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拉美西斯二世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14年—前1224年),埃及法老(公元前1290—前1224年在位)拉美西斯二世,也許不是古埃及文治武功最盛的法老,卻很可能是名氣最大的一個。他也是古埃及中王國以後在位時間最長的法老(當然,還是難以同第六王朝的佩皮二世這個人精相比),也是最能享福的法老。古埃及在第十八王朝初期重新完成了統一,進入了新王國時代,一連數位法老都熱衷於開疆拓土,埃及的戰車向北踏向敘利亞、巴勒斯坦,向南達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亞境內)。但到了第十八王朝後期,由於埃赫納吞的宗教改革引起了國內政治紛爭,同時小亞細亞的赫梯王國發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勢,埃及在北非的領地逐漸失去,軍隊也失去了借戰爭升官發財的途徑,法老的威信跌入低谷。公元前1320年,軍隊總司令霍連姆赫布奪取政權,建立了第十九王朝。由於得國未正,他非常需要借戰爭以確立自己的威望,於是,在他手裏,埃及由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展浪潮。到他的第二個繼承人、自稱爲“帝國的再生者”的謝提一世手裏,收復了西亞的大片土地,在對赫梯的戰爭中也暫時佔了上風。這就是拉美西斯二世時代到來之前的國內形勢。國際上,富饒而又缺乏一個主導力量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成爲各方爭奪的重點,南面的埃及、北面的赫梯、米坦尼,東面的亞述和巴比倫都在對它虎視眈眈,這個地區成爲中東的“火藥桶”。拉美西斯於公元前1290年繼承了正處在上升階段的埃及,他雄心勃勃,決定建立一番超越前輩的功業,準備吞下敘利亞—巴勒斯坦這塊肥肉。他在尼羅河三角洲營建了新都培爾—拉美西斯,因爲新都的位置更便利於向北發展。他還組建了阿蒙軍團等四個兵團,總兵力約3萬人。但他的主要對手、已修煉了五百多年的赫梯王國也不是喫素的,其國王穆瓦塔魯同樣血氣方剛,遷都於靠近敘利亞的達卡什,以便於南下作戰。雙方摩拳擦掌,戰爭的陰雲籠罩在多災多難的敘利亞—巴勒斯坦上方。年輕氣盛的拉美西斯鐵了心要發動這場戰爭,他首先進行了一次預備性遠征,奪取了沿海的腓尼基地區,以便於獲得制海權。公元前1286年雨季過後,拉美西斯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而與此同時,赫梯國王穆瓦塔魯在情報戰上佔了上風,得悉了拉美西斯的進軍路徑,便在卡迭什郊外佈下天羅地網。拉美西斯親率最精銳的阿蒙軍團前進,在卡迭什郊外遭到兩個赫梯細作的矇騙,以爲赫梯大軍還在遠方,就一頭撞進對方的陷阱裏面。經過死戰,阿蒙軍團幾乎全軍覆沒,拉美西斯幸運逃脫,並在增援部隊的幫助下,獲得了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但代價慘重。而赫梯一方最引以爲豪的戰車兵也幾乎全軍覆沒。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此後,拉美西斯又發動了幾次入侵敘利亞的戰事,雖有斬獲,但規模不大。此時,敘利亞東面的亞述正在崛起,成爲赫梯的心腹之患。於是,赫梯國王赫吐什爾(穆瓦塔魯之弟)向埃及提出和約,拉美西斯同意,於是,國際關係史上一件破天荒的大事發生了。公元前1269年,埃及和赫梯締結了世界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國際和約。和約包括序言和九個條文,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1)雙方建立永久的和平,互不侵犯;(2)兩國國王要執行各自條約的義務;(3)兩國結成軍事互助同盟,在其中一國面臨第三國威脅時,另一國應傾力支援,同時,如果其中一國國王面對內部危機,另一國也應予以支援;(這一條至關重要);(4)兩國互不接納對方國亡命者的政治避難,已接納的應引渡給對方;(5)神對違約者懲罰,對守約者加恩。通過這個條約,兩國劃分了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勢力範圍。爲了鞏固同盟關係,赫梯國王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拉美西斯爲皇后。拉美西斯對這個和約是十分滿意的,因爲這個和約是對方首先提出的,而且對方還將其公主作爲“和親”的使者送來了,這個和約也給自己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盟友,以對付國內國外的敵人。實際上,當時赫梯王赫吐什爾面臨的形勢比拉美西斯要嚴峻得多,其東面亞述帝國的氣勢咄咄逼人,北面卡斯愷部落的威脅越來越大,國內的反對派也在蠢蠢欲動,而拉美西斯的敵手還相對較遠。因此,和約對赫吐什爾同樣是一個勝利。總的來說,條約的規定對雙方是平等的,唯一受到不平等對待的,是被瓜分的敘利亞—巴勒斯坦人民。不管如何高地評價這個和約的歷史意義都不爲過。這個和約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永久同盟、互不侵犯、軍事同盟、引渡政治犯、劃分勢力範圍等,足以成爲後世國際和約的藍本。這個和約也暫時穩定了中東地區的政局。拉美西斯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在於對赫梯的戰爭和和約。但他巨大聲名的獲得還有更多的來由。他在位長達67年,有過8個正式妻子和近百個妾,生了100多個兒子、50多個女兒。他的妻子之一納法塔莉皇后被譽爲埃及歷史上最美麗的女人。拉美西斯在埃及留下50多塊記功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埃及最南端的阿布辛貝城郊外的阿布辛貝大神廟。拉美西斯二世活了90歲,傳位於第13子麥爾涅普塔赫。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軍事帝國最後一個巨人。他死後不久,古埃及帝國在“海上民族”的打擊下瑟瑟發抖,開始了漫長的衰落過程。34.薩爾貢大帝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薩爾貢大帝,阿卡德國王(公元前2371—前2316年在位)位於今伊拉克南部的兩河流域一直無可爭議地被認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隨着考古學發現的增加,古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重視,甚至被認爲是比古埃及文明還久遠的,對古埃及、古希臘和古印度文明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世界上古文明的中心。因此,作爲統一了兩河流域的第一位帝王,薩爾貢理當爲本書的重要角色。薩爾貢的發跡史是一個近乎神話的辛酸故事。他出身於兩河流域南部偏北的基什城邦,可能是一個私生子,被狠心的母親丟棄在幼發拉底河邊。這個棄嬰後來被一個好心的園丁收養,長大後繼承了養父的職業。他以其出色的技藝,被徵用爲宮廷園丁,併兼做國王的廚師。兩河流域南部諸城邦的爭霸戰爭把這個臣僕推上了歷史的最高峯。其時,兩河流域南部(又稱巴比侖尼亞)逐漸又分化成南北兩個部分。南方稱爲蘇美爾,最強大的城邦有烏爾、烏魯克、拉格什、烏瑪等;北方後被稱爲阿卡德,最強大的城邦就是薩爾貢所在的基什。公元前24世紀初期,各城邦之間的爭戰不斷升級,眼看非決出一個霸主不可。烏瑪國王盧伽爾扎吉西看來很有希望成爲這個霸主。他打敗了拉格什等城邦,大有統一南方之勢,又出兵北方的基什。面對強悍的烏瑪軍隊,基什的貴族們手足無措,很快就喫了敗戰,國家危在旦夕。於是,公元前2371年,宮廷園丁薩爾貢乘機發動武裝起義,奪取了政權。剛開始,根基尚未穩固,他仍沿用基什國號。後來,他新建了阿卡德城,並遷都於該城,國號也就改爲阿卡德王國。薩爾貢登基後很快顯示出了他的軍事天才。國家在他手裏呈現出蒸蒸日上之勢。於是,兩河流域南部形成了兩大強權對恃的局面,薩爾貢同對手盧伽爾扎吉西舉行了多次會晤以解決國家邊界和勢力範圍問題,均未獲成果。一場戰爭終於不能避免,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蘇美爾多數城邦都捲入了這場戰爭,薩爾貢成爲笑到最後的人,一代梟雄烏瑪王盧伽爾扎吉西被活捉,並被用套狗的牽到神廟前獻祭。烏瑪國倒下之後,其他蘇美爾的城邦已無力同薩爾貢對抗,烏爾、烏魯克、拉格什等城邦先後被阿卡德王國所征服。除此之外,薩爾貢還遠征東方的埃蘭,北方即兩河流域北部的蘇巴爾圖,甚至小亞細亞和黎巴嫩山脈地區。薩爾貢先後出征34次,所向無敵,被稱爲“真正的王”,“宇宙四方之王”。除了戰功無敵之外,薩爾貢還有一個爲歷代帝王所難以企及的優勢——在位時間長達55年,有足夠的時間來經營他的龐大王國。薩爾貢的終身事業和愛好就是征戰,在此過程中組建了一支5400人的核心軍團由自己直接指揮,這是兩河流域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在這個國家機器支持下,薩爾貢建立了兩河流域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制度,他自稱是女神伊什達爾寵愛的人,“使全國只有一張嘴”。他以10日行程範圍作爲1個行政區,以王族子弟爲總督,阿卡德貴族爲統治骨幹,並吸收一些歸順的當地貴族擔任官吏,以緩和與被佔領區之間的矛盾。這已具備了行省制度的雛形。園丁出身的薩爾貢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建立了規模巨大的灌溉網絡。他還十分重視商貿,統一了王國內的度量衡,他發動的一些戰爭主要目的就是保護商路的暢通。他的時代貿易已達到印度河流域。通常認爲,薩爾貢時期的國家機構尚不完善,中央集權制度還未最後完成。但他的實踐,爲後來者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蘇美爾諸城邦素來缺乏統一的傳統,作爲一個顛覆了原有政治格局的人物,薩爾貢的統治並不穩固,許多原有的地方貴族都在蠢蠢欲動。薩爾貢晚年,國內曾爆發了大規模起義,這位“宇宙四方之王”被圍困在首都,雖然最後鎮壓了起義,但已元氣大傷。阿卡德王國在薩爾貢死後又延續了110多年,最後被遊牧民族庫提人所滅。阿卡德王國的歷史不長,但作爲第一個統一了兩河流域的國家卻意義深遠,兩河流域的農業發展要求有大型水利灌溉系統的出現,而這隻有統一的國家才能完成。在它之後,每一個雄心勃勃的君王都把統一兩河流域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一個又一個統治範圍不斷擴大的帝國出現在這塊古老的文明中心上,直至後來洲際大帝國的出現。35.漢謨拉比

