得學過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據說三一八慘案後當聽到學生被殺的消息,段祺瑞爲了紀念學生從此開始喫素。

收復外蒙

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收復外蒙居功至偉。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脫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準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舉國人民歡欣鼓舞。外蒙的迴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在這一點上,作爲當時的政府首腦,段祺瑞值得稱頌。

段祺瑞一生爲官清廉,生活節儉,三造共和,收復外蒙。爲中國共和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晚年潛心佛學,不爲日本人的威逼利誘所動,一心爲國做事,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北洋時代亂的不是政府,而是那個分裂的時代,作爲那個時代的掌權者努力推動着國家的發展,他是那個時代不可忽略的人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