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認爲日本隊缺乏頂級的中鋒與中衛,缺乏對抗,其實日本足球最缺乏的是速度與突破能力好的球員,因此爲了維持足夠的控球優勢,他們只能利用更多次的短傳滲透,去攻擊到對手的腹地,但是,即便是攻到了對手的進攻三角區,缺乏頂級中鋒的日本隊,依然解決不了致命一擊的問題。2006年世界盃日本隊面對巴西隊全場比賽控球率接近六成,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還是被羅納爾多一人擊潰,無論是速度還是對抗能力,日本的防守球員都不是頂級前鋒的對手,而即便是一些二流前鋒,只要是身體夠強壯也足以摧毀日本的防線。

開頭語:日本足球眼下無疑是亞洲足球的最佳代表。儘管他們從未打進過世界盃的八強,但是,無可否認日本足球隊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即便是把澳大利亞拉進來也是如此。不過,以奪取世界盃冠軍爲終極目標的日本足球,卻還從未進入過世界前八,這也讓他們進入不了世界一流強隊的行列,打法先進,並且有諸多旅歐球員的日本隊,緣何發展了20餘年依然難以逾越這道鴻溝呢?其實這絕不僅僅是日本球員對抗能力不足或者是運動能力方面的因素,球員過於單一化,攻防兩端缺乏個人能力突出的球員恐怕纔是日本足球難以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最大原因。極度講究團隊協作的日本足球缺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戰術核心,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
隨着日本疫情的日益嚴重,無論是東京奧運會還是日本國內的足球聯賽都陷入了停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日本國奧隊,希望可以在本土舉辦的奧運會上有所突破,不過,由於在U23亞洲盃上的糟糕表現,讓日本國奧隊並不被看好,這場疫情的到來更是讓日本足球少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從2018年世界盃遺憾出局,到2019年美洲盃上以青年軍參戰讓人眼前一亮,日本足球總是給人以驚喜,但是卻總是給球迷留有一絲遺憾,我們今天就日本隊近幾年的一些優劣勢,來分析一下日本足球距離世界前八還有哪些差距。
當2008年西班牙足球奪取歐洲盃冠軍之後,西班牙是的傳控足球開始風靡全球,巴薩的橫空出世更是把這種足球推向了頂峯,這對於足球戰術的改變是革命性的。他改變了過往的利用自己的“十號核心”持球推進,或者英式足球的二過一配合的模式,更多的利用三角傳遞,不再長時間的把球集中到某個人身上,無球跑動與接應更多了。
而日本隊事實上在2004年亞洲盃之後就開始嘗試這種打法,儘管當時擁有中村俊輔這樣的球員,但是他們依然堅持傳跑的傳遞方式,這個時候的日本隊即便是在面對巴西這樣的球隊的時候都可以拿到控球上的優勢。而彼時日本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對抗性上。
2006年世界盃日本隊面對巴西隊全場比賽控球率接近六成,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還是被羅納爾多一人擊潰,無論是速度還是對抗能力,日本的防守球員都不是頂級前鋒的對手,而即便是一些二流前鋒,只要是身體夠強壯也足以摧毀日本的防線。比如他們當時首場比賽面對澳大利亞隊,半場比賽領先一球的日本,下半場被對手的兩個替補打蒙圈。一個速度的快的卡希爾,一個身體強壯的阿洛伊西,澳大利亞完成了逆轉。
日本足球率先進行了傳跑結合的方式,這讓他們大獲成功,在2005年的聯合會杯中,他們在佔據極度控球優勢的情況下,先後2-2戰平當時的世界冠軍巴西隊以及1-0力克歐洲冠軍希臘隊,其傳控的優勢十分明顯,這正是得益於他們的這種推進的方式。
不過,日本足球的這種改進方式與西班牙主動求變不同,他們更多的是因爲球員自身水平特點做出的被動調整。很多人認爲日本隊缺乏頂級的中鋒與中衛,缺乏對抗,其實日本足球最缺乏的是速度與突破能力好的球員,因此爲了維持足夠的控球優勢,他們只能利用更多次的短傳滲透,去攻擊到對手的腹地,但是,即便是攻到了對手的進攻三角區,缺乏頂級中鋒的日本隊,依然解決不了致命一擊的問題。因此,彼時的黃健翔在解說日本隊比賽的時候發出了感慨:假如可以給日本一個範尼,日本至少可以打進八強。