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漢謨拉比,古巴比倫尼亞帝國的第一任國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儘管他的帝國掌控了整個兩河流域,他的繼承者卻無力保持他的偉業,帝國最終走向衰亡。漢謨拉比以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而聞名,在現代被譽爲古代立法者。漢謨拉比法典是信史的第一部成文民法典之一,刻寫於超過2.4米(8英尺)高、於1901年出土的石碑上,核心論點是報復主義。

繼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之後,兩河流域在公元前18世紀又一次統一在一位帝王手裏,這個時代被認爲是上古兩河流域文明的全盛時代,不僅因爲政治軍事,更因爲一部人類法制史上的瑰寶——《漢謨拉比法典》。

公元前2006年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之後,入侵者阿摩利人便在兩河流域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了下來,在接受了先進的蘇美爾·阿卡德文明的同時,也爲之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它向新的高度發展。幾百間,阿摩利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比較著名的有馬裏、伊新、拉爾薩等,衆城邦間在交往中爭鬥,在友誼的掩蓋下充滿着利益糾紛,直到漢謨拉比打破了這個平衡。

漢謨拉比是巴比侖城邦的第六任國王。巴比侖城邦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亞述稱臣,後利用其地理條件的優勢,逐漸發展壯大,但直到漢謨拉比繼位之後,巴比侖才成爲一個強國。漢謨拉比十分勤政,他興修水利,獎勵商業,並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他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計劃,並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決心使藍圖變成現實。從公元前1787年起,開始了統一兩河流域之路,採取靈活務實外交,一個時期集中力量攻滅一國,先後滅了伊新、拉爾薩、馬裏等城邦。征服活動大約進行了35年,耗盡了漢謨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強悍尚武的亞述和它庇護下埃什嫩之外,兩河流域已基本統一在漢謨拉比的鐵腕下。後來,巴比侖被等同於兩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稱爲“古巴比侖文明”。

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以及爲此服務的龐大而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保障這一切的一支常備軍。他給予士兵以份地,提高士兵的地位,並將君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他重視興修水利,開鑿了溝通基什和波斯灣的運河,使大片荒地變成良田。這些措施他的前任薩爾貢、烏爾納木都曾經實行過,但漢謨拉比做得更加完善,他的國家被認爲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奴隸制中央集權國家。同樣,他的統一比前兩者更爲穩固,古巴比侖王國的國 也比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更長,文化也更加繁榮,天文、曆法、建築、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上古文明所難得的高度。

但真正令漢謨拉比名垂千古,歷經三千多年之久仍然家喻戶曉的是《漢謨拉比法典》。這部法典並非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在他之前的烏爾第三王朝時代,已經有了一部《烏爾納木法典》,但《漢謨拉比法典》的完整程度遠過於後者。據說因爲漢謨拉比日理萬機,應付不了每天要處理的大量案件,就讓人把法律條文全部蒐集起來,編成了法典,刻在石柱上以曉諭天下。

這部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係、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更接近於一部民法和刑法。綜觀這部法典的全部條文,不難發現以下特點:

1、遵循“以牙抵牙,以眼還眼”的原則。打瞎別人的眼睛,就必須被打瞎眼睛作爲處罰;被別人打斷了腿,就可以打斷別人的腿作爲補償;甚至害死了別人的兒子,則他自己的兒子也要被處死。

