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帮帮法律 ,全文1077字,阅读全文约2分23秒。

“现金贷”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揭开你不知道的暴力行规

只需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几千元……近几年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速崛起,甚至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块投资“宝地”。然而,部分平台不设贷款门槛,以服务费、管理费的名义掩盖高息,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借此攫取暴利,且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

案例:

一年多以来,重庆的陈女士全家经历了一场噩梦。儿子杨宇前后在20多家贷款平台借款2万多元,全家人陆续偿还了大半年,直到今年5月才将本息10余万元结清。

“现金贷”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揭开你不知道的暴力行规

杨宇是重庆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去年初,为购买新手机,杨宇无意中发现一些主打“现金贷”的贷款平台,只需提供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资金当天就能到账。杨宇当即决定借款3000元,每月利息200元。

“当时,我对200元的利息并没有在意。”杨宇说,他当时正在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以为能轻松偿还贷款,但不久后他被用人单位辞退,无法按时偿还。后来,他不断接到催款电话和信息才得知,一旦逾期还款,管理费和逾期费每天高达100多元。

“现金贷”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揭开你不知道的暴力行规

无奈之下,杨宇先后从20多家“现金贷”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本息很快“滚雪球”般达到2万多元。杨宇的亲属、朋友都收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信息,还不断有人到杨宇的家中催款。

杨宇的父母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偿还贷款。在此过程中,逾期费、管理费和利息的滚动却从未停止。贷款全部结清时,本息已从当初的2万多元增至10余万元。

律师解读:

“现金贷”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揭开你不知道的暴力行规

在部分“现金贷”平台,高额的利息都以管理费、手续费等形式出现,其目的是掩人耳目。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36%为高利贷,超出的部分不受到法律保护。

另外,高额的逾期费让部分“现金贷”平台不但不顾虑用户逾期,甚至还希望用户逾期,因为逾期费比利息要高得多。业假设用户都逾期一个月,只要能收回30%客户的钱,平台就足以获取暴利。

“现金贷”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揭开你不知道的暴力行规

而催收能力成为部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坏账率较高,催收难度较大,在暴利的驱使下,各“现金贷”平台的催收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有些放贷公司在放贷的时候会要求读取贷款人手机联系人名单,如果贷款人不还款,除了向贷款人催收外,还会骚扰联系人名单里的所有人。有的借款人迫于压力或受催债人“指点”,只能在其他平台借贷还钱,并不停地“借新还旧”,利滚利的结果就是,最终产生巨额本金利息,导致借款人陷入债务危机。

显而易见,“多头借贷”蕴藏风险。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拆东墙补西墙”,“总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可能引发雪崩。”

“现金贷”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揭开你不知道的暴力行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