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晚報記者 何少梅

自從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市民馬女士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由於顧慮養母的情緒,馬女士始終不敢主動問及有關自己的身世。在記者陪同另一位尋親者探訪中間人的過程中,與馬女士偶然相識,她希望能通過本報“尋親記”欄目尋找失散52年的親生父母。11月30日,馬女士聯繫到記者。

兒時得知真實身世

從記事起,馬女士覺得自己很幸福。家住義和路附近的她,從小深受養父母的疼愛。馬女士的養父母均姓馬,都在我市某單位做技術員,收入比其他鄰居都高,生活條件不錯。

馬女士讀小學的時候,有一位常在一起玩的小夥伴悄悄把她拉到一邊,很嚴肅的對她說:“你是抱來的孩子。”

由於年紀小,養父母又對自己很好,馬女士並沒有將此事當真。直到其上了小學以後,一位要好的同學對她說:“你家條件那麼好,你在現在這個家庭生活,也算挺有福氣的。”

由於養父母對馬女士的家教非常嚴格,雖然對自己的真實身世有所懷疑,她不敢詢問,怕受到責備,更怕傷了養父母的心。

在馬女士20多歲時,進入養父母工作的單位工作,在去報到之前,養母鄭重的告訴她:“你去上班以後,可能有人會說你是我和你爸抱養的孩子。”

馬女士並沒有覺得驚訝,見養母沒有多說的意思,便淡淡的答應了一聲,這件事便就此擱下。

爲人母后尋親心切

馬女士結婚生子後,體會了爲人母的不易,她想尋找親生父母的念頭日益強烈。

有一次,她的一位舊同事無意中提起:“你和我的一個朋友長得特別像。”

馬女士請其幫忙打聽詳細情況,最後卻沒有了回覆。

幾年前,馬女士的養父去世,年過八旬的養母性情變得敏感,馬女士雖然尋親心切,卻更加不敢追問自己的身世。

“我身邊的很多人都知道我是抱養的,都囑咐我要對養父母好,也許瞭解親生父母家情況的人不多,也許有苦衷不想說。”馬女士說。

助人尋親 求助本報圓夢

8月7日,本報刊登《被抱養到九臺39年的她 欲尋在長春失散的親生父母》後,記者陪同左豔文女士多方尋訪中間人李冬,在這個過程中,馬女士爲記者和左豔文提供了熱心的幫助。同時,她留下了記者的聯繫電話,求助本報“尋親記”欄目尋找自己的親人。

“和我同齡的人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也很孝順養父母,我會爲他們養老送終。”馬女士說,52年了,她覺得自己很孤單,希望能找到和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不知道我的養父母還是否健在,我有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我得找到他們,這是我最大的心願,希望能早日實現。”

如今已經52歲的馬女士只聽人說親生父母在她剛出生幾天,託中間人把她送給了在義和路附近居住的養父母,如今中間人已經失去聯繫。

馬女士是O型血,身高1.63米,雙眼皮,頭髮很直,生日是1966年4月13日,養父母都是技術員,如果是這段身世的知情人,請聯繫長春晚報新聞熱線電話:0431-8986677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