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这是一处考古发掘现场,隋唐两朝皇帝的避暑行宫“九成宫”遗址,从已经发掘出的部分宫殿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可以想象出当年这座宫殿的辉煌。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市麟游县,麟游是关中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九成宫遗址就在县城中心,这里四面环山,夏季凉爽宜人,最适合避暑,现在麟游县的旅游宣传口号就是“千年九成宫,现代避暑城”。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九成宫是隋文帝杨坚取得天下后所建,经历了隋朝两位皇帝,唐灭隋后,宫殿仍然是唐代的离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喜欢来九成宫避暑消夏。最终在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被洪水冲毁,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建成到被毁,存在了241年。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我们今天只能看到埋藏地下一千多年的宫殿遗迹,麟游县的地形决定了这里容易遭受水患,周围群峰连绵,县城中间有河穿过,遇上暴雨无法快速排出,就会形成洪水。因为没有地面古迹,再加上很久以来麟游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九成宫几乎被人遗忘。不过,爱好书法、临过帖的人都会很熟悉“九成宫”这三个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帖是书法入门名帖,“欧体”书法指的就是欧阳询的这份墨宝。《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传世代表作,由魏征撰文,欧阳询手书,于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是为了记录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发现一眼清泉的事迹,因此称为“九成宫醴泉铭”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九成宫这个名字是李世民改的,隋代叫“仁寿宫”,隋文帝杨坚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意。杨坚的想法是好的,不过结果不太好,隋文帝就是在仁寿宫避暑的时候驾崩的。关于隋文帝杨坚的死也是一个历史悬案,有“得病自然死亡”、“隋炀帝杨广勒死”、“杨广毒杀父亲”等多种说法,而且都有文字记载,但还是争论了一千多年,目前也尚无定论,就像他们父子两人的功过是非一样扑朔迷离。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也常常来仁寿宫避暑,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下旨对仁寿宫进行了扩建,改名为“九成宫”,有“九重”、“九层”之意,一是说宫殿奢华宏伟,二是象征“九五之尊”的至高皇权。唐高宗李治还曾把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寓意“颐和万寿”,不过后来又恢复了九成宫的名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陆续又修建了很多别的宫殿,因此唐高宗之后九成宫逐渐被“冷落”,没有得到有效修葺,很快就衰败了,经不起一场暴雨的洗礼而埋入黄土。九成宫旁边的水景,当年的人工湖“西海”如今已经恢复,垂柳碧波、回廊小桥再现了隋唐盛世。幸运保存的《醴泉铭》和《万年宫铭》记事碑(现藏于九成宫遗址旁新建的“碑亭”博物馆,因疫情还未开放。)成为研究九成宫的珍贵史料。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关于九成宫还有一个让我们今天看来“毛骨悚然”的记录,就是九成宫下面可能有“万人坑”。史籍记载当年负责修建仁寿宫的是隋朝开国功臣,隋文帝的得力干将杨素,杨素是一位“残暴”的武将,无论带兵打仗还是修建工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隋文帝对仁寿宫的工期又催得紧。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于是,为了加快修建仁寿宫的进度,杨素对工匠相当严厉,累死上万人,而且他用累死工匠的尸体填埋宫殿地基。仁寿宫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开工到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竣工,仅用时两年三个月建成。隋文帝很满意,大大地赏赐了杨素。不过这样的做法和“仁寿”两字极不匹配,这也许是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吧。至于九成宫下面有没有埋葬着隋代工匠,只能等后续发掘结果来揭晓答案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摩旅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