2、上面條款適應的範圍只限於身份相等的人之間。法典將人分成奴隸主、自由民和奴隸幾個等級,上等級的人相對於下等級者享有更多的權利和承擔更少的義務,犯相同的罪時處罰也較輕。

3、強調國家對臣民的嚴格控制。逃避兵役的人一律處死;逃跑的奴隸和庇護他們的人要處死;破壞橋樑水利的人將受到嚴厲處罰直到處死等。

當然,這部法典中也有一些比較“人道主義”的條款,比如規定債務奴隸爲他的主人勞動3年後可以恢復爲自由民。但總的來說,這部法典充滿了專制的味道。

漢謨拉比在位42年,公元前1750年去世。在他死後,古巴比侖王國又延續了150多年,至公元前1595年爲赫梯人所滅。

《漢謨拉比法典》無疑深刻地影響了上古中東地區的法律體系,但隨着古巴比侖文明失去了光彩,《漢謨拉比法典》也在歷史上一度湮沒。現代多數國家的法律主要受羅馬法和英國自身發展而來的法律體系這兩大源頭的影響,而從具體條文和基本精神來看,《漢謨拉比法典》對羅馬法的影響不大,也許不宜過高估計《漢謨拉比法典》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

36.提格拉·帕拉薩三世(亞述)

