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孩子的榜樣,因爲兒童的模仿能力強,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中就會模仿,反之也一樣,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對於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麼學什麼。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影響。一個家長的人生經驗、身心修養、平時的爲人處世,都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也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水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長大以後少走彎路,儘可能地避開來自生活的無畏打擊和挫折,從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舉個例:孩子第一次寫作業拿筆的位置不對,父母沒有看到,那麼下一次孩子又會是那樣拿筆,父母又沒有看到,等到父母發覺,這種拿筆的姿勢已經重複了幾次了,要矯正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孩子開始不習慣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寫作業時,低着頭,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馬上糾正。那麼下次孩子就會知道這樣不對,多重複幾次正確的寫字姿勢,很容易就改過來了。

所以會教孩子的父母,特別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並隨時糾正,以免養成不好的習慣!培養習慣過程中不要有例外。一是時間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間上也不要有例外。這其實是培養孩子習慣過程中一個的過程,就是要保持養成習慣的連續性。儘量做到天天堅持,中間儘量不要斷開。比如:你想培養孩子看課外書的習慣,那就要做到讓孩子每天都看一會兒,這樣久而久之,這個孩子看書的習慣就出來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忙起來了,就不讓孩子看了,明天帶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過兩天又有個什麼事,又沒讓孩子看,所以這個習慣就很難養成。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養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中,要做到連續兩字。還有一種,也要注意。那就是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統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員要統一。這樣一個好習慣就更容易養成。

比如:培養一個孩子不要亂丟垃圾,老師強調學生不能亂丟垃圾,學生在學校做得很好,不亂丟。但是一出校門回到家裏,父母不強調,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亂丟,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丟,路上的人都能丟,那我也丟吧。學校在給孩子建立這個習慣,但是家庭和社會卻在教孩子破壞這個習慣。最後相互抵消,孩子的好習慣還是沒有建立起來。在家裏培養習慣也一樣,有時家裏對孩子的管理意見也不統一。比如:孩子小時,父母堅持不餵飯,讓孩子自己喫,孩子的習慣快養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爺爺媽媽家,爺爺奶奶看孫子喫得慢,心疼,又去主動喂孩子,這樣孩子自己喫飯的這個習慣也就難養成。
記住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