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汉族,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也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郑板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兰竹图 此图气势磅礴,山势险峻,巨石峥嵘突兀,一丛丛兰竹,舒散而出。以枯笔淡墨勾石,浓墨劈兰撇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互为穿插呼应,气韵俨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著名词曲家蒋士铨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此画即为佐证。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墨竹图 此画中写修竹数竿,长短有殊,左斜右倾,顾盼有情。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竹后几根石柱挺立,水墨勾画,笔法秀挺硬气,皴擦较少却神韵俱全。竹用浓墨而石取淡笔,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全图气势俊逸,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甘谷菊泉图 作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笔墨放纵,挥洒淋漓,神情飘没,新意独具。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作者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竹石图 板桥画,自然是才子画,信手画来,草草而成。粗看若不经意,但一读诗题,而新意立见,其中的趣味,由读者的悟入会越来越丰满起来,最终充斥于画面,充斥读者的胸中。此图修竹不过二茎,且局促于一隅,巨石却冲天而立。竹,似乎居于宾位处于弱势。读其诗:“须知地下龙孙劲,穿透石根爬薜萝。”原来,竹的力量源在地下,连石根都能穿透,它的擎天之势不就在眼前了嘛!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行书八言联 郑板桥善行书,取法锺繇、黄庭坚,复参汉隶魏楷笔意,自称“六分半书”。此联行中有楷、有隶,间有篆意,圆重厚朴而有潇洒之趣,很大气,很有古意。金农称他“狂草右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绝非妄肛。是他书法中的精品。且保存完好,很可珍。上下联各钤“橄榄轩”印,古人每有之,非重复也。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兰石图 :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竹兰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属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成之兰,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敢云我画竞无师,亦是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写为支迅谢世兄正之,板桥老人郑燮。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墨竹 题识:千叶万千而不觉其多,一叶两叶而不觉其少。要在气韵胜。则多不嫌冗,少不病弱耳。左史庄骚之文何其多,读者惟恐其不多。檀弓公谷之文何其少,读者惟恐其不少。因论画并及之。板桥居士郑燮。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幽壑兰泉图 题识:兰也无多竹也稀,让他石骨展容辉;庐山飞瀑三千尺,奔入江湖赛马蹄。乾隆甲申板桥郑燮。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竹石兰蕙图 题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书 法 立轴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竹石图 录文: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湘云洲楚州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板桥居士郑燮画并题。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七竹图 题识:紫庵先生宰潍县多惠政,至今有吴公七贤祠。七贤而独称吴公,盖重吴也。燮宰是邑,谒其祠,葺而新之。在县西五十步不远,故得常至而拜献焉。玉树亲翁索余画,因写七竹以比七贤,亦以见贤者之必有后也。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三月既望,板桥弟郑燮拜手。

兰、竹是文人画家喜欢绘画的题材,郑板桥喜欢画竹,认为竹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刚正和倔强不驯之气。这幅大型墨竹作品是郑氏七十岁时的杰作,描绘修竹七枝,以七竹比喻七贤,形简意足,竹姿疏落有致,顾盼有情。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竹石幽兰 录文: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这幅以竹、兰为主题的画作,体现了画家以“眼中之竹”观察、“胸中之竹”思考、“手中之竹”表现的创作方法,传达倔强刚直、孤傲不驯之气,兰叶的葳蕤则“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直抒书画同源之义。兰出空谷,竹称此君,相伴立根于破岩中,纤弱其表,强劲其髓,画出一股精神力量。画作的题诗是自度曲,属于当时很自由的诗体,有些句子显得“没文化”,而这恰恰是郑板桥的印记。拿他传世的《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来对比这幅画中的“湘云外,楚水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便知道当年的进士里,也只有郑板桥会写这样的大白话。款识的字体是所谓的“六分半书”。历来文士流行隶篆相参的八分书,郑氏则再加以行楷笔法,创新为八分之八分,戏称六分半,被前人推为纵横错落、瘦硬错落,“乱石铺阶”。这幅《竹石幽兰》题款有四行七十四字,单字皆乱石,狂放不羁;整体已铺阶,通畅如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墨竹 题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蝿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道人郑燮写。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兰竹图 题识: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乾隆壬午,板桥郑燮画题。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竹石图 题识:不须红紫夸颜色,最爱先生骨里青。板桥郑燮。郑燮此图,密叶劲枝,笔歌墨舞,在爽利迅疾中能顾及疏密呼应之趣;画石以偏侧取势,峻削硬朗,苔点亦错落有致,很见功力。或曰板桥画石从不点苔,实非。其偶一为之者确有传世,故不可执一求之。款印亦佳,是其真格。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疏竹秀石 中用墨浓淡相映,秀石亦是自家写法。题款“记得读书窗纸破,为余夜来起秋声。”追忆昔时读书,风竹警夜情景,颇寄感慨。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竹石图 题识:竹称为君,石呼为丈。锡以嘉名,千秋无让。空山结盟,介节贞朗。五色为奇,一青足仰。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行书七律诗 识文: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留。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江东贾客木棉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热,卧吹箫管到扬州。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道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行书七言诗 释文:小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而今归到山中去,眼名葩是后贤。此雍正十三年送孙大中丞告归事也。至□隆九年余过德州,公年八十二,十一子,孙曾林立,并见元孙,复□是图索题云:天家雨露苍苍,载得兰花返故乡。又喜山中长气候,而今再把满兰香。公哈哈大笑。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结体严谨,行笔朴拙凝厚而又不失秀润飘逸,奔放阔达,气势磅礴。章法上,随心所欲而不失法度,体现出对笔墨高超的驾驭能力,通篇结字或高或矮,或长或短,活疏或密,活繁或简,大小错落,偃仰欹侧,变化万千,真可谓“乱石铺街”,“满天星斗”,堪称佳作。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郑板桥的书学传承,其自评曰:“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高其佩)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而后,他上溯至唐以及魏晋南北朝,在《瘗鹤铭》上用功最深,旁参汉隶章草,及旭,素大草之法,自成一派。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郑板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