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提格拉·帕拉薩三世,亞述國王(公元前745—727年在位),他無疑是世界軍事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進行的軍事改革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大規模、系統化的軍事改革。他的改革加強了亞述的國家實力,也加快了征服步伐,使西亞北非諸文明第一次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亞述帝國儘管已消失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但它給歷史留下的印記是洗不掉的,3000年前轟鳴的戰車踏遍西亞北非,所到之處是一片狼籍,在此基礎上崛起了鐵器時代第一個大帝國。亞述帝國位於今伊拉克北部,與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比鄰的有利地理位置,使它較早地吸收了文明的光輝,從公元前2500年前後開始,就進入了文明時代。公元前935年,亞述進入新帝國時代,而此時中東諸文明都呈衰弱之勢,而亞述卻異乎尋常地強大起來,在尚武精神的鼓舞下,不斷向四周擴張,勢力範圍達到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巴比侖尼亞等地。公元前8世紀前半葉亞述由於內亂使擴張的步伐停下來,直到又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出現。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早期經歷鮮爲人知,他大概出身於行伍之中,在內亂中逐漸成爲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掌握了軍權之後,於公元前745年奪取了王位。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和他的前輩和後繼者一樣,以窮兵竇武著稱,使他名垂千古的,在於他的改革。首先是軍事方面的改革。他把軍隊分成若干專門的兵種,如戰車兵、騎兵、重裝騎兵、輕裝騎兵、攻城兵、工兵等,成爲當時世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在作戰技能上也有創新,由於亞述四周的對手大多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城鎮較多,攻城戰是經常遇到的難題。在提格拉·帕拉薩三世時期,亞述軍隊使用了“投石機”、“投石錘”等攻城器械,這是軍事史上一大創新。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軍隊還廣泛使用一種充氣皮囊用於渡河作戰。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時代,鐵器在亞述廣泛使用,與青銅器相比,整整領先了一個時代。在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訓練和不斷的實戰鍛鍊下,他的軍隊成爲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雄師。在軍事改革的同時,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發動了新一輪的對外擴張,每年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幾乎成爲慣例。他打敗了亞述多年的勁敵烏拉爾圖,征服了整個敘利亞地區。他利用巴比侖王位的紛爭,將自己的傀儡扶植上巴比侖的王位,進而吞併了巴比侖,親任巴比侖國王。亞述在西亞地區的霸主地位已無可動搖。但在征服過程中,提格拉·帕拉薩三世感受到了被征服民族的強大反抗力量,用於平定已征服地區人民的反抗遠比征服新的地區更費力。這是亞述的野蠻政策所受到的報應。亞述對被征服地區一貫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屍橫遍野,赤地千里,嚴重破壞了生產力,引起激烈的反抗。這一切使提格拉·帕拉薩三世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改變了對征服地區的政策,創立了一套新的統治方法。他不再試圖將被征服地區的人殺光,而是將他們分散到其他地區,與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混雜居住在一起,可以帶上部分財產,在新的地區獲得部分土地,但歸屬於亞述人的奴隸主,並由亞述帝國所派的官員統治。這既保存了生產力,又消除了被征服民族集體起來反抗的隱患。這種政策,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一個首創。而客觀上,對中東地區人種和文化的交融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元前727年,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去世。他的後繼者繼續了征服事業,又征服了以色列、米底,公元前671年征服埃及,建立起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包容了多種文明的大帝國。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無疑是世界軍事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進行的軍事改革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大規模、系統化的軍事改革。他的改革加強了亞述的國家實力,也加快了征服步伐。亞述帝國的征服,使西亞北非諸文明第一次如此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爲後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更大範圍的征服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文明最領先的地區,這些征伐很大地改變了文明的狀況。不過,亞述帝國的征服是歷經許多代人不斷積累的過程,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只是其中的關鍵性的一環,而亞述的尚武精神和軍事傳統由來已久,並非來自於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後來波斯帝國的各種制度受亞述影響的也不多。因此,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影響也不宜被高估。最後,亞述帝國滅亡於內亂。每次大征服結束後都有爭奪王位的內鬥。公元前671年亞述王以撒哈頓奪取埃及首都孟菲司,這是亞述擴張的最大版圖。然後其子亞述巴尼拔即位,這個老而不死的統治者在公元前635年等到了諸子爭位骨肉相殘的一幕。公元前629年,內亂中的亞述治下埃蘭、巴比倫、西徐亞、米底諸民族起而相攻。迦勒底人攻陷巴比倫並建立新巴比倫尼亞帝國。前626年西徐亞人橫掃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同年老國王亞述巴尼拔在風雨飄搖中死去,亞述開始崩潰。前616年米底開始進攻其首都,4年後亞述首都尼尼微落城並被平毀。首都丟失三年後帝國滅亡,其殘軍在新首都哈蘭企圖復國,公元前610年哈蘭在攻擊中部分變成廢墟,米底和新巴比倫尼亞終於在前609年迫使亞述軍隊投降,多年的民族壓迫政策反彈到了施暴者後裔的身上——曾經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亞述從此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徹底消失了。37.尼布甲尼撒二世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尼布甲尼撒二世(約公元前630-前562),新巴比侖國王(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王國開創者那波帕拉薩之子,公元前598年、前587年兩度親征猶太王國,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將猶太的國王、貴族及一般居民擄至巴比倫尼亞,史稱巴比倫之囚。他在國內大興土木,在巴比倫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偉的建築物,其中馬爾杜克神廟中的塔廟即是《舊約》中提到的“巴別塔”。巴比倫城門之一的伊什塔爾大門以其高大雄偉和表面裝飾的彩色琉璃磚浮雕著稱。爲取悅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倫的王宮中建空中花園,被譽爲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是新巴比倫的繁盛時代。新巴比侖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歷史上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帝王,他的著名除了“巴比侖之囚”之外,就因爲那座雖早已煙銷雲散,但仍令後人無限景仰的、被列爲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他那原爲米底公主的王后思念家鄉的山林景色,不喜歡巴比侖的平原水鄉,終日愁眉不展,這位善解人意的君王便仿照米底特色,爲她建造了這座“空中花園”,以搏美人一笑。實際上,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建築上的作爲絕不止於空中花園。巴比侖城的宏大和堅固都展示了他的時代建築的最高成就,這座全盛時容納了25萬人的都城被規劃得十分整齊。還有那座令上帝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也建於他的時代。不過,由於大興土木導致兩河流域的森林砍伐過度、生態環境惡化,也許是導致兩河文明衰落的一大原因。尼布甲尼撒二世因爲建築上的成就而名垂千古,但他在軍事政治上的作爲對歷史的影響更大。公元前七世紀後期,曾經的軍事巨人亞述帝國終於在內憂外困中奄奄一息了,被它征服地區的人都想向它插上一刀,最後以來自巴比侖的一刀最爲致命,巴比侖的反抗運動就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父親那波帕拉沙爾領導的。那波帕拉沙爾來自巴比侖的迦勒底人,他被亞述任命爲巴比侖的鎮守大將,面對巴比侖此起彼伏的反抗運動,他毅然站在家鄉人民的一邊,並聯合東方的米底王國,給予亞述以反戈一擊,前612年攻陷了尼尼微,滅掉了亞述帝國。