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變了,小時候求知若渴,怎麼長大了就厭學了呢,問題到底出在哪?

孩子小時候愛學習,家長你是否欣喜若狂,慶幸不已:真是蒼天有眼,賜予我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只要想學,爸媽一定竭盡全力:能滿足的無條件滿足,不能滿足的創造條件滿足。拳拳愛子之心感天動地,家長你也很爲自己的付出感動不已吧。可你全然不知,你正在爲孩子的厭學種下禍根。

來欣賞一下小學一年級兩位女生放學後的對話。

甲同學:今天週一我有書法課,明天放學後我們一起玩吧。乙同學:不行,明天我有英語課 ,週三怎樣?甲同學:不行,週三閱讀課,週四吧。乙同學:哎,週四鋼琴課,週五舞蹈課,那隻能週六了。甲同學:週五我也有游泳課,週六電腦編程,還是週日吧。乙同學:週日更不行啊,上午小小主持人,下午架子鼓。甲乙同學同時嘆了口氣,異口同聲地說:只能寒假約了哦。

小學生放學後想約一起玩,竟然比登天還難。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興趣班少則三個,多達十個。小時候該玩的時候不能玩,時間都拿來學習了。長大了該學習的時候,已然沒有了學習的激情,厭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對孩子來說,興趣班誰不喜歡?同學報了我也要報,從衆心理在作怪。父母不僅不阻止,還極力引導。其實這些都是假興趣,把假興趣當成真興趣,時間久了,真興趣也沒興趣了,孩子真的一無所長了。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總是反其道而行之。孩子第一次來參加小提琴學習,總是興奮不已,躍躍欲試。鈴木老師一臉嚴肅說:“不好意思,觀摩可以,動手絕不允許。先聽聽其它小朋友奏出的美妙音符吧。”孩子聽了一定覺得妙不可言。急不可耐,我想試試。鈴木老師再次拒絕:“對不起,回家吧。”孩子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着第二堂課的到來,我也想奏出最美的音符。鈴木老師只讓孩子拉一兩次空弦,慾望得不到滿足,讓他們飢餓難耐,個個興味盎然,每堂課總覺得意猶未盡,爲下一堂課的到來歡呼雀躍,滿心期待。

這叫飢餓教育法。你餓了,再餓一會,一定喫得津津有味,但決不讓你喫太飽,你就會一直想喫下去。

可家長完全做反了。寶貝,餓了嗎,趕快喫,多喫點啊。結果呢,喫得反胃,味同嚼蠟,再也不想喫了。孩子想學,剛開始只是一時衝動,家長千萬別喜形於色,先不滿足或適度滿足。興趣班有一兩個就行了,去玩吧,盡情釋放你的天性。想學卻沒得學,孩子反而更想學了。可以理解爲欲擒故縱。總結爲一句話:小時候別把孩子學習的潛力開發得太狠了。

要記住,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習激情,一旦熱情沒了,再努力也於事無補。

本期節目到此結束,下期不見不散。權哥開講啦,心靈正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