因此,日本足球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的意識與傳球技術,更多的應用團體推進的方式進行控球優勢的最大化,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減小防線上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創造更多的進攻機會。
當然,隨着全世界都在嘗試這種推進方式之後,日本的優勢就不明顯了,而對抗以及速度上的劣勢卻暴露無疑。日本隊很穩,但是相應的他們很慢。缺乏速度型的球員其實是日本足球在進攻端最大的問題,他麼不夠快。而更爲可悲的是,即便是日本偶爾冒出來的幾個“快馬”發展的機會似乎也不是多麼好,比如宮市亮,他的速度絕對是世界級的,但是最終也沒有發展太好。再比如上賽季在日本J聯賽裏異軍突起的老將永井謙佑,他的百米速度有11秒,在足球遊戲裏他的速度與姆巴佩是一致的,但是,在國家隊他也只是邊緣球員。因此,不僅僅是快馬打不出來,即便是狀態極佳,以日本現有的打法也很難融入進來。
所以,爲了適應現代足球講究快速推進的節奏,日本隊改變了過往喜歡打短傳滲透追求控球率的特點,而是願意更多的採用長傳球趁對手立足未穩的情況下直接打到對手身後。2018年世界盃上,日本隊的控球率與傳球次數分別排名第九與第十一位,別說跟歐美頂尖球隊比不了,就是亞洲級別的沙特的隊,也要好於日本隊。
而且,日本隊的傳球更加具有侵略性,雖然這讓他們的前場傳球成功率下降(69%,排名世界盃第十一位),但是卻也製造了足夠的機會,日本隊世界盃上4場比賽總計傳出8腳關鍵傳球,有6次形成最終的進球,轉化率極高。
通過這些改變,日本隊在進攻組織的層面相比較之前簡化了不少,控球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卻打的更加有效率,讓自己的鋒線球員有更多更好的機會。日本隊的打法元素中有了更多的務實元素在裏面,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日本隊速度偏慢的問題,讓日本隊逐漸適應了現代足球的趨勢。
靈活的改變與進步,讓日本足球在日新月異的足球大環境下依然可以保持激流勇進,他們的成功其實不僅僅在於擁有更多的旅歐球員,而是因爲他們總是可以在保持自己優勢的同時,又能夠進行部分的革新,與時俱進。
說完了日本隊的優勢,我們再來看日本隊的問題。很多球迷對於日本隊的印象就是進攻終結能力不行,防守對抗能力不足,其實這僅僅是表現問題,事實上近些年日本足球已經極大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日本隊的問題其實另有原因。
我們先看進攻,上圖是2018年世界盃中日本隊的主力陣容,鋒線上承擔主要進球責任的是中鋒大迫勇也,兩翼的乾貴士與原口元氣,但是三人在俱樂部中都是作爲輔助型的攻擊手存在的。大迫勇也在俱樂部儘管多次被作爲單箭頭來使用,但是當賽季的場均射門數僅僅爲1.4次,排名全隊第六;而原口元氣盡管在赫塔打出過戲耍拜仁整整條防線助攻對手得分的高光時刻,但是在德甲的7場比賽裏,他甚至連一次射門機會都沒有撈到,機會最多的是左路的乾貴士,他從場均射門數爲1.9次,全隊第三。
因此,日本隊進攻的最大的問題在於,全隊都找不出一個可以作爲第一攻擊點的球員來,甚至連在俱樂部作爲第二攻擊點的球員都沒有,日本隊的鋒線,更多的是承擔吸引防守或者是傳球助攻的責任,真到了把他們推到第一線的時候,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日本不是缺中鋒,而是缺少能作爲終結點的中鋒,大破勇也,岡崎慎司以及本賽季打出來的鐮田大地,都是不錯的中鋒,起碼能算得上是歐洲二流了,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偏向於“九號半”的打法,難以承擔起攻城拔寨的作用。
而另一個困擾日本隊的問題在於邊路缺乏速度快的爆點球員。日本隊依賴整體,但是太過於依賴整體了,以致於顯得沒有一個穩定的戰術核心,哪怕是香川真司這樣的球員,在隊內都顯不出特別來。
2018年世界盃上,日本隊是場均突破次數最少的球隊,當然,這有戰術層面的安排,但是也因爲日本隊確實缺乏這類型的隊員。他們的邊路球員大部分是前腰或者是影鋒改造過去的。控球能力,無球跑動意識都不錯,但是一旦讓他們衝刺突破,他們還真做不了。而更爲嚴重的是,日本隊似乎也難以找到這類型的球員。