那波帕拉沙爾和米底王瓜分了亞述的江山,那波帕拉沙爾得到了西半部,歷史上稱爲新巴比侖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從少年開始隨父南征北戰,在繼位之前就曾親自指揮過卡爾赫米什戰役,重創了埃及軍隊。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其時他面臨的形勢是,敘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臣服,但富庶且貿易發達的地中海東岸地區,包括猶太王國和腓尼基諸城邦,在埃及和巴比侖之間猶疑不定,而埃及雖已如即將落山的夕陽,但仍有實力染指西亞地區,尼布甲尼撒的野心和能力,註定了他必定精神百倍地加入到這場爭霸戰爭中。尼布甲尼撒首先同東面的米底王國結盟,以免除後顧之憂,爲此還娶了米底的公主,於是有了建造“空中花園”的故事背景。後來尼布甲尼撒還不放心,爲防禦米底人,在兩國邊界處築起了一道長城,這可能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長城了。於是,尼布甲尼撒便大膽向西發動一次又一次攻擊了。他即位之後便迫使這一帶承認他的宗主權,但由於埃及插手,使得他們背叛了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於是在公元前587年發動了戰爭,攻佔耶路撒冷,扶植了傀儡齊啓德亞統治猶太國。但埃及人不堪示弱,於公元前590年發動了一次遠征,又迫使猶太國、腓尼基城邦中的推羅、西頓等臣服。尼布甲尼撒聞訊大怒,特別對齊啓德亞的背叛最爲切齒。他又在前580年再次發動了巴勒斯坦戰爭,圍困耶路撒冷半年之後攻陷,將這座聖城劫掠一空,大批居民被遷到巴比侖,包括被弄瞎的國王齊啓德亞,史稱“巴比侖之囚”,直到新巴比侖滅亡之後才得以返回故土。尼布甲尼撒進攻推羅,圍困了13年之久,最後達成和議,推羅保持自治,但承認尼布甲尼撒的宗主權。外約旦的許多小王公也向尼布甲尼撒稱臣。尼布甲尼撒還曾利用埃及的內部紛爭入侵埃及,但未取得成果。公元前562年,耀武揚威40多年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終於閉上了他的眼睛。他的時代也是巴比侖文明最後的輝煌了,他死後才23年,新巴比侖王國便被波斯所滅。從此,這塊不再富饒的土地便一直處在異族的統治下,直到20世紀的伊拉克王國。新巴比侖王國雖短命,但它的經濟十分繁榮,出現了著名的埃吉貝商家,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軍事、政治、建築上的成就已使這個國家成爲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一個篇章。38.歐麥爾一世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歐麥爾一世(592—644年),阿拉伯哈里發(634—644年在位),來自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萊氏部落哈希姆族,是早期追隨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實的信徒。歐麥爾擁有鐵一般的意志,與先知共同經歷過“出走麥地那”、“壕溝之戰”等重要考驗,常常在戰役的關鍵時刻扭轉局勢。他和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被稱爲“先知的兩大輔弼”。公元7世紀剛剛開始它在歷史上的印跡的時候,一位偉大的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使阿拉伯半島這個一直很接近世界文明的中心,卻相對默默無聞的貧瘠地區成爲最具活力的沸騰之地,他在向世界傳播真主福音的同時,衝出貧瘠的阿拉伯半島,征服了半個世界,改變了舊大陸1/3居民的信仰,也永遠改變了古典時代諸文明的地理分佈。但穆罕默德世代所領導的區域尚不具備一個國家的特徵,到了他的第二位繼承人歐麥爾手裏,一個生機勃勃的阿拉伯國家就呈現在世人眼前了歐麥爾一世,全名爲歐麥爾·伊本·哈塔卜,是早期追隨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實的信徒。他和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被稱爲“先知的兩大輔弼”。632年先知去世之後,在歐麥爾的支持下,阿布·伯克爾成爲第一任哈里發,哈里發,意爲先知的繼承人。634年,阿布·伯克爾去世,歐麥爾成爲第二任哈里發。這兩次平穩過渡,維護了阿拉伯人的團結,爲接下來的大幅擴張打下了基礎。歐麥爾即位之後發動了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征服運動。635年,兵分兩路,對拜占庭和波斯帝國展開了全面進攻。東路大軍在號稱“真主之劍”的哈利德將軍的率領下,迅速通過人跡罕至的敘利亞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舉殲滅了拜占庭5萬大軍,佔領了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雅穆克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擴張慾望。敘利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從此東進可以進軍波斯,北上可以進軍中亞。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公元7世紀時的亞洲地圖,你或許不知道,強盛的大唐帝國和新興的阿拉伯帝國還曾有過一戰,大唐先勝後敗佔領敘利亞以後,阿拉伯人乘勝揮師東進,一路無阻。637年,卡迪西亞一戰,力挫波斯軍隊,佔領伊拉克。嗣後,阿拉伯人深入波斯腹地。642年,尼哈溫戰役徹底擊潰了波斯軍隊,消滅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國。與此同時,由阿穆爾率領的西路大軍,也是捷報頻傳。640年攻入埃及。以後在科普特人的支持下不斷取得勝利。642年佔領開羅,整個埃及納入哈里發國家的版圖。歐麥爾爲何能夠取得這麼順利的戰績?首先是冷兵器時代下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傳統優勢;再是一直欺壓着阿拉伯人的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當時剛好在進行着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彼此間均已筋疲力盡。但宗教因素更爲重要,伊斯蘭教這冉冉升起的新月使剛剛由統一的信仰組織起來的阿拉伯人如猛虎下山,銳不可擋。而歐麥爾給予新徵服的地區的人民以相對的宗教寬容,但規定改信伊斯蘭教者可以免除人頭稅,這使得阿拉伯征服者比較能得到征服地區的支持。說到此,還必須說說歐麥爾的國內政策。他可以說是阿拉伯帝國的真正奠基人。他在新佔領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鑄貨幣,全國流通;置金庫,平衡收支;設年俸,按等級分配;置法官,以健全司法。在“新領土”上,凡波斯和拜佔廷兩國王公貴族的土地,逃亡者、陣亡者的土地,一律收歸國有,成爲穆斯林大衆的土地。當地居民仍操舊業,耕種土地者,繳納土地貢稅(海拉吉),不奉伊斯蘭教者,並徵人丁稅(吉茲亞)。禁止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島外奪取或購買土地。官兵必須遠離城市,住紮兵營,以保持阿拉伯人的戰鬥力。後來的伊拉克庫法城和巴士拉城,埃及的福斯塔特城,都是“帳幕兵營”發展起來的。歐麥爾還首創伊斯蘭曆法(希吉萊),以穆罕默德遷麥地那之年(622) 爲伊斯蘭紀元之年。這些政策,與阿拉伯成功的征服活動密切相關,許多都成爲阿拉伯帝國長期的根本制度。644年,正當歐麥爾的事業如日中天,戰爭不斷取得勝利之時,歐麥爾被一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隸刺死。39.穆阿維葉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穆阿維葉(600—680年),阿拉伯帝國哈里發(661—680年在位),伊斯蘭曆史上政績最爲突出、地位最爲顯赫,然而爭議聲最爲劇烈的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之一。穆阿維葉,阿拉伯帝國早期的奠基人之一,倭馬亞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伊斯蘭教發展史上的地位如此顯赫,然而後世的穆斯林對他卻是罵聲一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要從他同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女婿阿里的關係來解釋。穆阿維葉是麥加貴族領袖阿布·蘇夫揚之子,蘇夫揚曾經是穆罕默德的敵對勢力的首領,後來在穆罕默德不可抵擋的兵鋒之下投降,皈依了伊斯蘭教,並獲得先知的賞識,成爲伊斯蘭教早期高層領導人之一。穆罕默德逝世後,蘇夫揚凱覦領導權,但最後是衆望所歸的先知岳父阿布·伯克爾當上了哈里發之位。蘇夫揚爲此悻悻地留下一句話:“這是一個錯誤,需要流血才能洗清這個錯誤!”穆阿維葉少年時曾參加其父反對穆罕默德的行動,並繼承了其父的野心和權謀,他們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政客。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644-656年在位)與穆阿維葉同屬於倭馬亞家族,他在位期間遇到了一個強勁對手的挑戰——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阿里是一位出類拔萃的阿拉伯騎士,一生在戰場上幾乎從未遭遇到敗績。先知曾在送他寶劍的同時送了一句話“除脊柱劍外無寶劍,除阿里外無豪傑”,又將女兒法蒂瑪加給了這位勇士。656年,哈里發奧斯曼被刺殺,阿里繼立爲第四任哈里發(656-661年在位)。阿里的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他不但根子紅,而且勇敢、慷慨、寬容,但他的寬容只給了他賞識的人,他是個狂熱的伊斯蘭教徒,在位期間爲數衆多的基督徒被殺害,而他對伊斯蘭內部意見分歧者的不寬容則造就了一個堅定的反對派——哈瓦立及派。此外,阿里被指控參與了謀殺前任哈里發奧斯曼的陰謀,這成了反對派攻擊他的絕好藉口。時任敘利亞總督的穆阿維葉利用阿里的統治出現動搖之機,對他提出了挑戰。657年,穆阿維葉以爲奧斯曼復仇爲名向阿里的地盤進軍,雙方在隋芬展開激戰。穆阿維葉眼看難逃敗勢,關鍵時刻,穆阿維葉的得力助手阿穆爾向阿里提出以《古蘭經》來裁決紛爭,那位有勇無謀的豪傑竟答應了,使得穆阿維葉逃過了一劫。此後,穆阿維葉避免跟阿里直接對抗,轉而向西發展。當時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本·阿布·伯克爾是首任哈里發的兒子,也是阿里的親信,被指控爲謀殺奧斯曼的兇手。