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白

  村上春樹說: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年過半百的張學友,又在南昌開演唱會了。全場6萬多人,其中有位粉絲敖某,怎麼也想不到,他會在人山人海的演唱會現場,被警察悄悄帶走。敖某在逃多年,聽說張學友時隔七年再度在南昌開唱,毅然賭上餘生自由,換一場音樂秀。

  

  “他來聽我的演唱會,在31歲那年,收穫了手銬一對”。

  

  有段子手說:年少不聽張學友,聽懂已是獄中人。

  他的歌裏,總有屬於光陰的故事,細數流年後,我們終於懂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張學友。

  歌裏有情,才能走心

  初識張學友,是一首《吻別》,正是此曲讓他一戰成名。

  街頭巷尾,高樓大廈,這首旋律無處不在。

  那時的少男少女,不懂愛情,卻在這首歌裏依稀看到愛情模糊的樣子。

  熟練地哼着旋律,卻無法體會歌詞的深意。

  彈指十年,如今再聽,早已淚目,原來他的情歌裏早就藏着我們遲早會面對的愛恨離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曾經有個女歌迷和張學友聊了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被他唱進了歌裏,叫《她來聽我的演唱會》。

  十七歲的時候,暗戀女孩的男孩,花了半年積蓄買了兩張門票,請她看了人生中第一次演唱會,

  二十五歲的時候,男朋友移情別戀愛上別人,女孩獨自一人來聽演唱會,一曲心碎;

  三十三歲的時候,女孩不再年輕,男朋友再一次負心離去,她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好,終究聽到淚流滿面。

  四十歲的時候,來聽歌的女人容顏依舊,聽着聽着,淚水滑落,小女孩問她爲什麼流淚,身邊的男人早已漸漸入睡。

  張愛玲曾說: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從青澀到成熟,從少女到中年,愛哪有值不值得,愛了就愛了,無關錯對。

  張學友在深情低唱,愛情故事如電影般,一幀幀播放。

  每一句,都是訴不盡的情殤。

  有種愛情,來自宿命

  《宿命》裏說:生命中的全部偶然,其實都是命中註定,是爲宿命。

  如果不是宿命,那麼張學友的人生軌跡,很難從公司員工跨越到歌手上來。

  23歲那年,在公司上班的學友,聽了朋友的建議,參加了香港業餘歌唱比賽。他唱的《大地恩情》輕鬆奪冠,被寶麗金唱片公司看中,做了簽約藝人。第一次發專輯,銷量高達20萬張,第二張專輯又賣了30萬張。

  一曲出道,大獲全勝。年少得志,走得太快,容易摔跟頭。

  從第三張專輯開始,到第五張,銷量持續下跌,竟然不到2萬張。

  巨大的落差,讓張學友不知所措,一蹶不振。他借酒澆愁,流連夜店。甚至在梅豔芳的生日宴上,借酒胡鬧,把蛋糕砸到朋友身上,把酒撒到公司高層身上。他就這麼任性地鬧着,把自己推入黑暗的深淵。

  東野圭吾說:“冗長的黑暗裏,你是我唯一的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學友很幸運,他在谷底時,遇見了自己的光 --- 羅美薇。

  1986年,兩人因爲電影《癡心的我》相識相知,墜入愛河。

  在張學友的低谷期,羅美薇鼓勵安慰他,爲了幫他戒酒,羅美薇用“分手”的激將法,讓張學友幡然醒悟,他開始戒酒,重返歌壇。

  羅美薇曾對他說:我只想聽你唱歌,我希望你能一直唱下去,唱給喜歡你的人聽。

  1996年2月15日,沒有鑽戒,沒有玫瑰,兩人在倫敦註冊結婚。

  “我學着在你愛裏沉醉,你守護着我穿過黑夜,我願意這條情路相守相隨,你最珍貴”

  這曲《你最珍貴》就是張學友對羅美薇耿直的表白。

  珍貴如你,我願相隨到底。

  唯有專一,不被辜負

  《一路上有你》,是很多情侶喜歡點給對方的歌。再濃的愛意,不如一句“一路上有你,再苦我也願意。”

  這首歌,也張學友和羅美薇結婚20多年,一路走來的最好詮釋。

  身處光怪陸離的娛樂圈,會面臨很多誘惑和考驗。

  曾經有媒體捏造他和助理的緋聞,讓妻子深受其擾,張學友直接放話“我決定將重心放在家庭,假如再有人干擾我的計劃,我會義無反顧退出演藝圈。”

  妻子懷孕後,張學友放下所有工作照顧妻子,女兒出生後,更是化身“全職奶爸”,衝奶粉,換尿布,爲了不錯過女兒的成長,他推掉工作,休假一年,陪在女兒身邊。

  從2000年大女兒出生,到2005年小女兒降臨,張學友始終沒有缺席過“父親”的角色,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做家務,照顧女兒,給孩子們講故事,陪讀書。

  他自稱:“做羅美薇的老公,我只能打六十分,做女兒的爸爸能打七十分。”

  深情如學友,愛上一個人,便是一生一世,矢志不移。

  和妻子牽手走過半生,一路上有她相伴,就是最大的意義。

  除了愛情,學友對唱歌也很專一。他唱響歌壇33年,已然是以個時代的象徵,是幾代人心目中的偶像。

  唱了三十多年, 唱片銷量超過六千萬張,個人巡演800多場,大小獎項260多座,耀眼的成績穩居華人歌手之首。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張學友的音樂迴盪”。

  90年代的香港歌手裏,一路堅持走這麼遠的,只有他一個。

  唯有專一,不被辜負。

  人這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大義立身,小情立業

  娛樂圈裏,人情淡漠,逢場作戲,不足爲奇。張學友是圈裏難得“長情”的人。

  他看重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這也是爲什麼他的情歌聽來總能打動人心的原因。

  在一次歌唱比賽中,費玉清給自己打了高分,幾年後他大紅大紫,而對方早已遺忘當年的事情,當他再次見到費玉清時,他依然恭敬地連聲道謝。

  梅豔芳在醫院逝世時,八十萬的醫藥費也是張學友墊付的。

  張國榮、羅文、黃沾,林振強等人去世時,張學友都是扶棺人。

  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輩子好人很難。

  而張學友,就是那個做了大半輩子好人,大義立身的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97年香港迴歸,張學友在大陸做宣傳。有日本記者採訪他:“張學友先生,香港迴歸中國後,你們對迴歸有什麼看法?有人說你們香港演藝界是反對迴歸中國的,是嗎?”

  張學友微笑着說:“我只會唱歌,不參與政治,但我知道身爲一個本國人應該做什麼,香港當時是被英國侵佔的,但領土和人都還屬於中國,我們中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大是大非面前,他有自己的態度和堅持。

  寶麗金唱片公司曾評價張學友:張學友每前進一小步,世界華語樂壇就邁進一大步!

  從出道一曲爆紅,到如今歷經歲月洗禮,張學友的歌,愈發扣人心絃,讓人念念不忘。

  他把真情付諸詠唱,把歲月裏的愛恨情仇,都唱成了信仰。

  就像他在演唱會現場接受採訪時說:

  

  “我沒想過要破紀錄,最重要就是做得開心,以我現在的年紀,有足夠的力跳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我不知道我是否是大家心目中的經典,但是唱盡我的經典,希望可以感動到大家。”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一首張學友,我們早已在歌曲中被感動。

  曾經年少只聽曲,聽懂已是曲中人。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

  作者簡介:魚白,熱愛北方、熱愛美食的南方人,以夢爲馬,浪跡天涯。本文首發於卡娃微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