去年的美洲盃上,三好康兒以及備受矚目的久保健英都有着不錯的表現,但是,美洲盃後,三好康兒依然還是隻能棲身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隊,沒有什麼五大聯賽的球隊對他感興趣;至於久保健英表現也只能是中規中矩,以他現在的表現來看,加上皇馬在這個位置上的人才儲備,他基本不可能立足於伯納烏。而更爲尷尬的是,作爲邊鋒重點培養的久保健英,本賽季在前腰的位置上打的明顯好於邊路。
而眼下日本最火的球員無疑是冬季加盟利物浦的南野拓實,他也是一個類似於前腰式的邊路球員,作爲接應球員明顯更好。日本隊歷來缺乏獨立創造機會的球員,這也是橫亙在日本隊面前最大的問題。
眼下的世界足球難以出現把球傳進球門場景了,西班牙都沒有這種能力了,更何況是日本隊,假如不能有一個強力的爆點以及一個有着不錯終結能力的中鋒的話,日本隊單純的想通過整體推進的方式拿到前八甚至是更好的成績,應該會很難。
很多人認爲日本隊防守中對抗以及高空球能力不行,這樣的看法或許放在十幾年前還可以,但是從2010年開始,日本隊已經開始加強了對於中衛身高的重視程度,日本巴西混血的田中斗笠王就就是最好的代表,隨後,吉田麻也也成爲亞洲球員在英超出場次數最多的球員,日本中衛的對抗能力在這十年的時間裏上升很快。
再看2018年的世界盃,日本隊的頭球成功次數高達22.3次,甚至高於我們普遍認爲的高大型球隊瑞典隊,排名第七,即便是我們不能說頭球與對抗是日本隊的優勢,但是他們現在的水準絕對是準一流的了。而本賽季以創亞洲後衛紀錄身價加盟博洛尼亞的富安建洋已經成爲球隊主力,升高1米88,技術出色對抗能力不俗的“亞洲第一後衛”,絕對有着比吉田麻也更高的上限,日本隊根本不需要爲他們後防線的硬度擔心,因爲他才只有21歲。
日本隊最讓人擔心的其實他們在防守中一對一的能力。2018年世界盃上,戰勝哥倫比亞隊,是日本隊在世界盃決賽圈的舞臺上第一次戰勝美洲球隊,但是,卻是是在多打一人的情況下才完成的。而事實上,害怕美洲球隊不僅僅是日本隊的毛病,這已經成爲了亞洲球隊的通病,難以根治。
日本戰勝哥倫比亞的這場比賽,不僅僅創了日本隊的歷史,也創了亞洲球隊的歷史,這也是亞洲球隊第一次在世界盃決賽的賽場上第一次戰勝來自南美的球隊。2010年世界盃上,日韓都從小組中順利出線,結果在與南美兩支球隊——巴拉圭與烏拉圭的比賽中,亞洲最頂尖的兩支球隊紛紛出局,面對重視個人能力的美洲球隊的時候,日本隊辦法不多。2014年與2006年的世界盃他們分別被巴西與哥倫比亞4球血洗。
日本頻頻參加美洲盃,估計也與此有關,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下而言,日本還是有些怵美洲球隊。在剛剛過去的美洲盃上,日本隊竟然是小組賽中大腳解圍次數最多的球隊,這與我們認知的日本足球完全是兩種概念,日本隊儘管身體對抗方面不喫虧,但是面對腳下技術出衆的南美球員,他們的防守總是漏洞百出。
而另個一個困擾日本隊防守的問題在於他們總是後半場尤其是75分鐘之後體力不支。與比利時的比賽或許最能體現這個問題了。三個丟球全部發生在70分鐘之後,前面守的不錯的日本隊最終倒在了最後時刻。
傳跑接應的推進的方式儘管先進並且不容易失誤,但是卻也極大的消耗了球員的體力。尤其是日本隊缺乏個人能力出衆的球員,這就導致了需要有更多的跑動與更多的接應點。與比利時的比賽,看似丟球是兩個頭球,實則是日本隊後半場體力不支,只能用更多的犯規來阻止對手的進攻,導致了對手獲得了兩個位置不錯任意球,攻破自己的球門。而最後時刻的轟然倒地,則是死於一個臨近終盤的致命反擊。在進攻端消耗了過多體力的日本隊,到了後半場的防守已經難以做到步調一致了。
缺乏一對一防守能力出色的球員,讓日本隊在面對崇尚個人打法的球隊的時候,有着被打爆的極大風險,而進攻中投入過多體力消耗的情況下,讓日本隊往往在下半場的防守處於被動的局面,因此,比起對抗與頭球能力,這兩點纔是最爲關鍵的。
總結:日本足球在不斷的改革與進步,而在這種積極的變化中,似乎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頸。2018年世界盃上他們的表現足夠精彩,但是能夠打進十六強也有不少“運氣成分”,波蘭幾乎是最弱的種子隊,打哥倫比亞有人數優勢,而最終擠掉塞內加爾靠的的“公平競賽”規則,想要憑藉硬實力衝擊世界前八,日本隊還有一段距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