穆阿維葉以此爲藉口,出兵埃及,擊敗並殺死了阿布·伯克爾。掌握了敘利亞和埃及的穆阿維葉實際上已經成爲阿拉伯世界勢力最大的人。661年,阿里被哈瓦立及派刺殺,穆阿維葉依靠強大的實力,被推舉爲哈里發,並以武力脅迫使阿里的長子哈桑主動放棄他的繼承權。爲了穩定局面,他假意同意阿里的次子候賽因·賓·阿里在他死後繼承哈里發之位,但在位期間積極培植自己的兒子亞澤德的勢力。680年,穆阿維葉死,亞澤德攻殺了候賽因·賓·阿里,繼承了哈里發之位,從此,穆阿維葉的後代世襲爲哈里發,一直延續到750年,他建立的王朝被稱爲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伊斯蘭教的中心也從阿拉伯半島移到了敘利亞,大馬士革成爲阿拉伯帝國的首都。但帝國內部仍有衆多阿里及其後代的支持者,反對穆阿維葉這個出自先知敵對派系的人建立的王朝,他們被稱爲“什葉派”。750年,什葉派與另一個伊斯蘭派系阿拔斯派合作興風作浪,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穆阿維葉從此被描述爲一個利用陰謀詭計篡奪領導權的小人。但無論穆阿維葉受到了後世多少非議,他對先知的事業在世界上的發揚光大有着巨大功勞卻是無法抹殺的。他在擔任敘利亞總督的時候就創建了阿拉伯海軍,奪取了塞浦路斯島,並在655年“船桅之戰”之戰中重創拜占庭水師,確立了阿拉伯人在地中海上的優勢。繼位之後,穆阿維葉便從東西兩線擴張,團結在真主旗下的頑強的貝都因人依然是勢不可擋。在東線,阿拉伯帝國的大軍從波斯繼續東進,攻陷了喀布爾,征服了今阿富汗一帶,然後挺進中亞大草原。在東南,部分阿拉伯軍隊已進入印度河流域。在西線,繼續使拜占庭在狂風在戰抖,662年攻入小亞細亞,669年和674年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面對這座世界史上最難攻克的城市,兩次均無功而返,在678年簽訂了體面的和約而退軍。伊斯蘭的信徒隨着阿拉伯的大軍向世界各個方向擴展,伊斯蘭教義以其簡明、有力和強調入世的特點在所到之處贏得了大批的信徒,令中東、中亞各地衆多原來的宗教趨於消亡。在四大哈里發時代後期,地方總督、書記官、法官等國家行政職務已經形成。穆阿維葉上臺之後,繼續完善國家官僚體系,並加強哈里發本人在政治、軍事、宗教三方面合一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哈里發的民主選舉終爲倭馬亞家族的世襲制所取代。穆阿維葉設立了爲自己服務的各部大臣掌管各方面事務,在地方上,他將全國分爲9個省,每省設總督(成爲埃米爾),由自己親自任命,每省同時設稅務官掌管財政,直接對哈里發負責。穆阿維葉時代,貴族會議和部落代表會議仍然存在且有較大權力,行省總督也有較大的獨立性。穆阿維葉時代的中央集權遠未達到波斯帝國或拜占庭帝國那樣的程度。完善的國家官僚體系、常備軍等要到阿卜杜·馬立克(685—705)時代才基本確立。穆阿維葉時代,實際上是一個過渡時期。穆阿維葉對歷史的影響還有一點:由於他的奪權造就了什葉派,後來什葉派在一千多年中一直在伊拉克和伊朗廣泛傳播,並在16世紀的伊朗取得了正統地位,延續到現在。40.曼蘇爾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曼蘇爾(707-775年),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754-775年在位)曼蘇爾原名艾卜·哲爾法爾·阿拔斯,曼蘇爾是他功成名就之後獲得的“勝利者”的美稱。他是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實際奠基人,他因爲營建了巴格達這座“神賜予的城市”而名垂千古。實際上,神賜給他的不僅僅只有巴格達這座都會,還有高貴的出身和絕好的歷史機遇,使他比較順利地摘取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榮譽。曼蘇爾出身於顯赫世家,來自於古萊氏族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五世孫,在伊拉克擁有大地產。阿拔斯在穆阿維葉建立倭馬亞王朝之後歸順了這個生機勃勃的政權,但經過近百年的變遷,這個政權逐漸變得腐朽、殘暴,哈里發一代不如一代,窮奢極欲,不斷加重稅收負擔。於是,這個帝國內部錯綜複雜的教派鬥爭被喚醒了。倭馬亞王朝出自原本同先知敵對的家族,奪取了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其子侯賽因的地位,成爲世襲統治者。阿里的後代認爲哈里發之位應由他們繼承,在他們周圍形成了一個人數衆多什葉派,一直在伊拉克、波斯等地從事反倭馬亞王朝的活動。在四大哈里發時代還形成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也是倭馬亞王朝統治者的死敵。而倭馬亞王朝不成熟的宗教政策也爲之造就了衆多的民間反對派。他們原本許諾不分民族只要皈依伊斯蘭教就可獲得與阿拉伯人同等的地位,但實際上並未兌現,波斯廣大民衆在成爲穆斯林之後仍然被迫繳納各種高額捐稅。而異教徒在帝國之內的命運則更加悲慘。這樣,在阿拉伯人、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中,形成了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合力。最先發難的是剛被征服的中亞粟特人,他們的反抗持續了10年之久,接着哈瓦立及派在北非發動起義,也持續了兩年。給了搖搖欲墮的倭馬亞王朝致命一擊的正是阿拔斯派。一個出身微賤的波斯釋奴艾卜·穆斯林成爲他們的代理人,在呼羅珊地區積極煽動波斯人起來反抗,747年以減輕捐稅爲號召發動了起義。曼蘇爾及其兄艾卜·阿拔斯、其叔父阿布杜拉等阿拔斯家族的成員逐漸走上了前臺,成爲起義的領導者。749年,艾卜·阿拔斯在庫法被擁戴爲哈里發。在阿拔斯派、哈瓦立及派、什葉派等衆多敵對勢力的分進合擊之下,倭馬亞王朝終於在一聲嘆息中結束他們的統治。艾卜·阿拔斯成爲帝國新的統治者,是爲阿拔斯王朝的開始。艾卜·阿拔斯十分殘暴,他被稱爲屠夫,對已窮途末路的倭馬亞家族成員斬盡殺絕。他的殘暴看來將引起新一輪內亂,幸而在位四年就死去。這樣,年已47歲、拼殺一生的曼蘇爾終於熬到了哈里發的位置上,但他同無數王朝第二代君主一樣,還要面對一系列的考驗之後才能安享太平。首先是他的叔父阿布杜拉,阿布杜拉在王朝的建立中的功績與曼蘇爾不相上下,也一直窺伺哈里發之位,但曼蘇爾有他的王牌:首義功臣兼王朝頭號猛將艾卜·穆斯林。艾卜·穆斯林在尼西賓戰役中打敗了阿布杜拉,終於助曼蘇爾坐穩了大位。艾卜·穆斯林對曼蘇爾可謂居功至偉,可以說沒有艾卜·穆斯林,就沒有他曼蘇爾的阿拔斯王朝。艾卜·穆斯林累官至呼羅珊總督,他還曾於751年在怛羅斯戰役中擊敗中國唐朝高仙芝的軍隊,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中亞霸權。但歷史上功臣“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宿命還是掐上了這位奴隸出身的高傲將軍。當曼蘇爾強令他移駐埃及時不願從命,於是曼蘇爾以此爲由殺害了他,除去了最大的心腹之患。艾卜·穆斯林的被殺還引發了辛巴德派反抗運動,但很快被曼蘇爾鎮壓。曼蘇爾有其兄艾卜·阿拔斯殘忍果決的一面,但更擅於謀略,充滿智慧。他並沒有因爲除去了兩位開國元勳而陷入困境,這充分顯示出了他的實力。他採用武力爲主,招撫爲輔的辦法,先後平定了辛巴德派、波斯拉萬派、什葉派、哈瓦利吉派等的反抗。與曾經的同盟者什葉派的鬥爭進行得十分殘酷,最後斬殺了阿里的兩位玄孫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可憐的什葉派徒爲他人作嫁衣裳,繼續以民間反對派的身份延續下去。於是,曼蘇爾在這場羣雄逐鹿中成爲笑到最後的人,“曼蘇爾”原意就是“勝利者”。曼蘇爾向歷史這個裁判表明了,他不僅是一個打天下的高手,也是一個治天下的能手。他奠基的阿拔斯王朝持續了500餘年,延續到1258年。這個王朝的長壽,同曼蘇爾打下的基礎密切相關。曼蘇爾在阿拉伯尖銳的教派鬥爭中崛起,在早期的動亂歲月中果斷地剪滅了衆多異教派,使它們在很長時間內難以在興風作浪。坐穩大位之後,曼蘇爾竭力培植哈里發本人的絕對權威。在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已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間的代表。全國必須在星期五的聚禮日爲哈里發本人祈福。還有衆多的御用神學者到處宣傳阿拔斯王朝萬世長存,不可更易。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同波斯有莫大的關係,這個王朝的政體也更接近於波斯的專制主義。哈里發本人除了擁有絕對專制權力之外,還擁有全國最大的地產。官僚體系更加完善;常備軍制度也發展成熟,不再以阿拉伯人爲主,而是以波斯呼羅珊人爲核心的多民族的軍隊;稅收方面從倭馬亞王朝時的以人頭稅爲主該爲以土地稅爲主。一個權力過大的首相(維齊爾)的存在,爲後世哈里發的權力被架空埋下了伏筆,從這一點看來,阿拉伯的君主不如中國的君主精明。阿拉伯帝國的法制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法律條文要根據《古蘭經》來確定。曼蘇爾給後人留下的制度上的遺產大多已經不再具有價值了,但他主持下營建的巴格達至今仍是兩河流域的大都會。巴格達原來只是底格里斯河畔一個村莊。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後,廢棄了倭馬亞王朝的首都大馬士革,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新都。曼蘇爾看中了巴格達這個位置,從758年開始,就在這裏營建新都。總共動用了10萬工程人員,花費480多萬第爾汗和四年的時間終於大功告成。巴格達之名意爲“神賜予的城市”,而它的崛起也確實有如神助,不到半個世紀,巴格達便從一座村莊搖身一變而成百萬人口的大都會,成爲伊斯蘭世界的中心,還獲得“博物之城”的美稱。歷史上有一些帝王對於某座城市的興旺發達有着巨大作用,如君士坦丁大帝對於君士坦丁堡,查理四世對於布拉格等,但曼蘇爾對於巴格達的作用更爲突出,因爲在758年之前,並沒有決定性的因素預示這個地區會興起一座都會。41.薩拉丁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薩拉丁·尤素夫·阿尤布(1138-1193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蘇丹(開國君主,1171-1193年在位),因在阿拉伯人抗擊十字軍東征中表現出的卓越領袖風範,騎士風度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在埃及歷史上被稱爲民族英雄。他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主要是奪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這裏的爭奪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此外,他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奪取了敘利亞等地,使埃及和西亞廣大地區重回到同一政權的統治之下。薩拉丁在他死後的800年中,爲全世界穆斯林所崇拜和基督徒所尊重,他的人格和作爲,確實也不愧於英雄的稱號。薩拉丁時代的中東是個是非之地,就像今天的中東一樣,各派勢力林立,明爭暗鬥,錯綜複雜。派系雖多,但基本上可分爲兩個陣營:基督教陣營和伊斯蘭教陣營。在西歐的十字軍一波又一波如狼似虎地撲過來之後,他們終於在地中海東岸穩固地佔據了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幾個小王國,其中以耶路撒冷王國最爲強大。伊斯蘭教陣營方面,當時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是伊斯蘭世界傳統上的共主,但早已衰落,不足以駕駑各地諸侯。埃及的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爲“綠衣大食”)就尊崇什葉派,拒絕承認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權威。在中東,還存在衆多突厥人的政權,佔據今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的努爾丁王國贊吉王朝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薩拉丁出身於庫爾德人家庭,但以其超越民族的功業和胸懷被中東的所有穆斯林認同爲自己的前輩。他的父親是努爾丁王國屬下的一個小領主,最爲貴族子弟出身,薩拉丁從小在伊斯蘭教經學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爲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遜尼派信徒。薩拉丁的叔父施爾科是他成長的引路人,從叔父身上,薩拉丁學到的不僅有軍事指揮的技能,還有爲人出事的方式。26歲那年,受宗主努爾丁的派遣,他同施爾科出征埃及,近三年的戰爭雖以失敗告終,但已經練就了這位未來英雄的一身本領。耶路撒冷王國異教徒的威脅,使屬於不同教派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同努爾丁王國緊密團結在一起。1168年,受埃及邀請,施爾科和薩拉丁成爲法蒂瑪國王的座上賓,第二年,施爾科被任命爲首相,但不久病死,薩拉丁繼之爲首相。其後的兩年是薩拉丁接受嚴峻考驗的時期,他上臺之後,立馬改組王宮衛隊、培植同族親信以代替舊官吏,堅決鎮壓了內外交結的叛亂,擊退了十字軍的入侵,同時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收穫了民心。一個在異國他鄉的少數教派信徒,利用他的才智終於站穩了腳跟,奠定了一身事業的根基。兩年後,薩拉丁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埃及的軍政大權,法蒂瑪末代國王病死,薩拉丁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自任第一任蘇丹,並改旗易幟,尊奉遜尼派,承認巴格達哈里發的權威。經過數年的經營之後,薩拉丁已經建立了一支穆斯林世界最強大的軍隊。薩拉丁原來的宗主努爾丁企圖控制薩拉丁,向他索取貢賦,遭薩拉丁婉言拒絕。努爾丁惱怒之下準備攻打埃及,但關鍵時刻他又適時地病死。這下輪到薩拉丁向他的故土發展勢力了。薩拉丁以強大的武力爲後盾,以錢財收買爲手段,加上有效的心理戰的辦法,基本上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大馬士革和阿勒頗等敘利亞的大城市,雖然在此過程中遭到著名暗殺集團阿薩欣派的兩次未遂暗殺,但沒有妨礙薩拉丁建立了一個包括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北部、內志、也門的大國,對死海附近的耶路撒冷王國形成了包圍圈。接下來,便是薩拉丁一生中最光輝的時期了。1187年,薩拉丁成功的將耶路撒冷城內高傲的騎士們從防守森嚴的城堡裏誘出野戰,並在海廷將其包圍,切斷了水源。在西亞乾旱的天候下,沒有水的基督教騎士如同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委靡不振,最終潰逃。失去了主力的耶路撒冷城防軍對於薩拉丁來說就不再成爲什麼大問題了,經過13天的圍城戰,將耶路撒冷國王俘獲。耶路撒冷時隔88年之後重回真主安拉的名下,城內的基督教教堂全部更換成了清真寺。這場鉅變在穆斯林世界引起了一陣陣歡呼雀躍,也給了西歐基督教世界以極大的震撼,教皇烏爾班三世一驚不起,到上帝那裏控訴去了。西歐各國均積極組織十字軍,由此形成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也是歷次東征中最有名的一次。德皇紅鬍子腓特烈首先出發,但征途中淹死在一條小河裏,隨後到來的法王腓力二世因不滿十字軍領導權落在其宿敵英王理查一世手裏而丟下軍隊獨自返回。英王理查一世,因其蠻橫和好戰被稱爲“獅心王”,同薩拉丁的較量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阿卡一戰,圍城近兩年,獅心王動用了巨型攻城塔和投石機,還有海軍配合作戰以保證補給,終於贏得了最後勝利。接下來在雅法與薩拉丁的軍隊展開激戰,兩位統帥都親自投入了戰爭,並均因此負傷病倒。最後獅心王獲勝,終於進逼至耶路撒冷城下。薩拉丁堅守不出,看來將演變成要打持久戰。此時,由於兩人都面臨國內叛亂、後院起火的嚴峻形勢,無心繼續撐下去了,終於達成了和議。和議的主要內容是,穆斯林佔有巴勒斯坦內地,基督徒佔有沿海一帶。耶路撒冷仍歸薩拉丁所有,但向朝聖的基督徒開放。而薩拉丁的弟弟娶了理查的妹妹爲妻,則成了兩大宗教之間的一段佳話。和議達成後,獅心王回國平亂,而耗盡心力的薩拉丁則於第二年病逝於大馬士革。歷史上的薩拉丁,除了出色的戰績之外,他寬厚和慷慨則更爲人所稱道。在攻陷耶路撒冷之後,他沒有妄殺一個人,還主動釋放了所有戰俘。這與88年前十字軍攻陷這座聖城和獅心王攻陷阿卡之後的暴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戰場上,他還曾向負傷落馬的理查贈送了好馬。他的慷慨更爲突出,他死後私產只有“一個半金幣”,財富都用於賞賜部下或購買敵方土地了。薩拉丁在內政上的作爲比較容易被忽略。他關心教育,開辦學堂,款待伊斯蘭教的學者,委託他們撰寫解釋伊斯蘭教義的著作,學校裏不僅講授伊斯蘭教法,也開設哲學、天文學和數學。他重視興修水利,鼓勵發展對外貿易,還建造了著名的薩拉丁城堡。薩拉丁死後,阿尤布王朝一度由其子弟瓜分,但不久被他的弟弟阿迪勒重新統一。這個王朝壽命不長,只延續到1250年。而他爲真主爭得的耶路撒冷,除了1228-1244年曾短暫落入基督徒之手外,一直爲穆斯林所有,到1291年,十字軍留下的餘脈被全部驅逐出巴勒斯坦。薩拉丁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主要是奪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這裏的爭奪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此外,他在埃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並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奪取了敘利亞等地,使埃及和西亞廣大地區重回到同一政權的統治之下。但薩拉丁的名聲高於他在歷史上的實際影響。基督徒的耶路撒冷王國孤懸於穆斯林的汪洋之中,即使沒有薩拉丁,也終難以持久。阿尤布王朝歷時不長,在中東地區過於頻繁的政治變遷中,薩拉丁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實際上只是曇花一現。42.奧斯曼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奧斯曼(1258-132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1300-1326年在位)奧斯曼也許是歷史上名聲最響的帝王了,他的名字成爲土耳其帝國的國號延續了600多年,這個龐大的帝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扼住大陸交通的咽喉,曾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帝國之一。奧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中的一支,一個在世界民族大遷徙的洪流中飽經滄桑的民族,從中國北部到中亞大草原再到伊朗高原東部,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地區,他們成爲真主安拉的子民。後來在“上帝之鞭”蒙古人的逼迫下,他們大約400戶人家在首領厄爾圖格魯爾的帶領下遷到了小亞細亞,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家之地。當時,控制小亞細亞大部的是塞爾柱土耳其人的羅姆蘇丹國,羅姆蘇丹給予同種的奧斯曼人以慷慨的待遇,將小亞細亞西北部同拜占庭帝國接壤的索古德地區分封給了厄爾圖格魯爾,作爲藩屬以拱衛羅姆蘇丹國。厄爾圖格魯爾就是奧斯曼的父親。1290年厄爾圖格魯爾死,32歲的奧斯曼繼承了首領之位。當時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奧斯曼的國家蒸蒸日上的同時,他的宗主國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一再打擊下分崩離析,1308年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在關鍵時刻,奧斯曼接過了土耳其的大旗,1299年宣佈獨立建國,自稱埃米爾,1300年又自稱蘇丹(意爲最有權威的人),這就是6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源頭。奧斯曼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組織者,在他領導下奧斯曼國家不斷發展壯大。他成功的原因除了個人的才能之外,還有以下幾點:1、他舉着聖戰的大旗,以神的名義,將宗教的和半宗教的團體凝聚在自己旗下,彙集成一股強大的力量;2、他對聖戰中立功的人慷慨地賜予土地,從而得到人心;3、他胸懷廣闊,除了土耳其人之外,還接納了大量其他民族的穆斯林戰士,甚至能容納非穆斯林。奧斯曼因爲其才能和氣度得到德高望重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長老謝赫的賞識,娶了他的女兒馬勒哈。這場幸運的婚姻大大幫助了奧斯曼的霸業,因爲謝赫的聲望,更多的穆斯林戰士投奔到奧斯曼旗下。謝赫在奧斯曼即位之時,曾向他贈送了寶劍“勝利之劍”,此劍後來成了奧斯曼歷代君主即位時受贈的聖物。從漢謨拉比到曼蘇爾,世界名帝王小傳(33-42)

奧斯曼一直避免向他的前宗主國羅姆蘇丹國開刀,羅姆蘇丹國滅亡之後,由於國力尚不夠強大,出於策略,他又承認統治波斯的伊兒汗國爲宗主國,曾代表小亞細亞各公國向這個蒙古朝廷納貢。奧斯曼擴張的主要目標是異教徒的拜占庭帝國。千年古國拜占庭此時已如身患痼疾的老人,它的軍隊主要是僱傭軍,又不再有東征的十字軍給它支援,在真主名下團結一致的奧斯曼人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奧斯曼先後佔領的拜占庭城市有厄斯基色希爾、萊夫凱、卡加希薩爾、伊內格勒和耶尼謝希爾等地。他因爲在1301年在巴法埃農戰役中擊敗拜占庭軍隊,而取得了“貝伊”的稱號。他佔領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美朗諾爾城之後,將該城改名爲卡加希薩爾,並遷都於此,作爲進一步前進的據點。接着,奧斯曼將目標指向了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最後的據點——布魯沙,只要拿下了布魯沙,通向歐洲的馬爾馬拉海峽便展現在眼前。這場圍攻戰進行得非常艱苦,前後持續了9年之久。在即將破城之時,奧斯曼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1326年,奧斯曼給他兒子烏爾汗留下了“要公正、仁慈、珍視學者、保護人民”的遺囑之後,就撒手人寰了。烏爾汗攻佔了布魯沙,並遷都至此,將奧斯曼的遺體葬於此城,布魯沙從此成爲奧斯曼人的聖城。烏爾汗在位時期,奧斯曼國家繼續發展壯大。奧斯曼帝國從創始人奧斯曼到第10代蘇丹蘇萊曼大帝,300多年間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中間雖曾被帖木爾打敗過,但上升趨勢不變),他的後繼者中烏爾汗、穆拉德一世、穆罕默德二世、謝里姆一世、蘇萊曼一世都是不世出的優秀統帥,使帝國的領土如氣球一樣越吹越大,直至滅了千年古國拜占庭,傲視三大洲。奧斯曼統治期間,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漸從遊牧走向定居生活。從歷史來看,在奧斯曼時代,他的國家尚爲一個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小國,而且剛剛進入穩定的國家階段。那個地跨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是他的後繼者們不斷努力的結果。當然,沒有奧斯曼這個開創者,就沒有後來的這一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